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敏感与灵感

时间:2022-09-17 06:34:54

新闻的敏感与灵感

《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说过,干记者要种植一片文学与新闻的混合林。自己过去曾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在转入新闻采访后,格外留心这片“混合林”。在逐渐摸索中,发现一些文学与新闻“嫁接”的妙处,感受最深刻的是,用新闻的敏感培植文学的灵感,再形成新闻的灵感。新闻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敏感和灵感都是有感而发,比较而言,敏感要肤浅一些,而灵感要深刻一些,把新闻的敏感进行沉淀、再思考,形成一种更有力度的报道思路,我认为这就是新闻的灵感。

敏感来了沉一沉

2002年6月,在偶然的一次采访中,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处长刘伯勤谈起了古建筑的保护,当说到岌岌可危的济南文庙大成殿时,这位老专家热泪盈眶。他说,他刚从事考古时,还是个满头黑发的小伙子,从那时起,他和一些考古专家就呼吁修复这个国内惟一的府级文庙,但由于种种原因,40多年了也未见结果,眼下,这个珍贵的建筑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现在他已是满头白发了,他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修复文庙。当时新闻敏感告诉我,应该呼吁保护好这个古建筑,但静下心来又想,近半个世纪的呼吁解决不了,我写篇稿子能行吗?暂时,我把这个“新闻敏感”放到了心里。有个周末,我在家里读一部章回小说,一章一章紧紧相扣,人物的命运波澜起伏,读着读着就与书中人物产生了强烈共鸣。由此我想到,抢救文庙的报道也可以采用“章回式的新闻追踪”。“灵感”来了,第二天就开始了采访,先后采访了几十位专家、政协委员,近百名群众,从文庙的历史、意义、作用、到修复难的症结,篇篇文章直戳要害,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报道的深入,新华社、《人民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也加入了报道行列。终于在追踪报道1年零3个月后的2003年9月,济南政府拨专款修复了文庙大成殿。

灵感就是深下去

2003年初,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布名单里,我国许多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都榜上有名,而我们山东“剃了光头”,这让许多文化界人士很尴尬。经过反复考虑,“灵感”在眼前浮现:非物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我省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发挥了巨大经济和文化效益,比如风筝、年画等,但也有一些濒临灭绝或正在灭绝,应该进行详细调查采访,形成系列报道,以利于我省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将自己的想法汇报后,在报纸上开辟了“山东非物质文化探访”栏目。我先后到省内十几个市寻访非物质文化,从发源到演变过程,到其具有的价值、目前的境况。为了更有说服力,还采访有关专家,剖析非物质文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今后发展的路径。这组系列报道共有20多篇,可以说是对我省非物质文化的一次大盘点,也是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的一次“大会诊”。此组报道,引发我省有关部门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措施,对弘扬齐鲁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灵感敏感缺一不可

2003年10月,从有关部门获悉,济南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后的解放阁老街区准备扒掉建住宅楼。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但因城市改造近年来古建筑渐渐消失,特别是古老的街区影子很难觅到,如若古建筑被现代化建筑一口口“吃”掉,还拿什么来支撑历史文化名城?当时“敏感”告诉我,采访有关专家,大声呼吁留住这片街区;“灵感”告诉我,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用事实说话,用这片街区所独具的历史文化价值来打动有关部门,打动读者,从而起到保护的目的。我采纳了后者,立即与济南市考古部门的考古专家在该街区采访、调查了10余天的时间写成《留住济南最后的老街区》一文。报社领导对该文很重视,编发在内参“济南专刊”上,专送济南市委、市政府。几天后,从济南有关部门传来消息,对解放阁片区暂停改造。接着,济南市政府下文,要求文物部门对济南市的古建筑进行摸底清查,对有价值的一定要保护好。可以说这篇文章对保护济南的古街区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在回忆起这篇文章的采写,没有新闻敏感不行,没有新闻灵感也不行,敏感是灵感的基础,灵感是敏感的升华。

上一篇:努力提升地市报的高度 下一篇:工作经验性报道中辩证思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