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游语言中的模糊语言

时间:2022-09-18 08:21:00

论导游语言中的模糊语言

摘要:模糊语言主要指由模糊词组构成的表示概念的外延难以精确确定的语言即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导游工作中,导游与旅游者面对面的交流,双方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性质等方方面面都要求导游能够灵活地把握和运用语言的模糊性。本文拟通过对模糊语言交际功能的分析,探讨其在导游用语中的应用。

关键词:导游 模糊语言 语用 交际

模糊语言主要指由模糊词组构成的表示概念的外延难以精确确定的语言即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1]。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的查德教授最早提出了“模糊集”的概念,并最先把“模糊理论”导入语言研究中来。此后,一系列诸如模糊语言学、模糊逻辑学、模糊心理学、模糊修辞学等新兴学科相继应运而生。在我国,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初探》最早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此后,石安石[2]、张乔[3]、王寅[4]等语言学家则开始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模糊现象,何自然[5]等人则从语用学角度进行分析。近年来,研究者将视线逐渐放在了某一具体文体中,如在诗歌、法律、新闻中分别对模糊语言的应用进行过分析。本文拟通过对模糊语言交际功能的分析,探讨其在导游用语中的应用。

一、模糊语言的成因

(一)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语言自身的有限性

客观世界是纷繁复杂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个复杂的客观世界反映到人的头脑中的信息也是复杂的。所以语言这个有限的符号系统就不能准确地描述客观事物了,它只能概括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可能对每个事物的形状,大小,范围,程度进行精确地描述。因此,模糊语言就在人们不得不用有限的符号系统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时产生了。

(二)交际双方的背景差异性

人类的认知主要是以人类对客观世界类属划分为基础的。各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类属划分,既与事物本身的特性相关,也与各民族的认知、交际需要等因素有关。因此如果交际双方缺乏共同的背景,只能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认知领域中去寻找相关的信息去理解,那么听话人就可能从话语中推断出区别于说话人意图的另外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意图,这样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

(三)交际策略的需要

在交际活动中,并不是都需要精确语言的。有时会故意使用模糊语言,来达到特殊的一些交际目的。理使用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敏感、刺激的话题,使用模糊语言常常可以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如a:“你可以抽空去一趟吗?”b:“我不是没有时间去。”这里乙既回答了甲,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或礼貌,又回答得委婉得体,同时又把不能去的原因模糊地留给了甲和读者。

二、导游语言中模糊语言的语用价值

导游工作中,导游与旅游者面对面的交流,双方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性质等方方面面都要求导游能够灵活地把握和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导游讲解中,语言的模糊性与讲解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的要求并不矛盾,一个成熟的导游员往往是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模糊语言现象是人类表述思想的客观真实现象,因此,它首先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其次,它是有价值的,因此,人们在不断地使用它、创新它。充分并合理的运用模糊语言,会使导游的语言在真实、有价值的基础上更有艺术性,并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

1.进退有余,冗简有度

模糊语言的产生和运用,使人们能更恰当地表现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同时也给话语的内容带来相应的弹性与余地。

(1)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这段山路崎岖,车速较快,一定不要把手放在车门开关上。上次一位外国游客,因为太紧张,过弯路的时候一把抓在车门开关上,差点被抛出车外。

例句(1)中的“差点”客观地描述了事故发生的情况,“差点被抛出车外”和“被抛出车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就是模糊限制语言必要性的一个表现。

(2)这里街道两旁几乎种满了法国梧桐。

例句(2)强调了街道旁法国梧桐的数量众多,“几乎”则表现了语言的严谨,包含了路边会有个别其他树种的可能。运用模糊语言可使语言简洁精炼,富有概括性,使讲解繁简适度,疏密有致。

(3)一个旅游团正按预定的日程观光游览,有几个客人途中要求增加几个观光点,但时间不够,要求不能给予满足。导游员于是说:“这个建议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如果有时间,我们将尽量予以安排。”

例(3)这中说法比较模糊,怎么理解都可以,并且也巧妙地暗示了拒绝之意。

2.有助于实现礼貌策略

“Brown and Levinson把礼貌看做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导致的各种理”[6]。面子是人们所认可的社会属性的自我形象。在言语行为中,很多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会威胁受话者的面子,比如批评、劝告等。由于交流需要,可以通过礼貌策略挽回受话者的面子,如尽力削弱或模糊这种言外之意,对于尊重面子的话语,则通过加强言外之意来进一步强调礼貌,对于此,模糊语言有其不可忽视的语用价值。

(4)听说圆明园正在修缮,我们恐怕不能去参观了。

例句(4)中,导游员运用模糊词语“听说”、“恐怕”,委婉的拒绝了旅游者要求去圆明园参观的要求,强调客观情况不允许和主观上对旅游者的理解和同情,有利于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

(5)一位美国游客邀请某导游员到其公司工作,这位导游回答说:“谢谢您的一片好意,也许我的根扎在中国的土地上太深了,一时拔不出来啊!”这位导游也未明确表示同意与否,然而却委婉地谢绝了游客的提议。因此,运用模糊语言不仅使受话者易于接受,也显示发话者的语言修养,有效地实现了礼貌策略。

(6)有的时候旅游者关心导游员的工资收入,对这类问题导游员肯定是不便直接回答,但是断然拒绝又不符合融洽的交际气氛。这时导游员就巧妙地回答:“我的收入能够维持生活。”

例(6)这样的回答巧妙地避开了具体问题,十分模糊,怎么理解都可以,实际上什么也没说,但却既不失礼貌,又游刃有余。

当导游员承诺旅游者某件事情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旅游者请求导游员在游览结束前的最后一天陪同他去会见朋友,导游员没有直接说:“没问题,包在我身上。”而是用了比较模糊的说法:“好的,如果明天时间允许,没有意外的话,我一定陪您去。”这样就排除了如果第二天出现意外情况不能陪同旅游者而使旅游者产生失望,既而认为导游员没有信用。这样的模糊语言既给了旅游者比较肯定的答复,又不会使导游员因为某种意外而陷入尴尬境地。这样说旅游者也不会认为导游员是在敷衍,反而会进一步认为导游员考虑周详,办事稳妥。

3.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模糊语言之所以在导游语言中被广泛运用,还在于它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首先遇到的对象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和个人,即个性和个别,当一个个个性认识多了,人们又不满足于对个性的认识,还要求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又用这一般、共性的认识去指导人们去认识个别、个性。语言交际过程中,精确与模糊的选择往往并不是要将它们置于非此即彼的情况下来考虑,人们在表达某一个意思的时候,并不都是只能在精确与模糊之间进行选择,相反,通常我们可以将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即在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时候,往往上文用模糊语言,在下文改为精确语言,这样的好处是先用主要信息吸引听话人,引起听话人的兴趣,然后再用精确语言来替换上文中的模糊语言,从而使听话人得到更确切的信息。

(7)长白山是世人瞩目的神奇之地,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之中,长白山纬度最高,也是欧亚大陆东部最高的山峰。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接壤的边陲地区,是中国与朝鲜的界山,绵延约1000公里,主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东北第一峰。天池对岸朝鲜境内的将军峰是最高山峰,海拔2750米。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16座,总面积约为8000平方公里。

例(7)中介绍长白山有具体的数字也有约数的表达,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的交替使用,这样讲解突出重点,也可以起到补充或解释的作用,既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由模糊到精确的认识规律,又使表达具有条理性。

本文讨论了模糊语言在导游交际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只要运用了模糊语言就能收到好的表达效果,相反,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反而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一个语言中全部都使用模糊语言的导游员,显然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导游员。旅游者会觉得这样的导游员工作态度不认真,没有责任心,在导游过程中敷衍了事,甚至会认为导游员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从而降低对导游员、旅行社甚至旅游景点的信任。只有正确、适度地使用模糊语言,才能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7.

[2]石安石.模糊语义及其模糊度[J].中国语文, 1998(1):16-19.

[3]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5]何自然.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国语, 1985(5):21-24.

[6]Brown P, Levinson S.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7]国家旅游局主编,《走遍中国——中国优秀导游词精选(文物古迹篇)》,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年

上一篇: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下一篇:解读鲁迅散文《藤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