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编制现状的调查及其定编方法的建议与论证

时间:2022-09-17 10:53:07

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编制现状的调查及其定编方法的建议与论证

[摘要] 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编制到底应该为多少,目前仍似乎缺乏一个明确的、适合于高职院校的的统一标准,已有的政策和理论研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有鉴于此,提出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定编思路和编制计算方法,并以广东1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为调查统计样本,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计算出该馆所需的编制人数,并进行论证。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图书馆员 定编思路 编制计算方法

[分类号]G252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已从侧重外延扩张的初级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注重内涵提升的成熟和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和2010年启动的“新增100所骨干高职院校计划”,大大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也给图书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许多高职院校的馆舍面积扩大,藏书量增多,服务职能日益完善。同时,需求图书馆服务的师生越来越多,希望所开拓的服务越来越细致,然而,图书馆的人员编制按照一定的比例予以相应增加的问题,在多数高职院校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科学的解决,这不能不让一些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感到莫大的压力。

对广大高职院校的图书馆馆长而言,人员编制一直是个令其头疼的问题。图书馆定岗定编的依据一般来说是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然而,一所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编制到底应该是多少?确定的依据是什么?1987年版的《普通高等院校图书馆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虽有规定,2002年修订时被删去,现在缺乏一个明确的、适合于高职院校的统一标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图书馆馆长在人事方面更是事重权轻,举步维艰。正因为如此,人员编制的确立依据对高职院校馆而言尤为重要。

2 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数量确立的现状及其不足之处

2.1 现有的政策和理论研究现状

关于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数量确立的政策,到目前为止,国家共出台过两个。第一个政策是原国家教委1987年颁发的《规程》,其曾经对图书馆的人员编制做过如下规定:以学生1000人,藏书5万册配备15名专业人员为基数;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00名学生,50名研究生各增加1名专业人员;年平均进书1万册配备3名专业人员。由于当时没有考虑服务项目、时间长短和设施等复杂情况,教育部2002年又对《规程》做了重新修订,它对人员编制的表述是:“高等学校应根据读者人数、资源数量、服务项目与时间、设备设施维护的要求、馆舍分布等因素配备相应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这实际上放弃了统一的量化规定。

除此之外,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1999年联合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将“图书资料”人员列为“教学辅助人员编制”,规定“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应占到学校人员总数的80%以上,其他人员不超过学校人员总数的20%”。这些政策对高职院校同样有效。

理论探讨方面,早在1984年,就有学者黄先溥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上发表文章――《对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计算方法的建议》,其中根据当时已有的《高校图书馆工作条例》,对高校图书馆人员编制的计算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另外,1987年版的《规程》颁布之后,业内人士开始不断发表文章,探讨人员编制的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不断。然而,综合各类观点,大多将研究的侧重点偏重于人员的合理性配置方面,强调高校图书馆应注重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而对编制到底应该为多少才算合理的问题,多数文章一略而过。

2.2 现有定编政策与方法的不足之处

从已有的政策来看,《规程》显然已经不适应实际发展的需要,不能遵循,而新的《草案》,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又“十分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真正的指导意义,致使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在实际工作中大多各行其是。同样,虽然理论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硕,但在实际操作中,图书馆的人员编制数量究竟该如何确定?这一难题仍让广大高职院校的图书馆领导们无所适从。

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规范,各院校又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学院领导重视的图书馆,馆长们的日子就比较好过,可以争取到较多的人员编制;学院领导不重视的图书馆,馆长们只能等编制。同时,图书馆还是学校安置“关系户”的最佳场所。有富余的人员暂时无法安置就安排在图书馆,有了更好的位置就拍拍屁股走人,完全忽视图书馆的实际工作需求。而对部分高职院校的校领导而言,这同样是一个难题,由于缺乏实际的政策依据,又对图书馆工作缺乏真正的了解,领导们也无法正确操作图书馆的人员编制数量。正因为如此,本文在提出基本的定编思路和指标之后,提出编制计算的基本方法,再以广东省10所发展情况良好的高职院校馆的实际情况为调查统计样本,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馆的实际情况为佐证,初步提出一个具有参考性的定编思路和计算编制人员数量的方法,以供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长和学院领导们参考和借鉴,并希望得到专家们的斧正。

3 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定编思路及其定编方法的建议

3.1 定编基本思路与基本指标的设置

影响图书馆人员配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提到的因素有六个:读者人数、资源数量、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设备设施维护的要求和馆舍分布等。但由于各高职院校发展情况不同,各馆开展的服务项目不同,因此在实际确立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将所有的因素考虑进去,而只能选取部分因素作为主要依据,其他因素作为辅助参考依据。经过综合考虑认定,本文认为员生比、员师比、馆藏文献量(纸质文献)以及馆舍面积及分布等四项指标作为主要测量指标较为合适,其他指标为辅助参考指标。具体理由如下:

3.1.1 员生比和员师比不管是1987年原国家教委制定的《规程》还是2002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都提出了将读者人数作为配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要依据。读者中包含教师和学生,读者的数量多少直接决定了工作人员劳动的强度大小,因此,馆员与教师的比例和馆员与学生的比例成为图书馆定编的主要依据。

3.1.2 馆藏文献量

图书馆管理的第二因素是馆藏文献。虽说信息资源出版的数字化和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使得馆藏文献载体更趋多元化,但从图书购买、加工、管理的各个环节来看,投入人力、精力最大的依然是纸质本图书,因此该指标也应作为图书馆定编的主要依据之一。

3.1.3 馆舍面积及分布尽管有学者认为馆舍面积是影响人员配置数量的一个因素,但由于各馆之间差异较大,因此很难做出比较统一的限定。但在笔者看来,馆舍的分散与集中的结构分布是否合理,馆舍面

积的大小也可以决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也应该列为定编的依据之一。

3.1.4 其他指标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服务项目的多少、开放时间的长短等因素也会影响人员数量的配置。但由于在这些方面很难限定,因此在确定人员编制数量时将不作为主要指标依据,而只作为参考因素考虑。

当然,也应特别指出,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信息素质培训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网络服务以及为通识教育开展的更广泛的服务将占去不少人力。至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的高校馆将要开展深入的专业化服务所需人力更需另当别沦,目前尚不是高职院校馆所要研究的话题。

3.2 对图书馆人员定编方法的建议

在定编思路和基本指标确立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所高职院校图书馆所需编制的具体计算方法可以定为:在统计所在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主要测量指标(员生比、员师比、馆藏数量、馆舍面积)的基础上,求出各指标的平均值,再将该馆各项实际数值与各项对应的比值进行计算,将所得的各项值平均后的数值为该馆的实际编制需求人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该馆所需编制人数=(该校学生人数*员生比+该校教师人数*员师比+该馆馆藏量*人均管理藏书比+该馆馆舍面积*人均管理馆舍面积比),主要测量指标项数

其中:①员生比为各统计高职院校员生比的平均值;②员师比为各统计高职院校员师比的平均值;③人均管理藏书比为各统计高职馆人均管理藏书量的平均值;④人均管理馆舍比为各统计高职馆人均管理馆舍面积的平均值。

4 广东省1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编制设置现状调查

4.1 调查样本的确立

在调查样本的选取上,本文选取了学院整体发展在整个广东高职教育发展中名列前茅、图书馆各项职能发展较为完善的10所高职院校。它们分别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本文将以这10所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为样本值进行统计分析。

4.2 10所高职院校馆员生比、员师比、藏书量、馆舍面积调查分析

笔者对从员师比、员生比、藏书量以及馆舍而积四方面广东10所高职院校图书馆做了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到,尽管同为高职院校,但各馆发展情况不一,因此考虑计算出这10所高职院校在以上叫四方面的平均值作为制定编制的参考数值,分别为:员生比为1:398;员师比为1:17;人均管理图书量比为1:25814;人均管理馆舍面积比为1:685。

4.3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测算该馆实际编制需求人数

如表2所示:

将各项预测编制值求出之后,再将各项数值综合之后的平均值作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实际需求的编制人数,经过计算约为44人。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编制人数至少应为43人以上,而当前仅有编制人数29人,人员缺口至少为14人,这与表2的该馆编制人数约为44人的计算结果基本是相符的,相差仅为1人。由于目前该馆人员缺口较大,部分岗位只能用学生助理来代替,一些重要的岗位则由现工作人员超负荷兼任。

此外,由于各馆在开馆时间的长短、服务项目的多少以及设备维护力量的强弱上,均可视为不定测算依据,可根据各馆设置情况的不同来适当掌握编制人数,上下浮动在3―5人上都可视为合适。以此为计算标准,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长们向学校领导申请增加编制人数,也算具备了一定的依据。

5 结语

关于图书馆人员编制的制定,当前各地各馆都在依据自制的一套标准来实行,缺乏统一的依据。2003年,在浙江省高校图书馆馆长工作会议上,有部分馆长建议对此专题进行讨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之后,该省召开了专门的“图书馆编制研讨会”,并对浙江省23所高校进行详细的数据调查,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报告。之后,鲜有其他高校对此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因此,笔者无法利用其他省份已有的数据进行佐证,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应组织专家学者们对此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探讨,尽快制定出适合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人员编制政策。由于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办学思路和发展模式的不同,图书馆所服务的侧重点也不同,笔者认为应单独制定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编制测算的相应政策。当前,笔者认为最现实的做法是各省份的高校图工委高职分会可以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单独制定适合本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编制数量计算方法,以此作为本地高职院校馆定编的依据。

上一篇:图书馆共建共享联盟服务营销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集成式的政府信息在线服务及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