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

时间:2022-09-18 01:10:25

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

【摘要】本文围绕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保持的内容、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方向进行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重要性;危害;内容;发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前,我国面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城市发展非常重要。

二、水土保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1、水土保持对城乡经济的影响

我国还有很多人口生存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据统计,我国贫困人口的90%都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可见,水土流失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就农村经济来看,水土流失会使得土壤中的营养分子流失,适合生产的优良土壤结构被破坏,大大降低土壤的生产力,农民的收成便得不到保证,对其经济收入造成最为直接的危害。如果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淤积、减少库容,水库储水不足,遇到干旱时,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势必影响农业收成,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而在城市也有此体现,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废弃物的随意堆放和生活垃圾没有统一规划露天堆放等等,都容易导致城市水土流失加剧,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一旦发生严重的滑坡塌岸、河道淤塞等灾害,将影响城市生态景观,危害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防洪安全,给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2、水土保持对城乡居民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水土保持得好,居民的生存环境就得以优化,生活质量自然也会随之提高。这种影响的明显性具有区域特点,比如黄河中上游的居民,城市居民对此感受比较真切。由于严重水土流失的问题,在一定自然条件下,会连带发生沙尘暴天气、大雾天气等,这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使生活质量低下。传统的观点就是水土流失一般发生在山区,但是现在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城市水土流失加剧,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不仅会产生土壤流失,而且会在大风天气形成沙尘,增加空气尘埃,降低空气质量,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可见,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要想优化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都要重视水土的保持工作。

3、水土保持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要满足当前需要又不能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该战略是在意识到环境的严重破坏对人们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之后重视起来的。该战略意味着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以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为前提。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和作为立国之本的土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如此重要的自然资源因为自然或人为因素而正在大量流失,这表明我们未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更不用说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了。可见,水土保持工作做得如何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重大。水土流失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现在生活和未来生活,还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活。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合理利用、提高自然资源的包容力是造福后世、造福子孙的大事。

三、城市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

土地超强度的开发,大规模的占用和平整土地、采矿取石、取土修路,导致原有景观、水系破坏以及水土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基本建设活动中扰动地表、损坏植被、破坏土壤环境,致使其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大大降低;城市化过程致使地表硬化不透水面积增加、致使降雨不能就地及时入渗,导致地下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充,同时产生大量的地表径流,增加城市排水压力,严重地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大规模地表扰动、土方挖填、倒运、堆弃,形成新的水土流失,泥土被径流夹带流入市政雨水管网并沉积,大大降低城市雨水管网利用率,甚至造成排水管道堵塞、影响城市排水防洪能力,甚至造成城市经济重大损失,严重的阻碍和制约城市建设与发展;地表扰动、土方挖填、倒运以及弃土弃渣的不合理处置,为沙尘天气提供沙尘来源。城市水土流失不仅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影响,还会加重城市环境污染,直接导致市民的生活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威胁市民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四、城市水土保持主要内容

城市水土流失,实际上是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建设等人为活动而产生的规划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城市化水土流失,可以理解为当建设规模或开发建设活动扰动土(岩)体超越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时,在自然外营力(降雨、重力、径流冲刷)的作用下,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生态景观的破坏。城市水土保持,应理解为防治开发建设水土流失和生态景观破坏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城市水土保持主要包括如下主要内容:(1)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发整地方式,优化泥沙控制方法与措施。(2)城市规划区内退化劣地的生态修复及生态重建技术,包括闲置开发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山体缺口(采石场、遗留边坡、废弃石场等)的复绿治理、毁林种果、原有侵蚀劣地的生态修复。(3)水源保护林的建设、管理及山地生态风景林的保护。(4)小流域内的河道(排水道)整治与河岸景观改善。(5)预防监督措施及水土保持违法案件查处。

五、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方向

1、以生态学理论指导城市水土保持

我国早期的城市水土保持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路等设施建设往往忽视生态廊道的连通性;边坡、沟渠、河岸多采用浆砌石和混凝土护坡,造成了动物生境的破坏,生态系统失去自我修复的能力。随着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首先,城市是一个人工的复合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社会文化系统、经济系统、居民系统,还包括资源环境系统,城市水土流失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主导的过度干扰;其次,在城市水土保持的实践中,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要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维系,因城市是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完全采取自然的措施不够现实,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奥地利近些年来采用的近自然恢复模式值得借鉴,如在道路等设施的建设中考虑动物的生境和迁徙廊道的连通性,边坡、河岸、渠道等尽量采用生物工程措施,尽量少用混凝土等非环境亲和性材料;第三,在水土保持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应以当地的乡土品种为主,注重植物的合理搭配,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在保持水土的同时,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并形成高效稳定的生态系统,不宜单纯强调美观而不顾生态适宜性,造成养护成本居高不下。

2、城市水土保持资源化

我国目前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将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建设项目产生的垃圾、河道污泥、雨洪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即能够降低处置成本,又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南水北调中线邯石段工程,将渠道开挖余土进行集中堆放,在土方开挖前进行了表土剥离,弃土完成后,用原来的表土进行造地复垦,恢复原土耕植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献县泛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将泛区清淤的淤泥直接进行填筑造地,为城镇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土源,节省了建设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区重要景观及龙形水系设计考虑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把雨洪控制与利用纳入到实际的建设中,展示了城市雨水排放新概念,实现了雨洪的资源化。这些案例在我国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中,不仅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也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在我国人口密集、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3、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

生态文明其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良好范式,包括人对于资源环境的理念、价值及技术的集成。城市水土保持在引导市民认知自然、爱护自然、参与自然保护等文化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生态修复、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水土保持除了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外,在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也不能缺位。2009年被水利部命名的第一个以城市水土保持科教示范为概念的基地――深圳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开创了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融城市水土保持的科普教育、科技示范、试验研究、技术交流于一体的示范平台和寓教于乐的室外课堂,在宣扬水土保持理念、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增强水土保持意识、提升城市价值、展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也在把传统城市水土保持向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后一个时期,在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过程中,应对城市水土保持的这种文化教育作用给予更多的重视,利用城市水土保持示范园区这样一个纽带,把居民对于资源环境的认识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轨道上,真正实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要获得长久发展,首先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意识灌输到每一个城市居民中,从点滴做起,保护城市水土。

参考文献

[1]葛龙刚,王鹏.水土保持与可持续性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

[2]姚贵奇,李灏.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7).

上一篇:简析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下一篇:数字区镇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