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

时间:2022-09-18 10:52:44

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

1997年和2001年,省委政策研究室对全省块状经济发展进行过两次专题调研。2005年4月至12月,我们又进行了一次系统研究,分析了浙江块状经济近年来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了发展提升块状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沿用前两次统计划分,对全省各县(市、区)中年产值上亿元的块状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从统计结果看,2000年以来浙江块状经济呈现出数量继续扩张、质量稳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截止2004年,全省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区块601个,比2000年多88个,其中新生228个,萎缩140个;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15826亿元,是2000年的2.6倍;块状经济工业产值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64%,比2000年提高15个百分点;块状经济平均规模26.3亿元,是2000年的2.3倍;企业总数30.84万家,比2000年增加7.15万家;从业人员约800.4万人,是2000年的2.1倍。

从规模结构看,在601个块状经济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285个,比2000年增加138个。其中,10亿至50亿元的区块202个,比2000年增加84个;50亿至100亿元的区块46个,比2000年增加20个;超过100亿元的区块37个,比2000年增加34个。

从产业分布看,601个块状经济共涉及28个工业部门,比较集中的有9个,分别是纺织、服装、电气、通用设备、交通设备、金属制品、电子、皮革、工艺品等。其中,纺织业有51个区块,合计年产值2953亿元;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53个区块,合计年产值186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个区块,合计年产值1404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8个区块,合计年产值1133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个区块,合计年产值1122亿元;金属制品业44个区块,合计年产值846亿元;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6个区块,合计年产值804亿元;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33个区块,合计年产值682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8个区块,合计年产值668亿元。其他比较集中的行业主要有: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印刷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其合计年产值均在400亿至500亿元之间。

从产品竞争力看,全省块状经济主要产品中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有78个,比2000年增加26个,其中南湖精细化工的香兰素、鹿城打火机、温岭制鞋的仿皮鞋等13个区块主要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80%。

从企业规模结构看,在全省块状经济的近31万家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19065家,比2000年增加875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589家。全部企业平均规模约513万元,比2000年的253万元翻了一番。

从地区分布看,601个块状经济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其中,杭州124个,合计年产值3380亿元;宁波77个,合计年产值2500亿元;温州73个,合计年产值1735亿元;湖州30个,合计年产值680亿元;嘉兴35个,合计年产值1540亿元;绍兴58个,合计年产值2647亿元;金华77个,合计年产值1310亿元;台州67个,合计年产值1680亿元;舟山11个,合计年产值110亿元;衢州24个,合计年产值108亿元;丽水25个,合计年产值136亿元。

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其中块状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的有45个县(市、区),50%~70%的有16个,70%~90%的有24个,90%以上的有5个。

二、特点趋势

1.跨区域跨行业融合不断深化

浙江的块状经济源于“一乡一品”,主要在县域的框架内发展。在年产值10亿以上的块状经济中,以一个乡镇为核心区块的至今仍有76个,占总数的27%。但在近10年的发展中,至少有50%的块状经济基本完成了从“一乡一品”到县域范围内融合重组的转变,其中约20%突破了县域框架,在更大区域内互相融合,形成了跨区域的块状经济。如绍兴纺织与萧山纺织的逐步融合,形成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巨大影响的萧绍纺织基地。2004年,绍兴纺织约1040亿元,萧山纺织约680亿元,两地合计约1720亿元。其他有影响的跨区域块状经济有:宁波家电(余姚、鄞州、慈溪),合计产值约600亿元;宁波服装(鄞州、慈溪、奉化、象山),合计产值约500亿元;台州汽摩配(温岭、玉环、路桥、黄岩),合计产值约320亿元;永康五金(永康、武义、缙云),合计产值约360亿元;温州皮鞋(永嘉、瓯海、鹿城),合计产值约270亿元;诸暨―义乌袜业,合计产值约230亿元,等等。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块状经济通过裂变、集聚、延伸、派生等形式跨行业发展,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块状经济的跨行业发展,本质是在同一共生环境下的横向或纵向扩张。如绍兴纺织,从织造起步,通过向前向后延伸,形成了从PTA到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的完整产业链;萧山纺织也有类似现象。比较突出的是义乌和永康。按照我们目前的分类方法,义乌2004年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有16个,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10个。但这些块状经济都高度依赖同一个共生环境,即由义乌小商品市场、联托运体系、产业氛围等要素组成的共生环境,实际上是小商品集群,也可以看作是块状经济密集区。同样,永康1亿元以上的9个块状经济(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7个),也高度依赖同一个共生环境,实际上是五金集群。

2.网络化生产体系不断健全

浙江的块状经济在起步阶段主要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在一定地域中的简单集聚。随着块状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这些企业提供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服务、流通服务、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等配套企业和中介机构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终端企业+配套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的网络化生产体系。2004年,在全省601个块状经济中,共有亿元以上专业市场223个,行业协会和商会1152个,科技服务中心238个,生产力促进中心26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522个,质量检测机构131个,融资担保机构165个,教育培训机构1124个,其他各类服务组织1845个。在285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中,配套企业占企业总数30%以上的85个,其中50%以上的34个;原材料、中间产品本地配套比重30%以上的91个,其中50%以上的48个。按照专业化协作水平比较高、中介组织体系比较健全等标准衡量,2004年在285个年产值10亿以上的块状经济中,约50个块状经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网络化生产体系。

3.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1990年代中期以前,浙江块状经济主要针对国内市场特别是“三北”市场和广大的农村市场。1990年代中期特别是2000年以来,浙江块状经济的外向度逐步提高。2004年,全省块状经济合计出货值达3211亿元,约占年产出的20%;出货值占年总产值10%以上的区块281个,比2000年多120个,其中171个区块出口比重超过30%,103个区块出口比重超过50%;有出口实绩的企业总数达16139家,其中出口比重超过30%的有10644家。在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中,2004年出货值2901亿元。其中有出口实绩的区块229个,占总数的80%;出货值占年总产值10%以上的区块171个,30%以上的87个,50%以上的44个。平湖服装、临海礼品休闲用品、仙居工艺品等出口比重达到90%以上。在产品走出去的同时,相当一批块状经济开始了企业的“引进来、走出去”。截止2004年,全省块状经济中有268个区块引进外资企业,累计达2236家;有47个块状经济跨出国门投资办厂,累计达162家。诸暨大唐袜业,近年来每年引进合同外资超过4000万美元,实到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一些世界知名袜子和原料企业,如美国杜邦、德国拜尔等纷纷驻足大唐,或投资办厂、或设立窗口,目前全镇已有40家外资企业。

4.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不断增强

浙江块状经济大多为传统产业,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五金、塑料及普通电器、机械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主要依托专业市场,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参与竞争。“九五”特别是“十五”以来,浙江块状经济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不断加强,技术装备水平以及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年产值10亿以上块状经济中,主要设备中进口设备比例超过30%的区块有58个,约占总数的20%,其中超过50%的有23个;累计拥有国家专利授权数13683个。

广泛的技术进步和创新使一批传统块状经济转化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一批块状经济的龙头企业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并新生了一批高技术块状经济。2004年,在年产值10亿以上块状经济中,有乐清智能电器、桐乡新型纤维、富阳光通信等30个块状经济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或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合计产值约1000亿元;478家龙头企业发展成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8%。与此同时,杭州的软件、通信制造,平湖的光机电等高新技术块状经济迅速发展,2004年合计产值超过1000亿元。

5.品牌建设不断加强

浙江块状经济的品牌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7年以前,主要是生产低档产品,企业规模也比较小,除个别企业外,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1997年以后,随着技术水平、产品档次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的不断增加,许多块状经济开始进行贴牌生产。2000年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浙江块状经济掀起了一轮品牌建设高潮。到2004年底,全省年产值10亿元以上区块中,共有中国驰名商标29个,中国名牌产品47个,国家免检产品125个,浙江省著名商标407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分别占全省的50%和34%;有75个区块获得了84个全国性生产基地称号。一些块状经济成为品牌密集区。如温州皮鞋,共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51个国家免检产品,22个浙江省著名商标;诸暨枫桥衬衫,共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10个浙江省著名商标。

6.大区块地位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虽然浙江块状经济总量继续呈增长态势,但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小区块在生生死死中不断分化,区块总量减少、产值占比下降。在2000年年产值10亿元以下的366个小区块中,到2004年有130个萎缩至1亿元以下,有80个成长至10亿元以上,同时在4年中新生了160个,区块总量减少到2004年的316个,合计总产值从2000年的109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330亿元,产值占比由18.3%下降到8.5%。大区块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在2000年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147个区块中,到2004年有10个萎缩至1亿元以下,4年中新生了68个,区块总量增加到2004年的285个,合计总产值从2000年的4894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4490亿元,产值占比由81.7%上升到91.5%。其中,年产值100亿元以上37区块合计总产值从2000年的436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6600亿元,产值占比由7.3%上升到41.7%。大区块特别是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区块已成为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主要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浙江块状经济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竞争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水平仍比较低,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近年来的新生增量看,大部分是原有区块的扩张或扩散,源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新生区块不多。本次调查显示,从2000年到2004年,全省块状经济总产值增量约9830亿元。其中,原有区块的扩张性增量7565亿元,原有区块萎缩产值损失合计930亿元,增减相抵净增产值约6635亿元,约占全部新增产值的

2/3;新生区块总产值约3195亿元,约占全部新增产值的1/3。在新生区块中,属于原有区块向邻近地区扩散的约30个,总产值266亿元,分别占新生区块的13.6%和8.3%;由年产值不足1亿元发展为1亿元以上的约170个,总产值2040亿元,分别占新生区块的73.7%和63.8%;真正源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新生区块仅29个,总产值约889亿元,分别占新生区块的12.7%和27.9%。

2.从集聚发展水平看,大部分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在空间上的简单集聚,属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根据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空间集聚,主要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扎堆”在某个较小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第二阶段是专业化集聚,区块内出现了大量的配套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协作网络、中介服务体系以及区域产业链基本形成,区域品牌初步树立。第三阶段是系统化集聚,专业生产的系统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融入全球生产体系,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按照这样的标准,在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中,80%以上约230个处在第一阶段;15%左右近50个处在第二阶段;开始进入第三阶段的只有3―5个,如萧绍纺织、大唐袜业、义乌小商品等。

3.从主要区块在全国全球的行业地位看,大部分是生产加工基地,处在价值链的末端。2000年以来,我省块状经济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累计参与制定国家产品标准220个,相当一部分块状经济成为国际品牌的生产基地。但总体上看,我省块状经济产品低档次、低附加值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模仿创新为主、价格竞争为主阶段。在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中,按照区块中规模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专利、创新中心及技术研发机构等指标测算,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仅20个左右;按照专业市场依赖度、品牌、出口市场结构等指标测算,初步走出价格竞争为主阶段、开始迈入产品差异化和品牌竞争阶段的仅15个左右。既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又走出价格竞争为主阶段的区块不到10个。绝大部分块状经济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

四、对策举措

块状经济是浙江的特色和优势,在我省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加快整合提升块状经济,积极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着力形成一批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广、市场份额高的国际性产业集群,是“十一五”期间我省结构调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建议,尽快研究制定整合提升块状经济的专项规划并出台相应的政策。

根据浙江块状经济近10年来的发展演变趋势和国际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认为,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加强自主创新,努力占据技术创新制高点,以科技进步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从我省实际看,提高块状经济自主创新能力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进一步完善面向块状经济的区域创新体系。目前,全省面向块状经济的区域创新服务中心总量约260个,但分布不均衡,质量参差不齐,近60%的块状经济没有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仅38个。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块状经济内设立研发中心。同时鼓励规模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争取到2010年全省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都建立起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二是加强块状经济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采取政府引导、区块内企业联合攻坚或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标,实施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推动块状经济整体科技水平进步。三是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载体,积极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转化,争取到2010年,全省块状经济中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达到50个,合计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

2.加快品牌建设,努力占据价值分配制高点,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品牌是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块状经济的品牌建设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品牌,如嵊州领带、大唐袜业、宁波服装等。区域品牌的影响力大小,反映的是块状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品牌,如嵊州领带中的巴贝,大唐袜业中的丹吉娅,宁波服装中的雅戈尔、杉杉等。企业品牌是区域品牌的支柱。有一批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支撑的区域品牌,必然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支撑的区域品牌,必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三是“统一品牌”。“统一品牌”是块状经济中中小企业使用的共同商标。如意大利费留利椅业产业集群由800多家小企业组成,各个独立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都使用统一的品牌。从浙江块状经济品牌建设现状看,目前各地主要关注的还是企业品牌建设,区域品牌建设刚刚破题,“统一品牌”建设尚未起步。“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争取到2010年,形成20个左右由1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支撑,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同时积极探索“统一品牌”建设,争取到2010年有3―5个“统一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或省著名商标。

3.加快向高端市场拓展,努力占据市场竞争制高点,以国际化带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向高端市场拓展是提高块状经济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市场看,高端市场不超过市场总量的20%;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看,与国内高端市场同等质量产品的市场比重超过80%。因此,推动块状经济的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必须在努力开拓国内高端市场的同时,更加注重开拓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一是要继续鼓励块状经济内的企业为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贴牌生产(OEM),全面掌握高端市场产品的制造加工技术和工艺,在此基础上积极向自主设计和加工形式拓展(ODM),努力掌握产品设计和开发技术,最终实现自主品牌生产(OBM)和出口。二是积极引进国外大企业在块状经济建立高端制造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通过合资等产权形式和联盟等非产权形式广泛开展合作,通过跨国公司、国际采购商的营销网络进入国际高端市场。三是积极鼓励块状经济中的企业和专业市场走出去,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设立营销机构或营销网络,带动产品走出去。力争到2010年,全省出口总额10亿美元以上、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出口比重达到50%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20个左右。

4.加快跨行业跨区域融合,努力占据组织创新制高点,以范围经济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顺应块状经济跨行业跨区域融合趋势,通过产业组织创新形成一批超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是充分发挥范围经济效应,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实现共生环境共享,进而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一是要构筑跨区域的产业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形成区域生产综合体系。二是要构筑跨区域的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县域内的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面,鼓励县域之间的服务机构加强合作,鼓励设立跨区域的教育培训、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信息服务等机构及行业协会,鼓励相关县(市、区)统一有关政策,形成同质的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三是要构筑跨区域的竞合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大区域意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开发新产品、联合拓展新市场、联合建立生产供应链,形成公平竞争、互动合作的良好格局,从而获取更大的集体效率。有关县市要联手打造企业信用体系,为构筑跨区域的竞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四是要构筑大区域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联合打造市域品牌,如宁波服装、温州皮鞋;鼓励相关县市联合打造跨区域品牌,如萧山、绍兴可联合打造萧绍纺织,温州、台州有关县市可联合打造温台汽摩配;鼓励相关县市联手将现有的区域品牌打造为大区域品牌,如永康、武义、缙云可联合打造永康五金。争取到2010年全省形成10个左右产值上1000亿元的超大规模产业集群。

课题主持:潘家玮

执 笔:沈建明 徐大可 雷朝林

上一篇:农民脚下的路谁来“买单” 下一篇: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