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困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9-18 07:08:22

中国贫困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贵州遵义县农村小学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了解贫困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困难,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贫困地区 农村小学生 课外阅读 调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社会实践小组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县农村小学高年级(5-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困难,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建议,为全社会共同关注贫困地区小学生阅读和健康成长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贵州省遵义县两所农村小学高年级(5-6年级)学生共4个班级142人。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42份,回收142份。

(2)实地考察:实地采访两所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并考察两所学校的图书室。

(3)比较分析法:选择东部沿海地区浙江省象山县某农村小学高年级(5-6年级)(以下简称东部地区农村小学)2个班级92人

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进行对比研究。

二、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贵州省遵义县农村小学高年级(5-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学生课余生活:调查表明,31.7%学生帮父母做家务,18.3%学生阅读课外书,12.7%学生看电视,37.3%玩耍。

2.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喜欢程度:42.2%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29.6%一般,28.2%不喜欢。

3.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及课外读物的来源:本学期阅读量为零册的学生38.7%,10册以下35.9%,10册以3225.4%。阅读的课外书自己购买的占35.2%,向他人借13.4%,图书馆39.4%,其他(赠送)等12%。

4.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名著9.9%,通俗小说35.9%,人物传记10.6%,科普读物6.3%,其他27.3%。

5.家庭与课外阅读: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小学43.7%,初中31.7%,高中24.6%,大学及以上0%。当学生要购买课外书时,父母不同意的12%,只要学生提要求就同意的为40.1%,看情况选择性购买的47.9%。家庭藏书为零册的家庭20.4%,10册以下54.2%,10册以3225.4%。

6.学校与课外阅读:38.6%学生选择学校没有组织课外阅读活动,25.4%经常,36%偶尔。27.1%学生从来不向学校图书馆借书,39%偶尔借,33.9%经常借。对学校图书馆的评价,37%学生认为很好,28%学生认为数量太少,35%学生认为内容太陈旧。

三、存在问题

1.个人阅读兴趣不足

调查显示,28.2%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课外阅读。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小学9%学生选择不喜欢。贫困地区不喜欢阅读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2.阅读时间与阅读量的匮乏

18.3%的学生选择了业余时间阅读,东部农村小学为23%。在课外阅读量方面,贫困地区学生一学期阅读量为零的学生为38.7%,10册以上为25%,东部地区则分别为是8%、36%。由此可见两个地区的农村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比例和时间都较少,但在阅读量方面贫困地区学生明显少于东部地区。

3.学校图书室形同虚设,图书缺乏

在采访当地学生的途中,我们发现当地小学图书室的藏书十分有限,一所学校图书室藏书约在1000-2000册左右,另外一所学校的藏书约在3000册左右。藏书品种基本是名著及科普读物,而这些图书大多都是非常的陈旧。令我们惊奇的是,图书室中竟有《选集》、《列宁选集》等书。当我们翻阅借阅记录时,一个学期的借阅记录竟不超过10次。

四、原因分析

1.注重功利化教育,课外阅读引导不足

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也同样盛行于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我们调查的时候他们正处于临近期末考试阶段,与东部地区的学生一样,他们同样面临着考试和升学压力,他们的桌上摆的也是一样的《AB卷》。学校对课外阅读的引导不够,以致38.7%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阅读活动。另外,老师大多也都不会对课外阅读做什么硬性规定,这也导致了学生的阅读量无法得到保证。

2.家庭对学生的阅读影响

在我们统计的问卷中,43.7%的学生家长只有小学学历,没有学生的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而在东部农村的学生家长小学学历25%,大学6%。可见两个地区农村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还是有些差距,特别是小学和大学的比例。在家庭藏书方面,20.4%的学生家中无课外书,10册以上23.8%,而东部农村小学7%的学生家中无课外书,33%家里有10册以上。由此可见,地区经济的差异使得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以及由此对孩子阅读条件的创造及满足产生一定的制约。

3.学校图书室藏书配置忽视学生的兴趣

在我们走访调查的小学图书室藏书配置,很多没有考虑学生阅读兴趣点,低年级读物基本没有,高年级读物为清一色名著。这种一味地只把目光局限于名著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年龄特点及其接受能力决定了他们阅读总是以兴趣为前提和先导,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心理发展的限制,他们能读懂的书是有限的。四大名著真的适合小学生阅读么?一味得抱着经典不放,最终消磨掉的也许是比阅读更重要的阅读热情与对阅读的热爱。如今社会普遍认为阅读名著才是真正的阅读,可孰不知,此举会扼杀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也许政府、家长或是捐赠者所购置的书的数量可观,但如果忽视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购买图书,这些书也只是浮于统计的数字或陈列书架的样品而已;相反,如果捐赠或配置一些孩子们乐于阅读的图书,即使数量有限,但取得效果却会好的多。

五、思考与建议

1.建好学校图书室

实地考察发现图书室藏书量少、质量参次不齐,图书流通率极低,基本是形同虚设,藏书的更新也处于停滞状态,学校图书室完全起不到其职能作用。从调查中发现,学生课外读物来源自己购买为35.2%,图书馆为39.4%,对学校图书室的评价,37%的学生认为学校图书室很好,剩下的同学认为图书室的书或是太少或是太陈旧,或是根本不知道学校有图书室。27.1%学生从来不向学校图书馆借书,39%偶尔借,33.9%经常借。而东部农村学校学生自己购买36%,图书馆为55%,76%认为学校图书室很好,10%认为数量少,12%认为内容陈旧。5%学生从来不向学校图书馆借书,66%偶尔借,28%经常借。由此可见,东部农村学生对学校图书室的依赖和认可度较高,因此,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应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使其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来源,也可弥补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文化落后而造成的课外阅读的不足。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更好地发挥有限的图书资源,当地教育部门可以建立学校图书室联合协作制度,不同学校的图书可以循环流通,不让书“死”在一所学校,提高利用率。同时当地县市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除此之外,学校自身应重视图书室的建设,加强对外宣传,争取社会支持,通过捐赠、结对共建等多种途径扩充书源,发挥图书室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心中喜欢的图书室,课外阅读的好地方。我们社会实践小组调研回来后先后组织爱心义卖、旧书捐赠等活动,向调查的小学奉献一份爱心。

2.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即使在课外读物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应加强阅读辅导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通过每周增加1-3节阅读课,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从而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引导学生正确、快乐地阅读。

上一篇:大海 第1期 下一篇:升起心中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