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现象刍议

时间:2022-09-18 03:17:07

大学生逃课现象刍议

摘要:大学生逃课现象非常严重,文章从原因分析入手,全面认识大学生逃课现象,并提出了解决逃课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逃课;调查;大学生

一、大学生逃课现象的严重性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其学习状况是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活难免会出现种种问题,逃课就是其中之一。当今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出现了“高校逃课族”,更严重的是出现了雇佣别人替自己上课的现象。这种逃课风气的扩散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对校园文化的破坏性之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如,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大学生逃课现状、逃课形式,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本文以河北地区某高校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对其学习状况及逃课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6.94%的学生从不逃课,31.94%的学生基本不逃课,59.72%的学生有时逃课,1.89%的学生经常逃课,并且逃课现象主要集中在公共课上。这一数据反映出逃课现象的严重性,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隐性逃课较严重。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好像也在认真听讲,而实际上没听老师讲课。根据本调查,有13.89%的学生表示上课时能专心听课,60.06%的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是否要听课,13.89%的学生表示边听边玩,4.17%的学生表示根本不听。第二,男生的逃课率高于女生。通过对比分析男生和女生的逃课情况,男生中有50%的学生表示经常逃课,仅有5%的学生从不逃课;女生中没有人经常逃课,而且7.69%的学生表示从不逃课。在隐性逃课方面,男生中5%的学生能专心听课,20%的学生边听边玩;女生中17.31%的学生能专心听课,11.54%的学生边听边玩。两组数据充分显示:男生的逃课率高于女生,并且在隐性逃课方面男生比女生严重。第三,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学生的逃课率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中75.44%的学生基本不逃课,17.54%的学生从不逃课,而来自城镇的学生中100%的学生表示有时逃课;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没有人支持逃课,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仅有11.11%的学生反对逃课,更有甚者,16.67%的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支持逃课。而在隐性逃课方面,来自城镇和城市的大学生中没有专心听讲的,17.54%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表示认真听讲。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在隐性逃课方面自城镇和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严重。

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学扩招必然带来就业的压力,严峻的就业市场导致了教育的全方位竞争,除了将考研、考公务员作为进入社会的阶梯,提高自身素质也是大学生回应市场需求的途径。但大学所设置的一些课程不能满足市场化的需求,如:专业课内容老化、滞后;教材内容简单、落后等。此外,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程,只是单纯地为拿学分来上课。在本次调查中,45.8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有问题,课程设置问题成为学生逃课一个重要原因。

(2)课程考核不科学。当前对大学生的课程考核呈现了简单形式,缺少淘汰制,这就使在校大学生学习压力不大,动力不足。课程考核方式缺乏创新性、题型呆板,同一课程历年考试题重复率极高,有的老师甚至多年同一门课程一直沿用一份试卷。许多逃课学生能够在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应付考试,有的突击出来的成绩甚至比上课认真记笔记的学生考得分数还要高,这就使逃课学生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一现象在文史类考试中更为突出。

2.教师授课方面

(1)课堂缺乏感染力。大学里不像中学那样有升学压力,教师的教学压力也相对较小。因此,个别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不专注于研究专业知识及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课堂上照本宣科,缺少感染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上课出勤率就越来越低,即使采取强硬的管理措施加强考勤,也是治标不治本,“隐性逃课”现象更加严重。

(2)授课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师授课内容有时信息量太大,重复较多;有时信息量太少,不能满足学生听课需要。特别是有些课程,相同内容学生要听好几遍,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觉得浪费时间。或者有些课程在前期课程并未做铺垫的条件下就开始新课,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太难听不懂。课程难易程度不当是造成大学生逃课的重要因素。

(3)课堂考勤不严格。个别老师要求不严格,课上只顾讲授专业知识,缺乏与听课学生的沟通,对学生旷课行为视若无睹,再加上课上以记笔记为主,助长了学生逃课行为的滋生。

3.大学生自身方面

(1)自我约束力差。从中学走入大学,无论是来自于家庭还是学校的管束都放松了。在较为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有些学生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不能合理分配时间,不能有序地安排学习和生活,慢慢地就养成一种自由、散漫的习惯,这就为逃课埋下了隐患。在本次调查中,30.56%的学生由于自身懒惰而逃课就证明了这一点。

(2)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进入大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部分学生会出现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现象。虽然本调查中仅有5.56%的大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实际上对专业的态度已经成为逃课原因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3)学习目的存在功利性。绝大多数大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文凭就业,在这一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他们就会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带着功利思想对待课堂,认为哪门课程对将来就业有用就去上哪门课,否则就逃之夭夭去做自认为更重要的事,如:准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研考证,公务员考试等。殊不知,这些行为也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4)学生的从众心理。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受周围同学影响而逃课的学生占到了27.78%的比例,这可以看出从众心理的巨大作用。另外,访谈时,有学生提到高校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美的大学”。显然这是一种与主流校园文化相对的亚文化,但是处于这种亚文化群周围的学生很少能出淤泥而不染。于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这种非主流文化所同化而导致逃课现象愈演愈烈。

4.家庭方面

由于家长缺乏对大学生的持续关注,而高校大多实行一个辅导员管理几百名学生的方式,教师的精力有限,大学教育经常伴随着家庭教育的缺位。如果缺少家长的配合,便难以做到有效地管理。大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高校后就对其情况不闻不问,缺少与学校必要的沟通,这样自我管理能力稍差的学生就会管不住自己,随之而来的“逃课风”便成为高校常见的一种群体违纪现象。除此之外,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只能靠做兼职来维持自己生活,于是当上课与兼职发生冲突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逃课。

三、客观面对大学生的逃课现象

1.加强学校教育管理

(1)纳入班级管理日程。针对大学生对逃课现象的认识、观点和行径,必须采取一些强硬措施帮助他们遵守纪律。首先,把旷课纳入班级日常管理日程。利用学生手册和班规对学生的逃课行为进行约束,在近期目标中通过主题班会和班级考勤制度,严格控制大学生的逃课行为。从长远目标来看,将大学生远离逃课的过程作为学生评价的一部分,也可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其次,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入手,增强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在最大程度上解决逃课问题,从“他律”到“自律”将是班级管理的一条规律。

(2)优化课程设置。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一则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一则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增加选修课的范围和数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自主发展的需要。

(3)完善考试制度。调查结果显示,相当部分同学由于考试容易过关不担心挂科而逃课。针对此,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需进行改革,考试可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或通过学生撰写小论文并进行答辩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另外,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建立弹性学分制,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以修满学分为标准提前或推迟毕业。完善考试制度,增强大学生考评的灵活性和严肃性,引导大学生逐渐远离逃课现象。

2.改变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感染力

在本次调查中,36.11%的学生不适应老师的讲课方式,所以教师在授课方面应尽量改变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感染力。

(1)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应在专业领域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发挥人格魅力作用来吸引学生,努力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对话式、讨论式、质疑式等教学法,一方面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对学问和学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增强课堂感染力,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授课教师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范围和程度,突出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运用一些授课技巧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3.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和身心健康教育,端正其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看一些励志方面的书籍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此而不懈努力。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参加学校的各项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增加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

(2)增强大学生自律意识。大学生要懂得自律,遵守规章制度,抵制不良诱惑。在现行的规章制度下,要严格遵守纪律,要有一种集体荣誉感,如果自由散漫成为一种习惯将来也会带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抵制一些不良诱惑,如:网络游戏、言情小说等。

4.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

(1)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学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客观的就业观。在本次调查中,以就业为目的学习的学生占66.67%,因此在新生入学之初的学前教育阶段老师就要帮助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获取一些有用的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避免学生因盲目考证而舍本逐末产生逃课现象。除此之外,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如:板报、广播站、标语、报刊杂志等。

(2)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制度。家长要与老师多沟通,相对于老师,家长应该更能了解孩子的状况,所以要针对孩子本身的特点,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对其正确引导。尤其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老师和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教育他们适当做兼职,不要因兼职而荒废了学业。

(3)社会增加就业机会和资助力度。当今社会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一些学生利用上课的时间去找工作,出现逃课的现象;一些学生为减轻家庭负担去做兼职,难免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造成逃课现象。这就需要社会尽量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社会还应加大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以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有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以学业为主。

参考文献:

[1] 么晓辉.大学生公共基础课逃课行为分析[D].西南大学,

2011.

[2] 郎佳.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3.

上一篇:大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程度的教学模式探... 下一篇: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