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9-18 07:17:19

浅谈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 要】良好的习惯,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个人,一种好习惯能使你终生受益。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主动地去学,主动地去思考。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习惯培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习惯和兴趣一样,都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位教育界人士说过,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习惯这么重要,特别是一年级的时候必须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道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因此养成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是其学好数学的保证。良好习惯的形成,对××来说,常通过有意的自我控制和努力,自觉地实现,对于儿童,由于其自觉性不强,自控意识和能力较低,要依靠外界力量,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方可达到目的。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主要从学生的以下几种学习习惯入手: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如,“×××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他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或者走到孩子身边摸摸孩子的小脑袋。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一些。一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教师要言传身教,要教给学生在哪里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产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关键处、算法规律的结论处等。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经常设计“自由提问”环节,鼓励学生变换角度,多提问题,相互自由解答疑问、解决问题。

二、大胆发言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如,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当有的学生回答错了,我就随机应变:“你能大胆发言了虽然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已有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回答正确。”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会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光荣,由此会增加说的勇气和信心。

三、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食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只有学生感受,才能真正理解。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积累学习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借助学具,将苹果、糖果、面包分别动手分一分,怎样分才公平?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明白了平均分的含义,再抽象成实物图动手圈一圈时,就恨容易的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为后面除法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小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1.端正小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同时紧紧把握住演算草稿和检验答案这两个细节,对小学生强化态度的严格要求。作业演算草稿的认真程度和完成作业能否自觉检验往往集中反映了小学生的作业态度。如果小学生的演算草稿也能象书写那样条理化、规范化,作业完成后对照演算草稿自觉认真验算,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练习正确率,而且对于小学生认真作业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教会小学生读题、审题,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基本方法。小学生在作业时往往提笔就做,不去认真的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弄清算理,这就导致了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机械模仿例题的现象。今天教的是乘法,那么作业中所有题目全用乘法,稍有变形或引伸、综合便错误百出,这不仅不利于小学生认真作业习惯养成,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训练,也是一种消极思维定势的障碍。因此,认真作业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小学生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运用算理的基本方法;不仅仅解应用题要这样,做计算题、概念题也同样如此,如:计算题要求小学生读题,看清运算符号,分析计算数据,看有无简便方法。再确定运算顺序,动笔演算,这看起来仅仅是一种计算习惯的培养,实际上同时包含了思维的条理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昌秀.《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

上一篇:巧用小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下一篇:概念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