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000小时规律

时间:2022-10-02 09:53:37

[摘要]一个智力平常的孩子考进名校,一群智力平常的孩子80%左右跨进重点大学,他们都经历了1 000个小时以上的阅读。

[关键词]课外学习方式 阅读

一、一篇文章引发的思考

《知音》海外版2011年7月刊登一篇题目为“一位父亲的实验――10000个小时打造天才神童”的文章,文章介绍美国中学生丹尼刚上初中时,智商测试远低于同龄孩子,一道数学题,老师要讲解五、六遍他才能听懂。为弄清楚智商是否真的决定一切?丹尼的父亲罗恩一头扎进纽约图书馆,从大量成才书籍中对120个行业的精英人物的成长进行分析和对比后发现:真正的天才是无法在青少年时期发现的;许多做出卓越成就的人,小时候几乎和天才不沾边;智商(IQ)与将来的成就根本没有相关性;所有精英人物,无一不是投入大量的时间,通过刻苦练习而成功的。

作为学生,到底要努力到什么程度、做多少练习才能彻底改变现状呢?罗恩在一本资料上看到:1983迈阿密大学的AndersEricsson教授将柏林音乐学院的学生分成普通、优秀、卓越三组,结果发现普通学生的练琴时间总计4000小时左右,优秀学生大约在8000小时左右,卓越的学生没有一个低于10000小时。罗恩还发现:走红之前,甲壳虫乐队在酒吧中演出过10000个小时!创立微软公司之前,比尔・盖茨编程超过10000个小时!毕加索、莫扎特、乔丹都有超过10000个小时的训练。

罗恩决定让丹尼从最差的科目――阅读下手:“让他读上10000个小时”!要求丹尼每读完一篇课文后,都要写出150字的读后感,同时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将提出的疑问经过思考后,次日再去请教老师。一周后,丹尼开始对阅读这门“老大难”课程感兴趣了,因为他非常期待每天带着问题去上学,享受从老师那里获得答案后的快乐感觉。经过7个月近1000个小时的坚持,丹尼在期末考试中,阅读居然得了一个A,拼读和作文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进入高中,丹尼继续坚持阅读,由于理解力增强,他的其他功课突飞猛进,一跃成为年级最拔尖的学生。2011年5月,罗恩的“天才实验”成功了!丹尼因成绩优异被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面对成功,罗恩对丹尼感概:“成功的秘密就是要不停地做,如果你真的努力了,也许还没有达到10000个小时,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要优秀很多”!

我国的中学生,高中三年总计1012天,除去正常的上课时间以外,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学习状态都不可能达到10000个小时!根据我国的国情,一个高中学生要彻底改变其学习状况,应该采取何种学习方式呢?

二、课外学习方式的选择

目前在我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课外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课外补习班和题海战术。

1.课外补习班

见效快!特别是对其他学科优秀而只有一个学科差的学生,课外补习常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课外补习只有短期效应,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我教过的以高分考进高中、以低分毕业的学生中,多数是盲目上课外补习班导致的。

课外补习班对学生:第一,这是一个沉重的思想和精神负担!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有一位学生,以他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完全不需要进行任何课外补习就可以成为特优生,但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心理驱使下,将他的自由空间几乎全部堵死,初一的周末补数学、英语,初二、初三的周末补数学、英语、物理,双休日连半天的休息都是奢望。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星期六、星期天的午休几乎与他绝缘,他多次向同学诉苦:“烦死了!烦死了!我怎么就如此辛苦?”因为心情郁闷,他经常将自己的头发剪的奇形怪状,有时甚至用笔将自己的手腕戳得鲜血淋漓,不知是家长粗心还是老师没有注意,一直到初中毕业,他的这种状况也没有得到改观!第二,课外补习班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学生一旦发现补习班的老师比自己的任课教师优秀,他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课外补习班的老师身上,自己老师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堂上没有学好,课后有人替他摆平!课外补习一旦停止,这类学生将无所适从,既不信任自己的老师,课外补习有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心态彻底被搞乱,最终连补课前的状态也找不回来了!第三小学、中学可以通过课外补习的方式达暂时达到拔苗助长的功效,大学怎么办?工作之后到哪里去找补习班?

对社会:这是典型的拜金主义。老师为什么补课?挣钱;学生靠什么补课,花钱。这既会带来老师之间的心理不平衡,又会带来学生之间的心理不平衡。更为恶劣的是:个别老师通过课堂上糊弄学生达到扩大生源的目的;个别班主任利用掌控评优的权利暗示学生参加他的课外补习班;个别家长通过参加老师举办的课外补习班达到拉拢老师的目的。

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那么一点素质教育的影子,课外补习班则荡然无存,他们的目标是分数、分数、分数!这种应试教育背后的“应试教育”很可能就是“创新人才缺乏”的罪魁祸首!某家作文辅导班,其授课模式为:先让学生熟记几个故事,然后教学生如何“宿构”,也就是给出一个写作文的模子,无论出什么样的文章题目,都能以不变应万变,把文章的重点、论点一一插入这个模子中,顺利完成文章,然后通过反复训练,形成一种“纯熟”的技巧,以达到为了提高分数的目的。

2.题海战术

在各类课外补习班兴起之前,这是屡试不爽的课外学习方式。我们国家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的高中生,多数是经过题海战术的“洗礼”走过来的!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如果归纳、总结能力比较强,通过做题来改变学习现状见效是比较快的!

但是,做着永远做不完的题目,很容易把他们变成只会解题而没有想象力的人,应变能力被试题挤占得荡然无存,从而导致他们在关键时刻犯低级错误!我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为06级的邬孝芳,她05~g3月才决定参加9月举行化学竞赛,准备时间不到6个月,居然以全省二十多名获得全国一等奖,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由于时间紧迫,我只好投其所好,依据她喜欢做题的特点直接让她跳进题海,通过做题发现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她讲解相关知识。冬令营选拔赛在四川大学举行,川大的老师们对她在选拔赛中表现出的天赋赞不绝口,有机题框图题有点问题,全省的参赛选手只有她发现,并将其改正,最后并得出了正确结论。选拔赛中邬孝芳的理论成绩全省第六(与第五名非常接近)。实验是苯甲酸钠的合成,考前所有参赛选手都练习过两次该实验,在两次练习中,实验室的汪老师当着我的面表扬邬孝芳做的又快又好。只要她实验发挥正常,入选四川队(前五名)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实验中有一步是加活性碳脱色,出于关爱,汪老师让她多加点活性碳,她不作任何思考就往容器中添加,导致产品颜色不对,只好重结晶,最终产品颜色倒是符合了要求,但产率太低,她的竞赛之梦彻底破灭!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她失败的根源,到目前为止,我能想得到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点有漏洞;第二,题海战

术已经将她变成只会照方抓药的人,应变能力被“海水”稀释得无影无踪!

相信题海战术的学生不仅学习效率极其低下,而且容易陷入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泥潭,这种希望通过多做题而在考场上碰到原题的想法是一种典型的投机主义!我教的09级15班,尽管从高一开始就给他们鼓吹阅读课本、阅读笔记的种种好处,但令我失望的是他们更信奉“题海战术”,在成都市一诊考试中,题海战术大发神威:全市前50名有3个出现在15班,该班的第一名排成都市第二。于是常有学生在我面前表达他们对阅读课本、笔记的怀疑,同时炫耀他们的数学――看到题目立马就有思路,我耐心给他们解释:高考很难遇到原题!并表达了高考题目比较陌生的担心,但他们热情全被溶进了海水中。结果15班的高考与成都市一、二、三诊考试相比大失水准!不仅北大、清华吃“鸭蛋”,而且在一个年级只有三个理科实验班的情况下,只有41人上重点。更让我吃惊的是,班上第一名居然连生物课本都没有阅读就敢坦然参加高考!结果他的生物选择题五个就错了三个,北大、清华成了他永远的梦想!

3.阅读

阅读作为自主学习的核心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一直不太受中学教师的重视和中学生的欢迎。

牛津大学用20年的时间对近2万人进行了调查,16岁时调查他们的习惯、活动和兴趣,并向英国心理学协会提交了调查结果;33岁时,再次被调查。结果显示:16岁时喜欢阅读的女孩长大后获得经理级别职务的可能性为39%,不喜欢阅读的只有25%;16岁时喜欢阅读的男孩长大后获得经理级别职务的可能性为58%,不喜欢阅读的为48%。2002年英国的另一项研究指出:跨过30岁的坎儿后,对人的职业水平产生的影响,没有任何业余活动(年轻人喜欢的)能像阅读那样重要;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阅读的重要性高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因此阅读是事业成功的敲门砖!

为什么阅读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智利天主教大学心理学教育专家马尔瓦・比利亚隆认为:阅读将我们带到理解与语言使用的世界,而语言是最强大的思想工具,不存在与语言分开的认知过程,因为所有其他行为与活动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涵盖所有领域,它教你学会任何时候都非常有用的推理和逻辑关系,掌握了语言我们才能理解其他一切。此外,书读的越多,谴词造句就越得心应手,对所涉及的内容也更自信,因而与人交谈时具有更多的话题,从而提高社交与演讲能力。

笔者在十二年的时间里对四届学生进行试验后发现:将阅读作为课外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但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中教育的要求,而且可以克服课外补习和题海战术的种种弊端;在课外,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学生,不但越学越好,而且常常出其不意,关键时刻一鸣惊人!

三、彻底改变学习状态的1000小时规律

1.无心插柳

1999年,我遇到第一个喜欢阅读而且特爱问问题的幸运学生――康永君,说他幸运,是因为他本来没有资格考我校02级实验班,由于他的初中同学王乐成因病放弃考试,留下的空缺正好被他顶上。当听完我对化学竞赛的一通“神吹”之后,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班上宣布:“将来我也要进冬令营”!同学嘲笑他:“你要进了冬令营,我将名字倒着写”!然而有志者事竞成!康永君不仅物理竞赛获全国一等奖,而且维持了两年的班级前三名。

康永君的成功纯属误打误撞,特别是他在决赛中的表现,让人难以想象!

2.有心栽花

为什么康永君会越考越好?通过多方对比和反复分析,我豁然开朗:康永君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阅读!我对这一发现感到无比的振奋!

2002年,又一个幸运儿落入我的视野,他的幸运体现在:如果我校05级只招收一个实验班,他就考不上,而我就遇不到他。这位学生名叫何东军,他刚进高中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中考结束后的暑假,他阅读了全部高中数、理、化教材;第二,做事干练,动作迅速、麻利。第一次化学测验,很多同学还没有做到一半,他就做完交卷了!有同学羡慕的问他是不是吃了“催化剂”?

听完我对化学竞赛和康永君的一番“狂吹”之后,何东军对化学竞赛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留下一张写满错别字的条子在我的办公桌上,最后一句是:“我一定要进东林营!东林营!东林营!东林营!”。他的这种愿望,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吗?依据康永君成功的经验,指导何东军就可以量身定制了。我要求他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尽可能多阅读化学竞赛知识以及与化学竞赛相关联的知识,比如高等数学、原子物理、生物化学、药物学等。在此期间,我一直压制着他想做竞赛题的欲望,直到考前三个月才给他做。最终,他不仅物理竞赛以一分之差获全国二等奖,而且维持了两年的年级前五名。

从2005年至今,无论我怎么宣传和鼓吹,再也没有出现康永君和何东军那样的学生!但我是08级16班和11级20班班主任,学生不愿意主动阅读,为什么不利用我班主任的身份,让他们在我的监督和指导下被动阅读呢?阅读可以让学生在竞赛领域越战越勇,为什么不在高考领域一试呢?

无论08级16班还是11级20班,我都对学生作了一项硬性要求:星期一至星期五6:00-6:30只能阅读教材、笔记或纠错;星期天晚自习6:00-7:30只能阅读教材、笔记。考试期间的晚自习,所有学生只能通过阅读教材、笔记和纠错的方式进行复习;成都市三诊结束后,所有学生必须将高中三年的教材、笔记拉通阅读。我风雨无阻,全程监督,当学生具备阅读教材、笔记的意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后,由班长监督。三年的坚持就像定海神针一样稳定了整个班级!这种坚持带来的结果是:

11级20班的高考和成都市三诊相比,进步28人,进步总名次(年级名次)2113名;退步25人,退步总名次(年级名次)1511名。进步名次一退步名次=602名。

康永君和何东军参加化学竞赛时,通过阅读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以他们当时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无法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入选冬令营后,经过大学的老师的培训,慢慢将阅读获取的知识和老师讲授的知识融为一体,从而导致他们在各次考试中越战越勇。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超强毅力和良好心态,导致他们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伴随着竞赛的深入,他们的理解力不断增强,因而高考科目稳步前进。但从三诊到高考间的20多天,学生的惊人变化又怎么解释?

3.神秘的1000小时规律

让我们作一个简单计算。成都市三诊前学生用于阅读时间大致为:星期天至星期五,共6(学期)×20(周)×4(小时)=480(小时),月考、半期、期末、诊断性考试期间共6(学期)×4(次数)×15(小时)=360(小时),两者相加840小时。

对自觉性比较强的学生而言,除老师的统一要求之外,成都市三诊前的6个学期,自主阅读时间至少有200个小时。因此,对自觉性较强的学生:成都市三诊前应该有超过1000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观察11级20班成都市一、二、三诊考试和高考年级前10名的变化:

从表中可知:张春晖和胡宇到成都市二诊考试,学习状况已经发生了质变。原因是高一、高二的寒、暑假,他们都在我的指导下阅读高中教材和大学化学教材。邝远宵到成都市三诊考试才发生质变,是因为他做事拖沓,导致阅读时间比张春晖和胡宇少。

对只有在老师监督下才阅读的学生而言,从成都市三诊至高考,还有25(天)×8(小时)=200(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这部分学生高中三年的阅读时间超过了1000小时,他们的质变发生在临近高考或高考期间。

11级20班部分学生从三诊到高考年级名次变化如下:

还有部分学生,即使老师监督,他们依然偷懒,只要逃离老师视线,就废话连篇。到了高考,阅读时间也没有达到1000小时。对他们而言,在高中阶段实现质的飞跃是不现实的。

究竟需要多大阅读量才能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结果因人而异,就正常情况而言,从上面的计算可知: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至少需要1000个小时的阅读!

上一篇:加强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下一篇:为你哭为你笑,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