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生计资本因素研究

时间:2022-09-17 07:54:51

影响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生计资本因素研究

摘 要:本文在分析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基础上,采用英国国际发展署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定义,对导致该地区农民增收缓慢的生计资本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地区农民增收缓慢是个区域性问题,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在于农户生计资本较为脆弱且有限。

关键词:武陵山民族地区 农民收入 增长缓慢 生计资本

一、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

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区域范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界定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对武陵山片区的划分标准,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34个民族自治县(市)。其中湖北省有10个县(市)、湖南省有14个县(市)、重庆4个县、贵州6个县(如无特别说明,文中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2》)。从行政级别来看,包括2个自治州、3个县级市和31个民族自治县。该地区国土总面积为8.5万平方公里。武陵山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一是境内有通道县、巴东县、秀山县等多个红色革命老区,留下了“通道转兵”、“刘邓大军入秀山”等革命故事。二是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和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2011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67%。三是境内34个民族自治县(市)中有27个部级贫困县和6个省级贫困县,是我国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也是重要经济协作区。现阶段,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存在如下问题:

从年度来看,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呈缓慢增长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根据图1,2011年该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85元,是2000年1384元的3倍,年均增长17%。但是,从相对值来看,该地区农民收入占全国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该地区农民收入在2000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1%,到了2011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从地区差距来看,武陵山民族地区与所在省(直辖市)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2000年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收入与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和贵州省平均水平进行比较,收入比(以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和贵州省为1)分别为0.621、0.647、0.792和1.009,之后差距逐步扩大,到2011年该地区农民收入占全国及所在省(直辖市)平均收入的比例均下降到0.569、0.591、0.629和0.956。

从城乡差距来看,武陵山民族地区内部二元结构差距不断拉大。该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大于全国城乡差距。以2011年为例,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3:1,武陵山民族地区则为3.35:1,其中,27个民族自治县(市)高于全国平均,差距最大的是湖南省吉首市,达到3.93:1。

二、农民增收问题的生计资本理论研究

农民收入作为一种生计产出,源于安全的外部环境、有效的制度体制、充足的生计资本以及理性的生计策略,研究农户生计资本是解释农民增收活动的起点。Chambers和Conway在1992年提出了一个现在已被广泛接受的“生计”概念,生计包括“能力、资本(包括物质和社会资源)和赖以生存的活动”。生计资本、行动和获得这些的权利受到制度和社会关系的调节,这一切决定了农户获得收入的活动。后继的研究,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研究、关怀国际CARE的研究和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的研究,则区分出五种生计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虽然这种分类与经典的经济学上的分类有所出入,但是仍然无碍于其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已经对全世界各国的农户生计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近年来对中国农村实践的影响。以DFID(1999)为代表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旨在为政府及社会组织计划和管理提供一个适用的工具,该框架特别强调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以及对农户生计的了解和帮助。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由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结构和制度转变、生计策略和生计产出5个部分组成。大致描述为:在诸如灾害冲击、技术发展趋势、经济波动等脆弱性背景下,农户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结构和制度影响下,作出最适宜的生计策略,以求得预期的生计产出。

三、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生计资本因素剖析

(一)脆弱的自然资本

根据DFID定义,自然资本是指从自然资源存量中开发出来的有利于农民生计的资源流及环境服务。具体包括,土地和产出、水和水产资源、树木和林产品、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环境服务。武陵山片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气候。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资水等主要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大。矿产资源品种多样,锰、锑、汞、石膏、铝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3%,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系统核心区、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生物物种多样,素有“华中动植物基因库”之称。虽然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条件好、潜力大,但是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面临着脆弱的自然资本。

1.自然环境较差。武陵山民族地区属于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中的石漠边沿区和石漠敏感地带,大多是喀斯特地貌,地表保水能力差,土层瘠薄,水土易流失,泥石流出现几率大。年降水分布不均,极易形成洪灾和旱灾,且每年间有冰雹、冰雪等灾害袭击,是自然灾害多发区。森林病虫害分布广,危害严重,对生态平衡造成很大威胁。该地区工业产业主要以初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多为污染密集型产业,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污染处理水平低下,生产经营呈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模式,尤其是近年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持续恶化,水源地不断遭到破坏。

2.自然资源有限。该地区属于复合山区,山高坡陡,岩体不固,地形破碎,河流众多,生态脆弱。根据《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统计,武陵山民族地区人均耕地0.86亩,其中最多的是五峰县,人均耕地也只有1.29亩。各地区人均耕地拥有量均低于全国1.38亩的平均水平。不仅耕地量少,而且当地山多田少,土地坡度大,由此导致耕地质量差、单产低。此外,特色生物资源规模有限。武陵山民族地区有“华中药库”、“烟草王国”、“种植基因库”美称,但是数量有限,特色生物资源开发还达不到工业生产的规模。

3.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下。武陵山民族地区已经探明的金属或非金属矿80余种。然而,在资源开采上,普遍存在乱采滥挖、一矿多开等现象,致使资源利用率低,矿产严重浪费。该地区有丰富的水能、风能、煤矸石及生物质能,但是水电开发以小型为主,引水式电站较多,缺少调节能力,目前在电力系统中竞争能力较弱。另外,由于交通条件差,区域经济协作难,旅游人才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旅游资源产业化发展不足。

(二)不足的人力资本

根据DFID定义,人力资本是指农民拥有的技术、知识、劳动能力、健康营养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不同的生计策略以实现生计目标。在家庭层面,人力资本是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指标。人力资本是利用其余四个资本的基础。比全国,武陵山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相对不足。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武陵山34个民族自治地方2010年年末共有人口1783万人,男性与女性人口比为104.85:100,略低于全国105.2:100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为35.17%,低于全国14.5个百分点。每个家庭人口约3.24人,与全国3.1的平均水平大致相当。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8.79%,低于全国74.53%的比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1.79%。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每十万人拥有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为4787人,全国为8930人;拥有的高中和中专人口为10470人,全国为14032人;拥有的初中人口为35488人,全国为38788人;拥有的小学人口为34816人,全国为26799人。这些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为7.32%,远高于全国4.08%的平均水平。

由此得出结论:一是从性别比例、15-64岁人口比重等指标来看,武陵山民族地区劳动力资源数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从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来看,该地区劳动力资源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较少的物质资本

根据DFID定义,物质资本指用于农民经济生产过程中除去自然资源的物质,包括基础设施、工具和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道路和运输工具、安全住所、饮水与卫生设施、能源、通讯等设施。工具和技术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农牧传统技术。武陵山民族地区物质资本相对较少,具体表现如下:

1.基础设施

(1)交通设施非常脆弱。对外大通道极少,仅有渝怀铁路、沪渝高速、宜万铁路,高速公路大部分仍处于在建阶段,部分县市处于“三无”(无铁路、无国道、无高速公路)状况;对内交通断裂,县际间公路等级偏低,部分线路未联通。此外,许多乡镇普遍存在行路难,行政村公路实际通达率很低,遇到暴雨或泥石流便路断车堵,交通中断,通畅率更低。

(2)饮水设施非常落后。安全饮水设施不健全,导致农民饮水难。根据各地市州统计年鉴,截至2011年,武陵山民族地区自然水受益村占行政村比重,最低的恩施州仅有36%,最高的长阳县为89%,大部分县都在百分之四五十左右,许多地区村民饮水仍然是靠挖井取水或直接从江河取水引用。由于地方发展带来水源污染,村民长期引用不卫生的水,身体健康肯定受影响。据调查,部分村民患肝病、肺结核病等都与饮水不卫生有直接关系。此外,这几年武陵山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河流干枯,水源减少,新水源离村民居住地较远,饮水成本高,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农民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3)电网改造非常缓慢。根据各地市州统计年鉴,各行政村已全部通电。但是电网改造非常缓慢,一是电网大多线路老化导致电力不稳,只要下雨、刮风、打雷就可能停电;二是电网大多通过深山老林导致电压不稳;三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用电需求增加,电力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生活设施

武陵山民族地区住房设施一般,饮水卫生生活设施较差。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从住房条件来看,2010年武陵山民族地区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高于全国同期34.08平方米的平均水平,户均3.5间房,自建房的家庭比重为84%,购买商品房的家庭比重为8.5%。其中,湖北省的一州两县和重庆的四县住房条件较好。湖南省的一州六县和贵州的五县(除玉屏县外)住房条件较差。从生活设施来看,武陵山民族地区家庭住房内有管道自来水的比重仅有37%,住房内有厨房的家庭比重为76.6%,住房内有厕所的家庭比重为63.3%,住房内有洗澡设施的家庭比重为36.9%。由此可见,安全饮水、卫生设施仍然是非常缺乏的,这些物质资本的缺乏会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进而减少农民人力资本。

3.生产资料

武陵山民族地区生产资料投入非常低。根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统计,2011年该地区全社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年末总人口)仅有6981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农业机械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只有3.18%,远低于全国6.02%平均水平;农村人均用电量(农村用电量/乡村人口)只有120.2千瓦小时,远低于全国1087.4的水平;农用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按折纯量计算的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只有0.27吨,略低于全国0.35平均水平。

(四)匮乏的金融资本

根据DFID定义,金融资本指农民用于生产和消费的资金,包括储蓄,从正式的、非正式的、非政府组织获得的贷款或借债,从外面寄回来的汇款,养老金,工资及其他收入。

武陵山民族地区金融资本极其匮乏。根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统计年鉴2012》统计,2011年该地区人均财政收入(754元)和财政支出(3604元)均低于全国地方政府平均水平(3900元和6883元),反映武陵山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调控能力相对有限。同时,该地区人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565元)也低于全国平均(49668元),反映该地区金融市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作用相对有限。最后,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8061元)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85元)也远低于全国(26239元和6933元),反映该地区农村居民金融资本非常有限。

综上所述,无论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抑或是农村居民,武陵山民族地区金融资本都极其匮乏。在无中央财政和社会团体帮扶情况下,地方政府公共投资会非常不足,金融机构服务能力较差,农村居民筹资融资困难,这些将使该地区长期处于待开发状态。

(五)有限的社会资本

根据DFID定义,社会资本指农民为追求生计目标而利用的社会资源。包括:社会关系和联系,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关系,基于信任、互惠和交换的关系,公共准则和约束力,对外的集体诉求,参与决策的能力,领导能力等。社会资本是生计资本转换为生计产出过程中最隐秘的部分,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当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和低收入户面临冲击时,例如家庭成员得重病,社会资本可以提供一种缓冲。因此,作为一个非正式的安全防线,社会资本可以帮助农民在频繁的不安全时期确保生存。同时,社会资本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弥补其他资本的不足。例如,缺乏金融资本的农民可以通过社会关系获得亲朋好友资助,从而接受教育培训,以此增加人力资本。在这里,社会资本弥补了匮乏的金融资本。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社会资本非常有限,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

1.区内缺少中心城市,农民很难利用城市资源。区域内各行政中心与所在省(直辖市)的省会城市都在300公里以上,形成“环形空洞”,如铜仁离贵阳360公里,黔江距重庆市区320公里,怀化距长沙450公里,吉首距长沙400公里,恩施距武汉640公里。省会城市距离较远,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农村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城市的成长能力和辐射能力弱小,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增长拉动不够,农民可获得的城市资源极其有限。

2.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太少,产值太小,农民很难就业。规模以上企业是指每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2011年武陵山民族地区只有106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5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平均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为10849万元,远低于全国同期25929万元的平均水平。

3.具有特殊经历的农村居民比重较少,农民很难依靠社会资源。具有特殊经历的人群是指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10年武陵山民族地区70.7%的劳动力集中在农林牧渔业,而全国平均数据只有36.7%;只有11.7%的人在第二产业就业,而全国平均数据为28.7%;同时,在事业单位或公益性单位工作的人只有4.8%,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工作的人只有2.3%。

四、结论

本文在分析武陵山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基础上,采用DFID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定义,对导致该地区农民增收缓慢问题的生计资本因素进行分析。

基于此,公共财政支持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制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财政支持政策,例如农业补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生态补偿等;二是制定增加农民生计资本以间接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支持政策,例如政府增加教育投资、灌溉投资、交通投资、提供小额信贷、扶持当地企业、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当地服务业等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通知[EB/OL].国务院扶贫办网页,2013-04-12.

[2]CHAMBERS R,CONWAY GR.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1991-11-01)[EB/OL].http:///59b4ab37/dp296.pdf,2009 -12 -30.

[3]李树茁,梁义成.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基于家庭结构视角的可持续生计分析[J].公共管理学院,2010,7(2).

[4]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s Guidance Sheets(1999-02-01)[EB/OL].http:///resources/667,2009-12-30

上一篇:激励理论视角下的薪酬设计 下一篇:论饭店的目标管理与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