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时间:2022-09-18 06:04:32

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摘要:文学鉴赏能力指的是评价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具各初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就是指能运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培养 学生 古诗 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能力指的是评价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具备初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就是指能运用课内外学到的知识,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象、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分析评价,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要求,体现了中考命题的新导向。从2002年开始,古诗鉴赏作为语文常考的一项内容,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不断增加,难度逐渐提高。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电就成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古文化常识,以帮助读懂诗词古诗语言精练、含蓄,有较多的省略、跳跃,又有大量的词类活用、互文、语序变换、用典等现象,给阅读者带来了不少困难。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接连用典,尤其是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廉颇年老思乡的典故。这里,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果不了解这个典故,恐怕就很难体会出词人空有报国志却不能施展的悲愤之情。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则为典型的互文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木兰替父从军的义无反顾。至于变换语序的就更为常见了,如“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和“对此欲倾倒东南”两句,为了平仄和押韵的需要,在诗中就分别写成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对此欲倒东南倾”。学生要解读古诗,就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否则,就很可能落入命题者设的“圈套”,从而做出对诗歌内容的错误理解。

其次,让学生了解有关作家与时代的知识,以帮助进一步理解诗词,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用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意见态度和思想感情的。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建安时期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积极进取精神,情凋慷慨悲凉,而正始时期,由于强权的压抑,诗歌的现实性就大为减少。盛唐时代,国势强盛,其边塞诗气势雄壮,而北宋时代,国家极弱,其边塞诗就多苍凉之味。

同时代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也有不同的特点。同是北宋时代,苏轼词雄放壮阔,属豪放词派,柳永词含蓄温婉,属婉约词派。最有代表意义的当为唐人的三首咏蝉诗,分别为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中咏蝉》与李商隐的《蝉》,清代诗评家施补华曾作过相当精辟的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不仅如此,即使是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上也往往会有所不同。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大多清新明朗,而后期遭遇战乱,颠沛流离,作品就转为沉郁悲凉。因此,学生要鉴赏古典诗词,就必须对文学发展概况、对子历史时期作品的背景,对一些作家的生平经历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在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就会出现“峰回路转”的局面。

第三,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分析,以帮助品味诗词诗歌注重炼字炼词,鉴赏古诗必须抓住这些精妙传神的关键词句,反复咀嚼体味。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命题者设置考题的重点。如1999年高考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选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呜。命题者把考查点落到了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古代桅灯有纸罩以避风,故称“风灯,知道了此词含义,也就明白了答案中“江风吹打桅灯"为错误的理解。

而且,有的词语本身就带有喜怒哀乐等‘感彩,如高、翠、新、绿、碧、轻、暖、香、晴”等常常与快乐的心情相关,而“孤、独、冷、寒、霜”等常常表现愁苦之情。这些词能帮助读者体会诗情。如杜甫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按说,句中有“黄鹂"、“碧草”,该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却表现出浓重的凄凉萧瑟之情,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

需要指出的是,抓住关键字词体味全篇,在整个鉴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甚至决定着鉴赏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最后,让学生琢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帮助提高鉴赏的层次。

诗歌有直接抒情的,如即景抒情、直抒胸臆;更多的是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鉴赏中要注意辨析。诗歌中还常常用到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如比兴、铺陈、对比、象征、夸张、渲染、烘托、映衬及各种修辞手法,要指导学生品味其作用。如韩愈的《答张十一》中,要求解释颔联“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中的“踯躅”一词。很多学生会把它解释为“徘徊”,其实在已知“是一种粗大的竹子”的情况下,根据颔联对仗的规律和知识,就会明白,把“踯躅"解释为动词“徘徊”,应该是不正确的,它应当是名词,对仗前面的“竞长”一词。此联写出了嫩笋争们滋生和羊踯躅(一种值物)随处开放的蓬勃景象,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如果学生掌握了占诗对仗的知识,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并且,在品味艺术技巧与表现手法的过程中,鉴赏的层次也得到了提高。

做到了这些,我们才有可能让学生进一步去感受诗的形象与诗的意境,真正食髓知味,而中国古典诗词这一朵艺术奇葩也就会永放异彩!

上一篇: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下一篇: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剖析及干预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