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范文

时间:2023-11-02 11:34:39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1

浙江的大学有哪些,浙江最好的大学排名是怎样的,星级排名和全国排名分别的多少,浙江学子在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之后,需要了解浙江有多少大学和录取政策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年浙江高校名单和录取政策汇总公布,希望你喜欢。

浙江省(109所)903浙江大学4133010335教育部杭州市本科904杭州电子科技大学4133010336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05浙江工业大学4133010337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06浙江理工大学4133010338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07浙江海洋大学4133010340浙江省舟山市本科908浙江农林大学4133010341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09温州医科大学4133010343浙江省温州市本科910浙江中医药大学4133010344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11浙江师范大学4133010345浙江省金华市本科912杭州师范大学4133010346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13湖州师范学院4133010347浙江省湖州市本科914绍兴文理学院4133010349浙江省绍兴市本科915台州学院4133010350浙江省台州市本科916温州大学4133010351浙江省温州市本科917丽水学院4133010352浙江省丽水市本科918浙江工商大学4133010353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19嘉兴学院4133010354浙江省嘉兴市本科920中国美术学院4133010355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21中国计量大学4133010356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22浙江万里学院4133010876浙江省宁波市本科923浙江科技学院4133011057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24宁波工程学院4133011058浙江省宁波市本科925浙江水利水电学院4133011481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26浙江财经大学4133011482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27浙江警察学院4133011483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28衢州学院4133011488浙江省衢州市本科929宁波大学4133011646浙江省宁波市本科930浙江传媒学院4133011647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31浙江树人学院4133011842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本科民办93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4133012792浙江省教育厅绍兴市本科民办933宁波财经学院4133013001浙江省教育厅宁波市本科民办934浙大城市学院4133013021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35浙大宁波理工学院4133013022浙江省宁波市本科936杭州医学院4133013023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37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4133013029浙江省教育厅金华市本科民办938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4133013275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本科民办939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4133013276浙江省教育厅金华市本科民办940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4133013277浙江省教育厅宁波市本科民办94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4133013279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本科民办942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4133013280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本科民办943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4133013282浙江省教育厅舟山市本科民办944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4133013283浙江省教育厅绍兴市本科民办945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4133013284浙江省教育厅温州市本科民办946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4133013285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本科民办947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4133013286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本科民办948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4133013287浙江省教育厅湖州市本科民办949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4133013288浙江省教育厅绍兴市本科民办950温州大学瓯江学院4133013289浙江省教育厅温州市本科民办951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4133013290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本科民办952嘉兴学院南湖学院4133013291浙江省教育厅嘉兴市本科民办953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4133013292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本科民办954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4133013294浙江省教育厅嘉兴市本科民办955温州商学院4133013637浙江省教育厅温州市本科民办956同济大学浙江学院4133014206浙江省教育厅嘉兴市本科民办957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4133014207浙江省教育厅金华市本科民办958浙江外国语学院4133014275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59浙江音乐学院4133014535浙江省杭州市本科960西湖大学4133014626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本科民办961宁波诺丁汉大学4133016301浙江省教育厅宁波市本科中外合作办学962温州肯恩大学4133016405浙江省教育厅温州市本科中外合作办学963宁波职业技术学院4133010863浙江省宁波市专科964温州职业技术学院4133010864浙江省温州市专科965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036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66金华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061浙江省金华市专科967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645浙江省宁波市专科968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646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69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4133012647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70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789浙江省宁波市专科971台州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790浙江省台州市专科972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791浙江省温州市专科973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4133012860浙江省宁波市专科974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61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75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62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76浙江艺术职业学院4133012863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77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64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78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65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79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66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80浙江旅游职业学院4133012867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81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68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专科民办982浙江警官职业学院4133012869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8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4133012870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84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71浙江省绍兴市专科985杭州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72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86嘉兴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74浙江省嘉兴市专科987湖州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75浙江省湖州市专科988绍兴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76浙江省教育厅绍兴市专科民办989衢州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77浙江省衢州市专科990丽水职业技术学院4133012878浙江省丽水市专科991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4133013002浙江省教育厅温州市专科民办992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4133013003浙江省金华市专科993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4133013025浙江省宁波市专科994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4133013026浙江省杭州市专科995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4133013027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专科民办996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4133013028浙江省教育厅嘉兴市专科民办997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4133013030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专科民办998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4133013688浙江省绍兴市专科999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4133013742浙江省宁波市专科1000台州科技职业学院4133013746浙江省台州市专科1001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4133013853浙江省舟山市专科1002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4133013854浙江省杭州市专科1003温州科技职业学院4133014088浙江省温州市专科1004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4133014089浙江省教育厅台州市专科民办1005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4133014090浙江省教育厅金华市专科民办1006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4133014269浙江省绍兴市专科1007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4133014431浙江省杭州市专科1008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4133014492浙江省温州市专科1009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4133014703浙江省教育厅湖州市专科民办1010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4133016408浙江省舟山市专科1011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233050559浙江省宁波市专科一、录取24.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由浙江省高校招生委员会组织实施,实行“院校负责、省教育考试院监督”的录取体制。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录取工作中遇到重大问题须集体研究决定。

25.录取分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三类进行。

26.普通类分提前录取和平行录取。

提前录取实行传统志愿,平行录取实行专业平行志愿。

27.普通类考生分段办法。

分三段,分别按实考人数的20%、60%、90%确定。浙江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在考生高考成绩时一并确定并公布分段线。扩大比例征求志愿分数线择时公布。

28.普通类考生位次确定办法。

考生位次根据所有考生高考总分由高到低排序确定。考生高考总分相同时,先后按文化总分、语文数学总分、语文或数学单科成绩、外语单科成绩、选考科目单科成绩高低排序,全部相同者为同位次。

29.普通类提前录取。

有政审、面试、体检等特殊要求的军事、公安、定向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定向培养士官试点,及经过批准的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院校、航海类等专业,实行提前录取。

(1)志愿设置。实行以院校为单位的传统志愿。考生可填报不超过5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可填报不超过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不再设院校服从志愿。符合相关院校、专业报考条件的一、二、三段考生在规定时间内一并填报志愿。院校对专业服从志愿考生进行调剂录取,须以考生符合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为前提。

(2)录取。本、专科不再分批,录取分段进行。每一段录取时,根据志愿优先原则,按高考总分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投档录取。投档比例不超过1:1.2.考生总分相同时按位次投档。其中,按规定须在投档前先进行政审、面试、体检等工作的,按上述办法及规定比例,分段提供考生名单,统一组织政审、体检、面试。

提前录取高校(专业)可参考浙江省普通类分段线,在第三段线上提出最低文化成绩要求。

浙江警察学院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志愿单列,在普通类提前录取工作开始前完成录取。被浙江警察学院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其他高校录取;未被浙江警察学院录取的考生,不影响普通类提前录取5个院校志愿的投档录取。

30.普通类平行录取。

实行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

(1)志愿设置。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志愿。

(2)录取流程。第一段考生先填报志愿,随即投档录取;剩余计划重新公布,未被录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志愿,再组织投档录取。以此类推。第三段志愿填报和录取后,如仍有院校专业(类)未完成计划的,实行征求志愿。

(3)投档办法。以考生符合所填报志愿的选考科目范围为前提,根据考生高考总分,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直接投到考生所填报的具体学校的具体专业(类)。投档比例为1:1.高校按规定在投档前增加计划的,投档人数计算以增加后计划为准。高考总分相同的考生,依据位次、志愿顺序投档,全部相同者一并投档。

31.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录取办法分别按相关规定执行。

分段录取时,如第一段投档录取后已完成全部计划,则第二段志愿填报工作不再进行。

32.志愿填报。

实行网上填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为唯一填报志愿的网站,网址为:zjzs.net。网上填报志愿后不进行现场确认。

(1)考生须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规定时间内参加相应段(批)志愿填报。未按时完成志愿填报的考生视为自动放弃该段(批)报考资格。

(2)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须认真阅读有关高校招生章程,准确了解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范围、单科成绩、体检等各项具体要求,确保本人填报符合条件。有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考生的选考科目须符合要求方可填报志愿。

凡填报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专业、中外合作专业志愿的考生,应当充分考虑家庭经济承受能力。

(3)普通类提前录取和第一段、艺术类第一批和第二批第一段、体育类第一段同时填报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29日至7月30日。普通类第二段、艺术类第二批第二段和体育类第二段同时填报志愿,普通类第三段单独填报,具体填报时间由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另行公布。

高校专项计划、普通高校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合格考生,在7月29日至7月30日与普通类第一段等志愿填报同时进行;已填报志愿但又放弃录取的考生,只能参加普通类第二段及之后录取。

(4)志愿填报时间截止后一律不得改动。考生务必保管好自己的密码信息。因考生本人原因致使密码信息外泄以及填报志愿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各级考试招生机构和中学要加强对考生填报志愿的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工作。

志愿填报具体办法另行公布。

33.录取工作于8月上旬开始,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

各高校采取远程异地录取方式开展录取工作。录取期间,各高校和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要保证相互通讯联络的畅通。

34.录取实行“院校负责、省教育考试院监督”的录取体制。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以考生符合所填报志愿的选考科目范围为前提,根据浙江省规定并向社会公布的投档办法向高校投放考生电子档案,并监督高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招生计划的情况,纠正违反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和违背录取规则的行为。高校应当按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并负责对已投档但未被录取考生的退档原因做出解释。高校不得超计划录取。

35.专业平行志愿均实行一轮投档。

考生每次填报的志愿均只有一次投档机会,一旦被投档到其中一个志愿,其余志愿即失效。若投档后被退档,其他志愿也不能再投档。

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得再参加后续志愿填报和录取。退档考生和档案未投出的考生可参加后续的志愿填报和录取。

36.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地方专项计划等特殊类型考生,按有关政策规定,根据招生院校确定的相应录取标准,在普通类提前录取的最后一天单独投档,其最低文化要求原则上不得低于普通类第一段分数线。

高水平运动队投档在普通类第一段专业平行志愿投档之前进行,文化成绩原则上要求不得低于普通类第二段分数线的65%。

37.高校录取新生要按规定程序、规定时间,完成调档、阅档、审核、录取、退档等各环节工作,保证考生电子档案的正常周转和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超过时间或不按规定进行录取的高校,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代为录取,同时书面通知有关高校并将有关情况上报教育部备案。

38.未经教育部批准,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限制,不得在国家政策规定外作其他限制。

39.肢体残疾考生的录取工作按国家和浙江省有关残疾考生录取工作的规定执行。

除患有传染性疾病、无法完成学业的疾病及学习不能自理者以外,对身体状况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和其他学生、且高考成绩达到要求的考生,高校不得以身体状况为由拒绝录取或加以专业限制。

40.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战区(含)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20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4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5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1)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乡(镇)、民族村的少数民族考生(以户籍为准);

(2)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

(3)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

42.根据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的《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有关规定,对户籍在景宁畲族自治县,且在当地完整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非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浙江省所属高校,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3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43.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军人的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的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航天和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的军人的子女,参加高考并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应当予以优先录取。

见义勇为牺牲或致残人员的子女、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有关规定执行。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018〕2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关于做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应急〔2019〕3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司法行政机关人员的子女参加全国统考录取的,按照《关于参照公安机关实行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警察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人民警察子女教育优待的通知》(司办通〔2020〕3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散居地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

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4.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须在网上报名时申请政策加分,并及时按要求提供有关加分项目所需的有关证件或材料。

45.加分考生资格实行主管部门审核负责和教育考试机构集中公示制度。

少数民族加分考生资格审核由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部门负责,“三侨一台”加分考生资格审核分别由侨务、台务管理部门负责,退役军人和烈士子女加分考生资格审核由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负责。

经县(市、区)、市和省相关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须分别在考生所在中学(或单位)、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考试招生机构网站公示,并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上集中公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还须按有关规定公示到考生所在班级。公示具体要求按《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招生政策加分审核及公示工作的通知》(浙教试院〔2010〕32号)规定执行。审查通过且公示无异议的考生,由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负责将加分值加入考生总分或在相关院校录取时加入总分。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得享受相关项目加分。

2020年起,烈士子女、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考生,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乡(镇)、民族村的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考生,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等的加分资格审核工作通过浙江教育政务服务网进行,审核合格考生的《政策加分登记表》由浙江教育政务服务网自动生成,并由高考报名点打印存入考生档案。

同时符合多项加分条件的考生,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加分,不得累加。

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46.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班、民族班生源不足时,经学校申请,最低可降至普通类第三段线,专科预科班可在第三段线下降不超过60分,专科民族班可在第三段线下降不超过40分。

47.高校须将拟录取考生名单(包括统考、保送、单独考试招生等)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并增补或调整相应计划。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核准后形成录取考生数据库,并据此打印相应录取考生名册,加盖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录取专用章,作为考生被有关高校正式录取的依据,予以备案,并在每段录取结束后将录取考生名册寄给有关高校。

48.高校根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核准备案的录取考生名册,填写考生录取通知书,经校长签发并加盖高校公章后,负责将考生录取通知书,连同有关入学报到须知、资助政策办法等相关材料一并直接寄送被录取考生。

49.单独招生的高校须按有关要求,于7月30日前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报送录取数据和书面报告。

50.已确认保送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他高校不再录取。

高校强基计划根据教育部规定在8月5日前完成录取,考生强基计划志愿以在各试点高校报名系统填报的信息为准。报考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考生,须在6月27日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高校招生考试信息管理系统”,网上确认高水平大学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志愿。兼报多所学校的考生还须确定各校的优先录取顺序。未进行网上确认的考生,视作放弃。录取工作在强基计划录取之后、8月7日前完成,同时被多所院校拟录取的,按6月27日考生自主填报的顺序确定正式录取院校。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志愿的录取。

未纳入统招的香港高校的招生工作,须在8月7日前完成。凡被录取的考生后续其他高校不再录取。

51.考生可通过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zjzs.net)查询录取信息。

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应当及时通过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或高校指定的信息渠道进行核实和确认。

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并按高校规定的时间及有关要求,办理报到手续。不能按时报到的已录取考生,应当向高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方可延期报到。

对未经高校同意逾期不报到的考生,视为自行放弃入学资格。高校应当将自行放弃入学资格的考生名单(含考生号)在本校规定的正常报到截止日期以后20日之内报送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严禁高校为未报到考生注册学籍。

52.新生入学后,高校要认真进行相关信息复查。

凡不符合条件或有舞弊行为的,由高校根据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并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备案。

53.考生纸质档案由考生所在中学(单位)负责组建。

考生档案一式2份,一份由考生所在中学(单位)留存,一份按规定交由考生自行带至高校。考生须凭高校录取通知书到本人毕业中学(单位)提取本人档案,并办理相关移交手续。

54.除按规定应当向社会公开公示的信息外,对属于考生个人信息及有关录取过程中需要保密的工作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他人提供或向社会公开,严禁非法传播、出售。

55.录取工作具体事宜按《2020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细则》执行。

2020年浙江高校名单和录取政策汇总公布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2

关键词 浙江省 高校 高水平运动队

0 前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浙江省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已走过了25个春秋。经过多年的认识、摸索和实践,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问题是多方面的,如办学目标和定位、办学条件、场地设施、招生来源、学籍管理、教练员聘任、学训矛盾等问题,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地了解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和实际困难,找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探索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对策,从而为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能够摆脱困境,并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浙江省7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自1986年以来有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文件,国内外关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文献100多篇。(2)专家访谈法。对浙江省教育部门有关领导、专家进行访谈,征询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建议。(3)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的教练员问卷、运动员问卷,对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教练员问卷35份,回收30份,有效问卷为25份。(4)数理统计法。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设置

根据国家教育部下发有关高水平招生文件资料,至2011年,浙江省共有普通高等本科类院校26所,其中设立并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的高校有7所,只占全部院校的23%。目前浙江省高校开展的高水平运动项目共有10个,分别是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健美操、武术、定向越野、游泳、乒乓球。

2.2 浙江省高水平运动队伍招生来源和影响因素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生源来源渠道共有三种形式:普通高中生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专业退役运动员特招;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特招。其中93.3%的高水平运动员来源于体育运动学校和普通中学,只有5%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自专业运动队,总的来看,招生渠道较窄。

调查结果表明,招生制度是目前制约浙江省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最主要的因素。目前国中省市的招生政策有较大的差异,与其他省市相比,浙江省高校的招生门槛较高,导致很多优秀体育生源难以进入高校。另外,我国已有实践证明成功的“一条龙”的培养模式在浙江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只浙江师范大学一所高校在试行。

2.3 浙江省高水平运动队伍训练时间与竞赛保障

2.3.1 高水平运动队伍训练时间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会因为项目和学校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但普遍的训练时间是每周4~5次,每次训练课时间约1.5~2小时,周训练时间在10小时左右,并且训练时间都是安排在下午,在大赛前期或是假期基本都会安排集训,进行集中训练。调查显示浙江大学基本能够保证这个时间;浙江中医药大学平时每周安排时间是3次,每次约2 小时;浙江工业大学,每周约3~5次,每次时间为1.5~2小时;宁波大学每周约5次,每次为 1.5小时;浙江理工大学每周5~6次,每次时间约1.5~2小时。

2.3.2 高水平运动队伍竞赛保障

每遇到比赛年,浙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参加的比赛平均约有3~4次,情况较好的是网球和足球,由于足球比赛没有明确的分组标准,所以,高水平运动多可参加的比赛就比较多,约有4~5次。网球队可以参加每年都举办的全国大奖赛,所以参赛的次数能够达到7~8次。

2.4 经费投入

浙江省7所招收高水平的高校,所有的训练队伍所需经费基本都是来自于学校经费拨款。原国家教委体育司规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费标准为每人每年人均为4000-5000元,而浙江省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每年所得的训练经费基本都没能达到标准,这些下发的经费基本都开支到了比赛上,真正将下拨经费使用在为运动员、教练员补贴、训练或奖励等方面的是很少的。由于经费的缺乏,导致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训练设配器材不足,医务条件缺少保障,运动员的恢复、营养供给得不到保证等,以上的一系列问题都影响着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

2.5 教练员现状

教练员缺乏高层次训练竞赛的实践经验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被调查的浙江省高校教练员中,有 60%没有参加过专业队训练。在参加过专业训练的教练员中,训练年限在 6~10 年的占 40%,训练年限在 5年以下、11~15 年和 15 年以上的各占 20%。具有国家一级和二级运动技术等级的教练员占了 92%,健将等级的教练员人数非常少。

目前浙江省高校92%的教练员是以兼职的形式从事教练工作,承担较为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只能选择业余时间进行训练,严重影响了训练质量。经常有学习和培训机会的教练员只占12%,尚未形成有效的教练员培训学习制度,客观上制约了教练员水平的继续提高。

3 发展对策

3.1 放宽政策、增加项目,扩大招受高水平规模

由于浙江省招收高水平的高校并不多,应当加大浙江省高校招收高水平的范围,增加招收的学校,适当的放宽招生政策,加大学校自主招生的范围,以此来刺激更多的优秀的学生运动员报考,扩大影响力。借鉴“一条龙”招生模式,制定出适合浙江省高校的“一条龙”招生模式。各个高校更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申请增加高水平运动项目,从而进一步扩大浙江省高校高水平运动的影响力。

3.2 合理增加训练时间,保证训练效果

鉴于浙江省高校的训练时间普遍偏少,除个别高校可以保证训练时间外,其他高校只能完成基本的训练时间。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在保证基本学习时间的情况下,逐步增加训练时间,以保证训练的效果。

3.3 举办各种比赛,增加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

拥有一定的竞赛经验对于运动员在比赛是发挥更好的运动成绩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都面临参加比赛的次数较少的问题,很多运动员都处于只训不赛的状态。学校可以举办各种邀请赛,如邀请其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比赛,或是邀请省市级运动队,或是邀请校外企业运动队进行比赛等。

3.4 扩大经费来源渠道、提高经费使用率

经费的缺乏是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面临的极大困境,由于经费来源的单一,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开支总是十分紧张,因此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当向企业寻求赞助,以此来加大经费的来源渠道,是运动队经费更加充裕。其次,还要加大经费的使用效率,不论经费划分的如何充足,若没有有效的使用,那么真正使用到运动员身上的就是少之又少。因此,对于经费要有一个专门的使用监督人,做到专款专用,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各项开支进行有效合理的划分,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

3.5 加强教练员队伍的管理的培养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3

关键词:生源市场;高职院校;变化

一、近几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状况

近年来,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逐年增长。由于生源充足及在经济、社会、环境、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省内各高职院校的招生呈现出繁荣景象。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主要面向两类考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2006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共招生9.3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6%,广大考生报考踊跃,第一志愿率高,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完成普遍较好。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职院)为例:近几年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详见图1),到2006年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390人,其中普高毕业生2358人(包括文科360人,理科1773人,艺术类225人〕。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录取分数线也逐年提高(详见图2、图3),2006年杭职院文科录取分数线为434分,比省文科第五批底线高26分,理科分数线为383分,比省理科第五批底线高出37分;在省第五批录取分数线以上的考生中,文科有584名第一志愿报考杭职院(招生计划360人),理科有2605名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杭职院(招生计划1773人)。报考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数,生源充足。2006年杭职院招生情况,是近年来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状况的缩影。但随着省内“两高”毕业生生源数量的下降和新建高职院校的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之间生源竞争的局面迟早会到来。

二、近年来浙江省生源市场变化分析

虽然,近年来浙江省高职生源充足,但是随着本科高校的继续扩招及未来生源总体数量的下降,必将造成高职院校生源的紧缺;根据教育部关于2006年“三校生”,升人高职院校的计划数不超过中职毕业生总数5%的规定,如果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这个比例,那么高职院校的生源势必偏重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这将会引起高职生源构成的重大变化。

1. 高职院校招生重心己经向普高毕业生转移

在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主要面向的两类考生中,普高毕业生文化基础相对扎实,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三校生”则相反。随着教育部关于2006年“三校生”升人高职院校的计划不超过中职毕业生总数5%的规定,高职院校招生的重心势必将向普高毕业生转移。而普高毕业生和“三校生”在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能对这两类学生一概而论。生源市场的这种变化,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这种变化。

2. 高职院校未来5年内的生源总量呈下降趋势

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市场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近儿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加强,表现在报考高职的考生逐年增多,以及各校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无论从分数、素质、学风等各方面,比以前都有了一定的改善。这种趋势在未来两年内还会继续保持。生源素质的整体提升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生源总量即将进人负增长阶段。未来两年内,浙江省的生源总量还能基本保持在近30万左右,但是到2009年、201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如图4)。生源数量的下降,将会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3. 国外教育培训机构加入竞争、分流生源

随着我国加人WTO,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市场已经引起国外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大批培养、培训课程进入我国,与国内高职教育展开竞争、抢夺生源的局面已经形成。国外教育机构通过与国内高职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或提供课程等方式,参与到我国高职教育、培训中来。国外课程内容新颖、特色鲜明、周期短、重视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习者的肯定,也吸引了一部分高职生源。随着对外交流的深人,此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

三、生源市场变化对高职招生的影响

目前,高职招生在本、专科之后末批进行,无法和普通本、专科院校公平竞争,生源市场的变化首先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析生源市场变化情况,它对浙江高职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和2008年,生源数量尚比较充足,普高毕业生数与今年基本保持在同一数自区间,减幅不夭。在目前高考录取率尚有上升空间的情况下,未来两年的生源从总体上说,仍然是充足的;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会继续保持近几年的繁荣景象。第二阶段,从2009年开始,生源数量会有明显的下降。预计2009年普高毕业生数量比2008年将下降3万人左右。按照普高与中职校招生规模保持在川的比例推算,那么中职校的毕业生也将减少3万人左右。根据目前的招生情况,本、专科院校的招生数量将趋于基本稳定或略有增长,加上本、专科院校在高职院校的前面批次招生,因此生源总量的减少不会直接对本、专科院校的招生构成威胁,它的危害将直接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上。2006年各普通高校在浙江省共招生录取24.7万名新生,高考录取率达到71%,而到2010年浙江省的普高毕业生总数预计为24.6万左右,再加上一部分参加高考的三校生及其他考生,很难满足在末批招生的高职院校的录取要求。到时,生源竞争的残酷会逐渐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快讯(节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2] 董珍文. 高职生源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4

一、师范教育体系改革

面对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的形式,基于当前教师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浙江省各高校秉持改革与创新的总体思路,致力于师范教育体系改革,着力改革和完善教师教育的招生制度、课程体系、培养体制、实践教学及支持平台,致力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

1.建立选拔乐教适教学生的招生制度

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入口,生源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2010年开始,浙江省尝试开展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增加面试环节,录取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类专业。2012年,进一步推进高考、会考、校考三位一体招生考试,增加了综合测试环节,重点考查考生的师范专业技能和素养。2015年,

三位一体招生工作将试点专业进一步扩大,同时试点推行大类招生,自主分流的招生分流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10所高校部分师范专业以三位一体方式招生的人数为599人。各师范院校都根据浙江省高考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招生录取的师范专业及其相应专业的选考要求。其中宁波大学、丽水学院等学校实施大类招生;杭州师范大学、衢州学院、丽水学院等4所高校尝试定向为农村小学与幼儿园培养全科教师;嘉兴学院等6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初中起五年一贯制学生。三位一体招生改革之后,尽管录取的学生在高考成绩方面没有优势,但在学习动机、学业成就等方面表现突出,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的稳定性也得以极大

提升。

2.健全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教育部《关于大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在宏观上指导推进着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研制与颁布旨在改变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长期形成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老三门的局面,从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等10个方面提出全面而具体的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承担教师教育的高等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开足开好教师教育课程,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并以此为基础鼓励课程体系创新。如浙江师范大学以促进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教育心理能力与教育技术能力(RPT能力)培养的集群式课程体系与以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三大模块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积极应对、主动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践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有效体现。

3.强化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是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要手段。10年前,浙江师范大学提出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得到浙江省教育厅的支持并推广到全省的师范生。浙江省教育厅41号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制定并实施师范生实践教学规程,切实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完善教育实习驻队指导制度。为进一步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浙江省教育厅连续10年组织全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平台,开创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师范生技能训练新途径,也推动了不同层面的教学竞赛开展,如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正是在践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四年一贯、全程设计、习考并举、赛训结合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得以构建;可视化的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得以开展,实习基地建设的强化使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凸显。

4.构建基于研究的教师教育改革与服务体系

为满足国家卓越教师培养战略需要,以便深化教育战略对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服务与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浙江省构建了基于研究、政府支持下的教师教育改革与服务体系,促进政府、高校与中小学的协同创新。具体表现为:(1)浙江省教育厅成立了全国首个师范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建立10大省级教师教育基地,促进教师教育举办院校联动与协调发展。(2)以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建设教师培养基地项目研究为载体,探索各学段中小学、职教师范生的培养机制;以深入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为载体,主动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对接与互动,探索建立以高校、政府与中小学校合作发展共同体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人才协同培养机制。(3)成立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与特级教师工作流动站,研究与了解浙江省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发挥特级教师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作用。以教师教育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质量监控机制研究新形势下面向卓越师资培养的师范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等科研重点项目研究为载体,依托省级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统筹管理、实施、指导、监控、评估全省中小学教师培养和专业发展培训质量,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年度报告,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二、教师培养质量保障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师院校自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机制。浙江省教育厅有意识地构建了专门的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师范生培养目标统筹规划、协同机制构建与教师教育质量督查、经费保障等。

1.师范生培养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的统筹规划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支持、高校与中小学校协同联动、规模结构合理、开放灵活、与浙江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教师教育体系。浙江省教育厅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中提出,尽管全省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基本能针对我省基础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依据各自办学优势发展教师教育,但是各高校在进行教师教育发展规划与定位时,还需要立足全省、本地市基础教育特点、进行整体上的规划布局与统筹,针对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依据各自办学优势,准确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不同学校同一专业学科教师的培养目标与定位也需要统筹分类、分层发展,以避免造成结构性的教师饱和与

短缺。

2.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构的建设与督查机制的建立

2014年成立全国首家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构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组建了来自高师院校、地方教育局领导、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专家委员会,对全省教师教育实施质量监控、检查和评估。浙江省教育厅41号文件提出建立教师教育项目过程监控机制,开展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专项督导工作。教师教育质量督查主要目的是基于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深入推进浙江省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和服务基础教育。2015年的督查内容主要围绕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贯彻落实情况。2016年的督查内容重点为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情况、三位一体招生改革推进情况与重点建设教师培养基地项目。在不断研究与实践中加强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功能,对全省教师教育工作实施进行过程性监控以及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估,收集教师教育的动态数据,全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年度报告,为科学管理高校和各地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教育质量提供

参考。

3.提供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与政策制度保障

浙江省教育厅在经费投入与政策制度方面提供了师范生培养质量的保障。明确提出新增教育经费应把教师培养培训作为投入重点之一,并重点加强对教师发展学校的支持;高师院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习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新要求,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经费生均标准。设立省教师培养重点基地,专项开展卓越教师比较研究、教师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师范专业标准研制、课程与教材建设、UGS协同平台建设;以教师教育重点建设基地项目开展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学分管理、中小学合作教研、区域教师培养模式研究等;以教师教育基地招标项目形式开展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构建、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教师教育技能标准与案例开发等。教师教育政策制度在队伍保障上,强调教师教育教师分类管理与考核评价,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基础教育实践研究的学科均衡教师教育队伍。在协作机制上,基于2011卓越教师培养协同创新中心,构建多个分中心为基础、各地方教育局、多学段教师发展学校协同的中心机制,以实现全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开展。

三、面向未来卓越教师培养举措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是实现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目标的有力抓手,这要求努力打破相对单一保守、缺乏灵活性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结构,突出培养模式在学生技能训练、课程设置、职前教育、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实践

创新。

1.提升教育现代化需要的教师培养层次

教育现代化需要一定数量且层次高、学历高的教师,目前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比例较低,从2015年全省招生的人数来看,专科占21.33%,本科占75.91%,教育硕士只占2.75%,提升中小学、职教师资培养层次是迫切之需。浙江省教育厅明确提出小学教师学历本科化,针对非师范类中职教师培养已开展了3+1的培养模式改革,旨在通过一年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企业跟班实践,培养其对中职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促进职业理解与认知。对于中学教师的培养,需要通过改革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试点推行师范本科+教育硕士3.5+2.5人才培养模式或4+2模式(4年的本科基础理论学习+2年的教学硕士的专业训练),扩大教育硕士的培养规模提高中学与职教教师师资培养层次。

2.推进中小学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和研究

卓越教师培养需要构建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浙江省教育厅制定了浙江省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建设目标、原则、组织形式、保障等,旨在构建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校协同培养培训教师机制。落实政策是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要发挥政府第一主体地位与作用,制定政策措施,积极支持中小学校与相关高校合作申报建成教师发展学校,在经费安排、人员编制、评优晋级等方面,对教师发展学校及参与教师给予倾斜;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培训的管理机制,为师范生培养与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岗位实习与实践培训基地;高校与中小学共同研究与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以教研促进教师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3.走向智慧教育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5

g20峰会志愿者学习思想汇报范文(一)

敬爱的党组织:

昨天,2016年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工作联络员培训班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班。峰会筹备办相关工作人员、联络员、培训师共100人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班上,许多专家学者就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经验及志愿者岗位设置技巧、志愿服务工作联络员经验等做了授课、分享与交流。

12月8日,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工作高校动员部署会已召开。从今天起,峰会会场志愿者报名工作正式启动。

按照招募的具体流程,将采取组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确定15所高校作为峰会会场志愿者定点招募高校: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招募将特别注重考虑志愿者的语言能力,优先选拔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印尼语等各小语种专业的志愿者。重点考虑在大二、大三、研究生和博士生群体中选拔。

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合格会场志愿者要经过两轮面试选拔及背景审核、集中测试和志愿者配岗等环节,还将开展专业知识培训、专业测试和岗位演练等工作。

今天起至2016年2月1日,为高校志愿者的报名阶段;2016年3月9日前,经过首轮面试确定6000名会场志愿者预招募人选名单;3月30日前,开展包括志愿者理念、礼仪、基本国情、国家外交、峰会情况等通用培训;4月15日前,经过二轮面试确定4500名志愿者名单;6月30日前,做好志愿者配岗、岗位演练等工作,复核确定志愿者名单;8月27日前,将完成组织招募的全部计划任务,具体人数按实际需求而定。

等到志愿者名单最终确定后,将开展集中式培训,并做好志愿服务协议签订、志愿者录用通知书及证件领取及保管、发放等工作。

据预估,杭州将有100万G20峰会志愿者。这里面除了会场志愿者,广大市民还可以加入到城市志愿者的行列,在旅游景点、文博场馆、广场车站等地,开展旅游咨询、文明劝导、绿色环保等志愿服务。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g20峰会志愿者学习思想汇报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在杭州G20峰会倒计时关键阶段,微信城市服务上线志愿服务功能,搭建志愿者报名活动平台,为志愿者开启一个便捷的报名窗口。目前,志愿服务已覆盖浙江全省,志愿者可以更便捷清晰地选择志愿服务项目并报名参加,为G20峰会和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简单动动手指,快速成为一名G20峰会期间,多种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广大市民只需打开微信,选择我的钱包城市服务,城市选择杭州,点击志愿服务,即可以在活动列表中找到相关的志愿者活动,其中不少项目是在G20峰会期间的活动,参与更有特殊意义,市民们点击报名即可。

通过微信城市服务志愿服务功能,用户还可以快速了解自己周边的其他志愿服务活动和在线报名活动,成为志愿者中的一份子,为公益事业出力。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可以按照区域、活动时间、热度等不同分类进行查询,第一时间查询活动详情。在招募活动的有限时间及名额限度内,点击我要报名,填写个人相关的有效信息,即可成为一名志愿者,真正实现随时随刻奉献爱心的美好愿望。

如果是志愿汇的用户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随时查询个人信息,包括:个人信用时数、公益益币、个人排名、以及过往报名活动信息等,更清晰了解自己的志愿者公益之路。

腾讯公司用互联网+的方式为志愿者搭建一个快捷的公益通道。

曾经的志愿服务,一窝蜂、全员行的传统特点占据主流,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还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各种条件受到束缚和制约,远远不能满足百姓的人文需求。

随着腾讯互联网+合作事业部与浙江团省委联手,在浙江全省微信城市服务上线志愿服务后,深层次地弥补了一刀切、一锅端的服务缺憾。而且,上线的服务项目志愿者可以自主选择,服务时间可以灵活掌握,服务收获一键查询。最重要的是及时解决了弱势群体的燃眉之急,让公益事业更有效的进行。

腾讯公司通过互联网+连接器,以城市服务志愿服务为平台,助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同时在类似G20峰会等盛会期间,广泛鼓励市民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公益项目中,能够在第一时间完成项目和人员报名,有效利用公共资源,为峰会的圆满举行加油助威。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日期:xx年x月x日

g20峰会志愿者学习思想汇报范文(三)

敬爱的党组织:

5日从共青团杭州市委员会获悉,经过前期招募与培训,共有4021名中外大学生志愿者,将投入到G20杭州峰会会场的志愿者工作中。据了解,本次G20峰会会场志愿者是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15所高校报名的26266人中选拔而来。

同时,杭州还面向国际留学生选拔国际志愿者代表25名,分别来自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面向北京、上海等地优秀大学生及中学生等代表性群体招募了33名志愿者。

据介绍,在招募的志愿者中,95%的志愿者英语水平在四六级以上,还有一些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印尼语等小语种志愿者。

共青团浙江省委副书记王慧琳表示,自今年3月,多个高校联合杭州团市委共组织开展百余场峰会志愿者培训,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理念、公关礼仪、峰会情况、国家外交等。

记者了解到,G20杭州峰会召开期间,志愿者们将投身微笑亭等项目,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

此致

敬礼!

汇报人:xx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多重制度逻辑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末,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到质量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经历了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分析样本。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界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诸多基础性问题的探讨也从未停止过,其中,关注度最高的问题包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高水平大学的建设、高等学校特色发展、高等学院的分层分类发展等。

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一个不可绕开的重要议题。这一判断基于三个方面的理由:一是从功能定位来看,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才梯度及文化基准。二是从发展规模来看,无论是从高校数量、在校生数来分析,还是从院校类型、学科分布来分析,地方高校在这些维度上都占据着半壁江山以上的规模。三是从发展内涵来看,地方高校呈现出特色丰富、路径各异的发展态势。地方高校在发展初期,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学校发展基础较差、科研力量薄弱、缺乏办学特色等一系列共性问题,但随着1999年高校大扩招政策的全面启动,这一切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剧变。全国各省区、各高校,随即进入了一场“锦标赛”式的发展竞争之中,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发展模式。

那么,这一切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还是一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策略主导下的发展结果?在我们看来,必须对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的案例式的深度解剖,探讨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的主要动因、关键因素及发展路径,把握近二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逻辑。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焦点聚集于浙江省属高校的转型发展之上,并通过对一所案例高校的解剖式分析,以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探讨地方高校的发展转型过程,在国家宏观制度环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高校自身发展诉求之间,梳理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重点关注不同制度逻辑在同一发展情境中的互动过程。

二、浙江高等教育体系总体描述及案例学校的情况

(一)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发达的省份,伴随着高等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浙江的高等教育系统在结构、数量、质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1999年,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并入浙江大学,组建成立新的浙江大学,以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目标,具有了向世界顶尖大学迈进的代表性学校。

二是大力发展地方性普通高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通过在全省建立杭州滨江、下沙、小和山、紫金港、宁波和温州六大高教园区,分别升格部分本科学院和专科学校为大学和本科学院,兴办大批民办二级学院和高等职业学院等一系列措施,浙江高等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98年,全省高等学校只有32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只有12.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8.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考录取率只有35%。1999年以后,浙江省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省有高校76所,其中大学12所,本科学院21所,高等专科学校3所,高等职业学院40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达83万人,是1998年的7.3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以上,比1998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高考录取率保持在70%以上。

三是做好顶层设计,优化高等教育的局域格局,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的地域分布、科类分布、办学层次等方面的结构和兴办大学科技园等,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等方面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经济发展。

通过这一系列的发展举措,浙江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各类高等院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以浙江G大学为代表的省属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二)案例描述:G大学的发展状况

浙江G大学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浙江化工W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工学院和浙江G大学等发展阶段。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分别于1994年、1997年和2001年并入浙江G大学。

从学校总体发展历程来看,与其他地方院校一样,G大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学科相对单一、规模较小的发展阶段,真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正是在1999年高校大扩招前后。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G大学开始了发展转型之路。1998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学校综合实力首次进入中国大学排行榜百强之列。2009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浙江G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由学校牵头建设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成为全国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5年4月,浙江G大学入选浙江省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先后有42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2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6项。2015年底,学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高校第10位。2015年,学校被SCI、EI、CPCI-S三大索引机构摘录的论文数在国内高校排名分别为第77、63和81位。2014年,学校科研经费到款4.58亿元。

以浙江G大学为代表的省属院校采取有效策略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主要围绕学校内部结构调整进行。

第一,调整学校发展目标,突破“地方”和“工科”两个参照系,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确立的建设“全国一流的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目标调整为“建成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第二,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推出以学院制改革为核心的校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建立了学院的学科责任制度、教学责任制度、队伍建设责任制度、自助理财制度、自主配置院内物力资源制度。第三,调整原有比较单一的学科结构,增设了人文、艺术、理学、法学、外语、药学等相关学科,并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积极推进学科结构综合化。第四,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出“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的办学思路,由原来以本科教育为主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重转变。第五,调整学校的职能重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由原来以教学为主向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并重转变,形成了面向浙江经济建设的良好的科研创新体系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这种转型的最突出特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显著地改变了学科的结构,二是快速地提高了学术水平。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认为大学的研究型和大学的综合性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学科结构的综合性,因为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高度综合化的趋势下,学科的共生关系日益明显,一个学科需要相关学科的支撑,才能达到高水平。许多大学校长坚信高水平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的理念,因此,他们所在的大学在追求高水平的过程中,都希望学科门类不断增多。

三、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

在对G高校转型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我们清晰地发现,多种发展动因共同推动着G高校的发展转型,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模式。因此,在理论框架的选择和验证中,我们最终确定了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是在对大规模制度变迁的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各种制度要素间的安排组合。制度变迁很少只有某一机制在起作用,而常常涉及多重制度逻辑和过程。而且,在与其他机制的相互作用中,某一具体机制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也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周雪光、艾云通过一个北方农业乡镇四届村庄选举演变过程,具体阐述了“多重制度逻辑”分析框架,并应用“多重制度逻辑”的分析框架阐释了村庄选举制度变迁背后的机制和过程。他们指出,“多重制度逻辑”理论分析框架前提是,大规模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机制,而只有在这些过程机制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恰如其分地认识它们各自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对制度变迁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1]大学组织变迁正符合这一前提。本研究通过提出“大学组织变迁的多重制度逻辑”这一分析框架来解释大学组织发生的变迁,分析诸多行动主体具体行为的作用机制和方式。

所^制度逻辑(institutional logic)是指一套控制着特定组织域中各种行为的信念系统。[2]制度逻辑也是一套“组织原则”(organizingpdneiple),它为组织域的参与者提供了有关它们应该如何开展行动的指南。[3]关于制度逻辑,弗利南德和阿尔弗德(Friedland&Alford )指出:“在当代西方社会存在的各种制度秩序,都会根据各自的中心逻辑――物质性实践与符号性结构系列――建构其组织原则,促进组织与个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制度逻辑就是积累以及人类活动的商品化。政府的制度逻辑就是通过立法与科层等级组织来对人类活动进行理性化和调节规制。民主的制度逻辑就是参与,以及大众控制人类活动的扩张。家庭的制度逻辑就是共产主义,以及通过成员的无条件忠诚和再生产需要而促进人类活动。宗教或科学的制度逻辑就是超然世界或世俗世界的真理,以及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即‘实在’的符号建构。”[4]周雪光指出制度逻辑是指某一领域中稳定存在的制度安排和相应的行动机制。[5]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系统中各种各样的行为其实都是被制度逻辑所“编程”(programmed)后的结果。制度逻辑是教育系统背后的神秘力量。由此,本文将制度逻辑定义为大学组织中稳定存在的制度安排与相应的行动机制,这些制度逻辑诱发和塑造着大学组织中相应的主体行为方式。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能够非常清晰地识别出这些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事实上涉及以下几个行动主体:学校、以考生家庭为代表的对高等学校的需求以及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代表的国家意志,这三类行动主体的行为与角色反映了塑造大学组织变迁的三个制度逻辑:学校自身发展的逻辑、社会需求的逻辑和政府意志的逻辑。

四、多重制度逻辑下的制度变迁:浙江G大学的转型案例

(一)政府意志的逻辑过程

浙江G大学发展定位的确定及新校区的建设过程,典型地体现出了政府意志逻辑的作用过程。以下分别以这两个事件为例,分析政府意志的作用过程。

1.G大学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确定过程

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国家重点建设的“211”高校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后,浙江省的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贫乏的浙江省,省属大学由6所缩减至3所,本科学院14所,位于省会杭州的大学仅剩浙江G大学。杭州大学原本是浙江省属高校的“领头羊”,被并入浙江大学后,作为位于省会城市唯一的省属大学,其发展赋予了更多的期待。“四校”合并后省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决策,因此浙江G大学作为省属高校的“领头羊”既要承担当地顶尖学府的角色,更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压力,同时还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多元文化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因此浙江G大学针对自身办学实力和学校在浙江高等教育格局中地位的变化,于2001年适时调整了学校发展目标,突破“地方”和“工科”两个参照系,把20世纪八九十年代确立的建设“全国一流的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目标调整为“建设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浙江省委提出的支持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背景下,在2006年学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国内知名的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实现省委提出的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2012年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力争跻身全国高校50强,达到全国高校先进水平”的发展目标。

2.G大学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的政府意志

为了解决学校快速扩张带来的发展空间的瓶颈,学校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打破常规,积极寻找发展的新空间。2000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决定在小和山建立新校区――屏峰校区。2000年10月,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并报省计委同意,小和山校区建设工程正式开始立项。2001年9月时任浙江省省长柴松岳在小和山高教园区亲自主持召开高教园区建设发展现场会,确定建设小和山高教园区。2002年新校区全面开工建设,2003年新校区开园,全体2003级新生入驻新校区,之后学校所有文科学院和部分工科学院先后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占地2150亩,教学区块建筑面积达23万平方米,后勤共建区块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新校区容纳学生规模达15000人。新校区的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学校大众化过程中的资源瓶颈,有效地拓宽了学校的办学空间,为学校学科的高水平和综合化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浙江G大学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及新校区的建设过程,已经远远超出学校自身的决策范畴,而是典型地体现了政府发展意志及实质努力,特别是新校区的建设,更是在浙江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中实施的。浙江省政府在确定“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时候,事实上是建立在对浙江省内高等教育发展格局的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为区域高校的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政策导向。在这种制度逻辑下,浙江G大学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与这一政策导向进行了良性的互动,通过将政府意志内在地贯彻到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中,指导学校的具体发展行为。

(二)社会需求的制度逻辑过程

1.浙江G大学规模扩张中的社会需求的制度逻辑

在浙江省1999年前后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之后,原本这四所高校的本科招生指标明显减少,导致浙江省内原本已经十分突出的高等教育供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这一背景下,省属本科院校也就面临着招张的压力。就浙江G大学的情况来看,其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的扩张,明显地反映了这一过程。1999年大扩招之前1998和1999年,G大学的招生数分别为2150人和2385人,1999年的招生数就达到了3508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47.09%,而从1997年到2000年,短短的三年时间里,招生人数就翻了一番,达到4446人。此后的6年时间里,G大学的在校生数继续稳步增长,到2006年,招生数达到7728人,相对于2000年的招生数,再度增长了73.82%。

谋1、表2可以看出,浙江G大学招生规模伴随着大众化的进程大幅扩张,在校生规模与大众化前相比扩大了近5倍。与此同时,学校的研究生规模相比本科生的规模扩张更为迅速,相比1997年扩张了43倍多。

2.浙江G大学科研定位中的社会需求逻辑

在确定G大学科研发展重点领域和发展路径的过程中,G大学围绕国家与浙江区域战略需求,依托以学科为核心的学科群,集中优势力量,整合资源培育大平台,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学校三个层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面向浙江经济建设的良好的科研创新体系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学校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重视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与企业共建科研开发联合体40多个,与全国近千家企业联姻,每年与企业开发及成果转让项目1000多项。

(三)高校自身发展的制度逻辑

G大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与学校新的发展战略、建设新校区、办学规模扩张几乎是同时推进的。1999年,学校推出了以学院制改革为核心的校内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建立了学院的五大制度:学科责任制度、教学责任制度、队伍建设责任制度、自助理财制度、自主配置院内物力资源制度。创建性地构建了学校―学院―学科“二级机构三级管理”的新模式,即在学校下面设立学院一级行政机构,在学院内部二级学科上组建学科组织,学科作为教学科研基层学术组织,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拥有相应的学术管理权力,但不成为一级行政机构。随着学院制改革的实施,学校的管理权限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学院更多的是进行过程管理,而学校则侧重于目标管理。伴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浪潮,学校将后勤从学校行政序列中整体剥离,组建了后勤服务总公司,在提高后勤效益的同时也优化了机关队伍的机构。同时,学院建立和健全了院级教代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院务公开,保证学院制的顺利实施。学校通过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评估、实验室评估以及年终综合考评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实现了学校管理权限的下放和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学院真正成为相对独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实体,最终推动了学院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6]

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质量的需求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2008年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学校在2009年进行了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对“二级机构三级管理”的模式进行微调,以学校―学院―基层学术组织为基本管理架构,按照“遵循大学成长规律、服从学校战略引导、符合学院实际”的原则,由学院自主设置基层学术组织。目标责任制强调任期内的目标引导和责任考核,淡化过程监控,以学校发展战略为指引,对学校总体的发展目标进行分解,使各学院明晰自己在学校目标体系中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促使各学院认准目标、办出特色、办出优势。目标责任制以三年任期为周期进行目标设定和考核,通过强调目标达成的责任考核,强化各学院的责任意识,同时给予学院更大的时间跨度上的自由,并配备以更大范围的自,促进学院瞄准目标、分析形势、自主筹划、良性发展。通过改革主要解决:分类管理、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价的问题,教学科研等效评价的问题,在造就高原的同时成就高峰的问题,在全面调动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战略相关度的问题。[7]

通过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G大学进一步理顺了学术权力和行政管理的边界,既能够充分地发挥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同时能够充分尊重基层学术组织的运行逻辑,调动全体学术人员的积极性,为学校整体发展转型目标的达成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五、讨论与总结:从多重制度逻辑解读制度变迁过程

本文通过浙江G大学综合化转型的案例分析,提出把多重制度逻辑作为分析的着眼点来解释大学组织制度的变迁,并形成了文章的中心命题,即大学组织的制度变迁是在高校组织自身、社会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三类群体行为的推动下不断深入的,它们的行为受各自所处领域的制度逻辑所影响或支配。

从浙江G大学的转型案例中发现,地方单科院校的转型主要受三种逻辑和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影响。

一是政府意志的逻辑。在1999年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的大扩招政策,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得到了切实的贯彻执行。浙江省充分抓住这一发展高等教育的历史良机,通过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财政拨款、评估、行政管理等手段掌控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规模、质量,规范与引导各级各类高校的发展定位。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意图较好地融入了G大学的发展目标的制定过程之中,同时,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措施和制度安排,在办学条件和资源方面为高校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为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逻辑力量。这表现为根据市场与社会需求调整学科结构,确定招生结构与规模,确立人才培养与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策略,学校与外界市场之间形成知识、资源、信息、人才的双向交流。浙江G大学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迅速扩大招生规模,在短短三年时间中,实现招生规模的倍增。同时,在转型发展中增设的专业,大多是根据社会需求逻辑结合自身原有优势而发展的。在科研方面,学校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与企业共建40多个科研开发联合体,与全国近千家企业联姻,每年与企业开发及成果转让项目1000多项。

三是高校自身发展逻辑,主要为学科与M织逻辑。其表现为依据其办学历史与传统,进行学科结构调整、师资结构优化、管理体制与机制改革等。特别是在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通过基础制度的设定,充分地调动基层学术组织的积极性,在明确权力职责划分的同时,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保障。

综合以上论述,在浙江G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意志、市场需求及高校自身三种逻辑共同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的迅速发展,实现G大学从一所学科单一、规模较小、以教学为主的地方院校,发展成为学科相对齐全、规模合理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为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内在需求,最终促成G大学通过合并、学科交叉、新建等方式拓展了学科门类,以实现综合化转型,体现了高校组织内部逻辑与外部社会需求逻辑相结合的特色。

高校组织自身、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指令这三种逻辑决定了院校的发展道路选择。三种逻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相互作用,作用的强弱彼此相互转化,决定着院校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三种逻辑在院校的具体历史和区域环境中的彼此互动,形成每所学校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式。本文将G大学置于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扩张的特定历史情境之中,通过案例研究描述了三种逻辑与行为主体之间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呈现了一所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生动案例。

参考文献:

[1][5]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2010(4).

[2]Scott,W.R.(2001).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2nd Ed.).London; Sage Publications,Inc.,47-70,83,139.

[3]Friendland,R.& Alford,R.R.(1991).Bringing society back in:Symbols,practices,and institutional contradictions.W.W. Powell&P.J DiMaggio.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48;252.

[4][美]沃尔特・W・鲍威尔,[美]保罗・J・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7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柳文(化名)从大四搬到西溪校区后,就有被“抛弃”的感觉。

这里是浙江大学一个分校区,但柳文感觉,整个校区更像招待既每天衣着光鲜的各类培训班学员进进出出,比西溪校区内学生还多。每隔一段时间,学生便会有一个维权小高潮,主题往往是与外来学员之间的摩擦。

矛盾往往在食堂问题上激化。最近一次,学生们的愤怒在于来浙大“镀金”的那些成功人士的插队事件,即使食堂里贴着大大的“不要插队”字样,在四周喷火般的目光注视下,一位看上去衣着光鲜的男士也毫不犹豫地挤到前面,有学生打听到此人是学校总裁班的学员,便愤怒地在校内贴吧上咒骂,外来培训班学员过往的种种劣迹被发掘出来,在线上线下持续发酵。

不只浙大,内地诸多知名高校都面临类似问题。缺乏有效行政监管的情况下,原本作为学校教育重要补充的大学继续教育培训有一些演变为学校收费的常规途径,学生的教学资源被挤占。在追求盈利和保障教育质量的权衡中,内地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渐渐失去了平衡点。

日产校友400名

与之前的矛盾不同,最新一次西溪校区的“维权”高潮围绕对“浙大校友”的定义争论展开。

这看起来是书生式的抗议。食堂工作人员认为这些在浙大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二级学院的学员们也算是浙大的学生,其身份得到浙大的肯定。虽然这些企业高管或总裁们换动频率很快,在学校培训时间,长则一年,短则一周,但人家好歹也是浙大校友,所以学生们不能“这么小气”。

但这一说法遭到了学生的强烈质疑。不少学生并不认同校方温和的劝谏。有人近乎迂腐地搬出百度百科对校友的定义,对学校将短期培训人员当做校友的行为表示不满,在学生们的内心里,从没有把那些珠光宝气、穿金戴银,出入宝马、奔驰的总裁班学员当成自己的校友。

浙江大学现拥有紫金港、玉泉、华家池、西溪、之江、舟山六个校区。继续教育培训班几乎遍布各个校区,目前西溪与华家池沦为“重灾区”,有学生改编《南山南》作校园民谣,调侃道:“西溪难,之江悲,西池(西溪和华家池校区)是一对”。西溪校区是浙江大学所有校区中城市地段最为优越的一个,然而面积却不及个别校区的六分之一。校内为学生服务的食堂、超市等服务设施本来就不多,大量涌进的继续教育学员常常令这些设施内拥挤不堪。

西溪校区静年最惹人瞩目的人群之一便是标志性明显的培训人员。“这群人是浩浩荡荡占领学生食堂的人群之一,也是学校超市内采购的主力军。吃饭被抢,电梯被抢,上课期间使用扩音喇叭、音响,干扰同层教室上课。”浙大西溪校区学生多有怨言。

与学生的抱怨不同,浙大西溪校区某幢学生寝室楼一楼欢欢喜喜开辟了一个“名优特产专卖店”,墙上贴着各种可刷用的信用卡图样,一看便知道为哪个群体服务。该校区主教学楼田家炳书院一楼常年只有一台直饮水机,多数同学不知道的是三楼也有一台,而那一台只有总裁班开课时才可以专享。

校方网站显示,该校每年大约有3570个培训项目,教育培训学员每年16万余人次,平均每天生产400多名浙大校友。而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入学量每年却不足1000Q人。

浙大继续教育项目主要针对各类民企老板、公司高管、投资人等展开,学员们在短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校交流培训后,可获得浙大的一纸结业证。虽非学历学位,但仍不能阻止一茬一茬的社会精英们涌入浙大。

不独浙江大学,包括总裁班在内,大陆高校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过多过滥的现象已非一日之功。清华、北大、复旦、厦大等几乎所有内地高校都相应地开办各类EMBA班、总裁班、精英班。即便一些纯工科类院校也不甘寂寞,纷纷展开自己的创收羽翼,接收各行各业的企业主入怀。只要经过高校的各类名师专家指导一番,不消几日,便能摇身一变成某名校的校友。

内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俨然成为“总裁”们的培训工厂,但圈内人士认为,多数短期总裁研修培训并不是以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为目的,而是为那些企业管理精英和社会上层人士提供一个社交平台。高校既然提供了这一舞台,自然收费也不菲。

目前内地针对民营企业家的MBA班、企业管理培训、总裁班、团队培训班、领导力培训班等让人眼花缭乱,收费价格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许多学校尽管收费不便宜,但授课内容单一重复,授课师资也很是可疑。

同质化严重

继续教育培训是继大陆本科、研究生之后的三大人才培养体系之一,层面向来倡导鼓励。

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共50所高校参加。同年12月24日,这50所高校被授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浙江大学名列其中。

国内继续教育目前主要有远程教育与培训教育两种方式,培训教育在近些年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各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教育主要分为个人培训和集体内训。

个人培训主要分为在职研究生与高端/专业技术培训。在职研究生尤以MBA(工商管理硕士)与EMBA(高阶工商管理硕士)为人熟知。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网站信息显示,浙大承办继续教育培训的办学院系包括浙大继续教育学院在内共有30个提供五个方向的继续教育: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留学和其他。

令人惊讶的是,仅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这一方向就有至少12个院系开班。点开其中两个院系的网站,发现培训班课程极为相似,面对记者的询问,对方不断强调“各有侧重”,但是经过对比发现有6个授课讲师是一样的。而该校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继续教育中心的官网所列的精品课程几乎与该学院研究方向没有任何关联,“总裁研修”所设培训班大多与其他院系类似。各学院争相开班且同质化严重。

在以社会精英人群为主的EMBA培训中,以中欧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以及各大名校的EMBA招生为主,中欧和各大名校的工商培训相对爱惜自己的羽毛,招收学员时严进宽出,对学员的各方面资历要求甚高。记者以一名企业主名义咨询浙大EMBA招生老师,问对方“可不可以让秘书帮忙上课?对方肯定地称,不可以,但学员可以请假,且每个学员每年可以请4个学分的课时,超过的话,就要交钱补学分。

但非学历学位的各种总裁班则迥然不同,纯粹是市场需要什么给什么,几乎无门槛。高校继续教育针对集体的培训则是为党政干部和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服务,主要为短期脱产式、长期分期式、轮训式,课程制定、学费都视情况而定。

不少党政领导干部一度活跃在高校EMBA、MBA和各类总裁班,但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这批人很少出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高校“高价班”培训不允许在职官员公费参加,日常的公务员业务培训成为常态。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工作人员称,在浙大继续教育中,干部培训占了70%左右的比例。

继续教育走偏?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要实行非学历办学,面向行业企业职工开展继续教育。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也的确在与企业达成继续教育联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教育部本意让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市场面向行业企业职工,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内地高校的培训已然走偏,普罗大众并不能如愿获得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会,一定程度上,收费高昂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只对“有钱者”开放。

内地各种高价培训班泛滥的情况已有年月,部分高校已习惯把学校的创收体系发挥到极致,打着继续教育的幌子,举办各种名目的培训班牟利收费。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并不讳言表示,市场有需求,而校方也希望借此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来源。该工作人员坦言,浙大的这些继续教育项目占了该校所有对外合作项目的一半以上。

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无序发展常常生出恶果。2015年9月有媒体报道称,36岁的浙江人王源想方设法混入浙江大学,成为“浙大总裁高级研修班”的成员,王源随后在这些总裁校友们之间进行资金拆借和诈骗,先后骗了2000多万元。而王此前吹嘘经营的一些公司都没有任何实体和贸易,仅仅是个公司名而已,他所谓的汽车销售公司实则是做洗车和车辆美容的工作,没有其他业务。

此事之后,浙大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紧急下令终止与各社会办学机构的合作,由学校自主招生,但对学校声誉的严重败坏后果已经形成。但教育部官方层面至今并无对此市场有实质性的监管举措。

该部一位官员称,现在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办班方式、收费价格等完全是自主的,教育部持鼓励态度。对个别高校“高价班”过多、挤占学生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反映,教育部职成司官员称,“可以通过部长信箱书面反映后,教育部才会适度进行干预”。

而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看来,过度招收MBA等继续教育学员使用公共资源设施类似于学校滥用私利。因为国内很多学生是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考试招进来的。当初政府给学校分配资源,例如拨款,也是依据招生人数而定的。

在香港,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得很明确。比如非政府资助的授课型研究生,因为学校是香港的纳税人建的,所以授课型研究生的学费要转到另外一个账户上,公私分得非常明确。

类似国内继续教育的香港高校各种授课型研究生培训现在也放开了,香港规定可以利用高校的一些闲置资源做一些事情。但利用闲置资源也有非常清楚的规定。

“像我们学校,控制还蛮严的。不能影响本科生学习,因为学校知道招得越多越赚钱,但一是学校资源所能满足的学生容量有限,还要保证学生教学质量。”吴晓刚说,继续教育原则上来说是不能用学校资源的,“但在内地,只要放开了招生,这些就不管了。”

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篇8

两大类型第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专升本),选拔各省当年应届普通高校全日制(统招入学)的专科毕业生。

第二类是成人教育大类专升本。四种途径,包括自考专升本、成人高考专升本(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专升本、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即在正规大学里面的全日制学习的专升本。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正式文件中一般称为普通高校专升本,简称普通专升本,也称"统招专升本","普高专升本","全日制专升本","3+2专升本",个别省份如浙江称之普通高校专接本,浙江称之普通高校专转本,浙江称之普通高校专插本,其余省份皆称之为普通高校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本科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派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

学习形式为普通全日制,有别于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电大等非统招学历。

考试形式

统招专升本:各省份的考试形式不一,分为统考和校考两种。

统考

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分文、理科,具体为:录取类别由专科阶段所学专业决定。

艺术、体育专业经省教育考试院同意,可由招生院校组织专业加试,并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完成。专业加试合格考生才能填报相应院校、专业志愿。

考试科类 考试科目 录取类别 文科大学语文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文史类法学类教育类艺术类理科高等数学

大学英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理工类经管类农学类医学类校考

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为省统考,专业课为本科院校出题。

考试科目

浙江成人高考专升本考试科目为: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

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

(一)高起本: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综合(简称史地)。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综合(简称理化)。

(二)高起专:

1.文史类〔含外语(文)、艺术(文)、体育(文)〕:语文、数学(文)、外语。

2.理工类〔含外语(理)、艺术(理)、体育(理)〕:语文、数学(理)、外语。

(三)专升本:

各科类统考科目为政治、英语和一门专业基础课。

1.文史类:政治、英语、大学语文。

2.艺术类:政治、英语、艺术概论。

3.理工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一)。

4.经济管理类:政治、英语、高等数学(二)。

5.法学类:政治、英语、民法。

6.教育学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7.农学类: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8.医学类:政治、英语、医学综合。

9.体育类:政治、英语、教育理论。

上一篇:中秋诗文范文 下一篇:全国卷高考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