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竞赛规则制定的理论依据及目标定位

时间:2022-07-14 04:20:02

运动竞赛规则制定的理论依据及目标定位

摘要:运动竞赛规则作为竞赛场上的“法”,保证着竞赛活动的成功进行,它往往随着时间 的推演而变化。然而,其制定和修改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有一定的依据和努力目标。人 类社会发展依据――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同样也是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依据;价值合理性 、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更是运动竞赛规则制定时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运动竞赛规则;制定依据;制定目标

中图分类号:G8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7-0124-03

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n Determinants and Goals of MakingSpo rt Rules

LIUShu ying

(Sport College,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330013, Jiangxi China)

Abstract:Sport rules guarantee theSuccess of competitions as theLaw inSportcourt. With the time goesBy, theSport rulesNeed toBe changed accordingly. Ho wever, the establishment ofSport rules and amendmentShouldBe purposeful, forit often hasSome determinants and goals. The people'sSociety development deter minants――law accordance and purpose conformity, are also the determinants of m akingSport rules. Value rationality, instrument rationality and form rationalit y are rather the pursing goals of makingSport rules.

Key words:Sport rules; determinants; goals

2006年的丹麦阿虎斯体操世锦赛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操运动员一扫雅典奥运会 失利的阴霾以创记录的成绩重回巅峰。中国体操领队张佩文指出,中国队大获成功的主要原 因是对新规则研究得比较透。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则认为,新规则引发了体操界的一次 革命,使体操变得更具竞争力,更能吸引观众。

羽毛球于2006年实行的21分制、排球于1999年实行的25分制、举重于2005年实行的1 kg倍 数增重等,更对运动项目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Eric Dunning 和KenSheard(2004)认为 ,现代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一系列编纂成体系的规则的使用,它使得现代体育运动与民间活动区别开来。

因此,运动竞赛规则作为竞赛场上的“法”,不仅规定和规范着体育运动,保证着竞赛活动 的有序进行和持续发展,而且其每一次变动都体现着项目的发展取向,影响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和排名情况。然而,竞赛规则的变动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制 定依据和努力目标,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从哲学视角对这些共性特征进行抽象和提炼,有 利于我们对竞赛规则――使体育运动成其所是的重要条件之一,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以更好地预测其发展方向,真正服务于运动竞赛实践。

1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依据

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一直是哲学界研究、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轨迹的重要参照依据。运动竞赛 作为人类社会的缩影,运动竞赛规则作为运动竞赛的必备条件,其发展、制定和修改同样也 离不开对这两个方面的考虑。具体说来,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应始终以主体――人对运动竞 赛的需求、运动竞赛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为依据,也就是说,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要尽可能满足主体――人对运动竞赛的需求,参照运动竞赛中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具有 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1.1 合目的性――符合主体―人对运动竞赛的需求

主体―人对运动竞赛的需求始终是运动竞赛规则制定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运动竞赛规则 的制定要符合人们对运动竞赛的需求,具有合目的性。人往往在改造物质存在形式、参与组 织活动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预期目的、满足自己的需求。竞赛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无时无 刻不在考虑主体―人对体育运动及其竞赛的需求,并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及其竞赛需求的变 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审视运动竞赛的发展历程,就可以发现竞赛 规则这种随着人们对竞赛需求变化而发生演变的脉络。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 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竞赛规则制定也在不同时期,体现着人 们的不同需求。众所周知,最初的运动竞赛只是人们为了祭祀、庆丰收等组织的一些非常简 单的、限于跑跳投等彰显人类力量的娱乐活动,组织这些活动更多是为了取悦神灵或提高人 类自身的生存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初始阶段的竞赛活动更多是为了满足生存 、安全等生理需要,竞赛规则也多是为了配合这一时期人们对运动竞赛的需求,而局限于赛前的简单约定。因为每次赛 前都要重新商定,导致这时的竞赛规则显得繁琐而又缺乏规范。

然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富,人们逐渐认识到组织运动竞赛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些简单的身体需求,更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方面的满足,达到社交、受 尊重和实现自我之目的,竞赛规则也随之在这些方面不断进行着完善。例如,竞赛规则通过 规定赛前、赛后对手间的相互握手达到增进友谊的目的;通过规定为前三名颁奖,第一名奏国歌、升国旗等形式满足人们自我实现、受尊重和表达爱国情感的需求。

因此,竞赛规则随着主体――人对运动竞赛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合目的性― ―符合主体―人对运动竞赛需求之变化,是制定和修改竞赛规则时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参照标 准。

1.2 合规律性――符合运动竞赛中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

运动竞赛中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也是竞赛规则制定的重要依据,换言之,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要符合运动竞赛中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具有合规律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欲达成 己目标必须考虑实践过程中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按照客观对象的属性和规律规划、从事自己的活动。同样,竞赛规则作为运动竞赛的必备条件,作为人们制定的游戏规则,如要保证运动竞赛的顺利进行、实现主体―人对于运动竞赛的各种需求,它应该尽可能合乎运动竞赛的客观条件,合乎运动竞赛中的客观规律。

然而,承认运动竞赛中规律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就正确地认识了这些客观规律。由于从事运动竞赛、制定竞赛规则的是一些“活生生的人”,因此,对于运动竞赛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 然受现实条件的制约而不能一蹴而就,它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

正如司晓莉在其“对实践合目的性合规律的再思考”(1999)一文所表述的:“首先,从认 识的客观方面来看,任何客观事物的本质暴露都有一个过程,当它还没有充分暴露的时候,人们就不可能清楚地认识它。其次,从认识的主观方面来看,人的认识能力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作为认识的主体,人总要受到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思维方式、工作经验和知 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正如恩格斯所说:‘从历史的观点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 件下认识,而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使得对体 育运动研究的日益增多,更多揭示了运动竞赛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所有这些进一步促进了竞赛规则的发展和完善。例如,根据对反应时的研究开发了衡量抢跑的起跑犯规指示器,制 定了起跑极限反应时规则;根据生物力学中对于背后踢踏式铲球对人的巨大危害,制定了限制足球运动中使用背后铲球的规则;根据运动生物化学知识,检测兴奋剂引起人体的内环境 变化,制定了反兴奋剂的相关规则……。

运动竞赛中客观条件的实质性变化也促进了竞赛规则的不断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径赛跑道由原先的土道、煤渣道变成了更容易出成绩的塑胶跑道,撑竿跳中的撑竿由原先的竹竿变成 了玻璃纤维杆,起跑器也在短跑类项目中获得了应用,标枪重心的前移和材料变化……,所有这些也促使人们不断考虑如何针对这些客观条件变化进一步完善竞赛规则。

除此以外,人们对自然规律与比赛条件关系的深入认识,也促使了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研 究表明,比赛地点的海拔高度、风速会直接影响运动成绩。因此,在比赛成绩的认定和评比 方面,竞赛规则也试图不断从这些方面加以完善。

简而言之,主体―人对运动竞赛的需求、运动竞赛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是竞赛规则制定、 修改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竞赛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要具有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二者关系 具体表现为,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基础,只有合规律性的目的性才能最终达成;合目的性 是合规律性的努力目标,只有合目的性的规律性,才能得到人们的更好利用,使事件沿着人 们的希望去发展。因此,只有在符合客观条件和竞赛规律基础上制定和修改竞赛规则,才能有利于实现人们对运动竞赛的各种需求。

2运动竞赛规则的制定目标

竞赛规则制定有没有一定的目标?它的目标是什么?这一问题要理清楚,可能存在一定的困 难。因为不同阶段的需求不一样,人们对于竞赛规则修改和完善的目标追求也不一样。但是 ,无论怎样,人们总想使竞赛规则达到一种相对的合理性,特别是对于当时来说的一种相对 合理性。因此,竞赛规则这种对于当时的相对合理性,便是其制定时的努力目标。

关于合理性的内涵,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将合理性理解为:科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合事实、合理性、合规律与合逻辑);价值意义上的合理性(合目的、合理想、合原则),这种 观点以伟大的社会学家韦伯为代表。一种观点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合理性的内涵,即:从客观方面来说,要合乎事实及其规律;从主观方面来说,要合乎人的需要及其目的;从理性角度来说,要合乎人的理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合理性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符合理性和逻辑,即理性原则和逻辑原则的 正确性;二是指符合社会共同遵循的思想准则或行为标准;三是指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 和趋势,也就是“合规律性”。

施惠玲在其《制度伦理研究论纲》(2003)的“制度与制度建构的人性向度部分”论述了制 度构建与人之理性的关系,认为人类理性在制度构建中得到了积极贯彻,具体体现为:价值 理性,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求;工具理性,追求功能对目的产生的意义即效率,考虑它是否 能够实现预定的目的;形式理性,表现为主体决策过程和制度逻辑结构的合理性。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和形式理性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彼此规范和制约的关系。工具理性、形式理 性的逻辑是价值理性存在的载体,而价值理性引导工具理性、形式理性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运动竞赛规则作为运动竞赛成其所是的必备条件,作为人类制定的一种游戏规则,其制定和修改也受到人类理性的制约,从目标追求上,更以不断趋近其”价值合理性、工 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达到当时的“相对合理性”为其宗旨。具体说来,运动竞赛规则制定所追求的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的方面:

2.1运动竞赛规则的价值合理性

竞赛规则的价值合理性,是指竞赛规则在制定和修改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体育运动及其竞赛的 道德价值导向,并通过正式(formal)或非正式(informal)规则形式(SigmoundLoland,2 002) 引导和保证体育运动及其竞赛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对”正直、善良、宽宏大量、 健康和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的塑造。众所周知,体育活动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练习和举办运动竞赛增进大家的相互理解、友好团结,并达到发展优良道 德品质,即教育人的目的。研究发现,任何项目的正式竞赛规则,都无一例外地规定着其道德追求。例如,在《男子/ 女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中都明确规定着裁判员誓言――“我代表全体裁判员和官员宣誓,我们将以真正的体育精神,完全公正地执法本届……赛,尊重和遵守各项规则”和运动员誓 言“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宣誓,为了体育的光荣和体操运动员的荣誉,我们将以真正的体育精 神参加本届……赛,尊重和遵守各项规则,不使用兴奋剂和药物。”另外,我们知道,一些非正式竞赛规则(SigmoundLoland,2002)还以大家共识的形式约 束着人们在运动竞赛中的行为和行动,而这些非正式竞赛规则一般也都是大家公认的、符合体育精神的、倡导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例如,在一场A、B两队的足球比赛中,如果A队队 员控球,这时B队的一名队员受到了较为严重的伤害,A队的控球队员应该主动将球踢出边界使比赛暂停,以便对B队的受伤队员实施急救。而B队队员也会在重新开始后的比赛中,将球 的控球权主动交付A队以继续比赛。这是通过非正式规则,即人们之间达成共识的形式,追 求和发展体育道德的重要途径。

2.2运动竞赛规则的工具合理性

运动竞赛规则的工具合理性,是指运动竞赛规则应该能够真正合理、高效地实现其保证公平竞争、竞赛秩序及竞赛目标等工具性作用。公平竞争是运动竞赛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良好竞赛秩序是运动竞赛顺利进行的保证,而根据运动员成绩、表现对其进行排名,更是运动竞 赛所追求的社会目标(fairplay inSport,2002)。运动竞赛规则的功能――保证竞赛的 公平、公正;保证竞赛秩序;对运动员成绩进行较为准确的测量和评价;对运动员成绩进行 公正的比较和排序;有利于该运动项目的发展……,有助于我们从这些方面审视运动竞赛规 则工具性作用的实现程度。如果竞赛规则较好地发挥了这几个方面的作用,则它就达到了其 相对的工具合理性。当然,这也是竞赛规则制定和修改过程中人们所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

2.3运动竞赛规则的形式合理性

竞赛规则的形式合理性,是指竞赛规则在表述的过程中自身应当具备并达到一些具体要求,比如逻辑性、内部的协调性、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语言明确性,应该前后逻辑一致,前后内 容不矛盾并相互支持,便于人们在实际竞赛操作过程中的理解和执行。在竞赛规则的修改中 ,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例如,在1990年的《国外体育动态》“国际摔联修改竞赛规则”2一文曾提及对摔跤竞赛规 则的前后矛盾之处的修改原因和过程。矛盾之处:摔跤竞赛规则中规定的基本原则是,一场比赛不能在双方未获任何技术分的情况下结束(规则第57条中的第一段)。竞赛规则第57条中还规定:“没有技术分的运动员不能获得任何名次分。”但是,规则第58条规定:“如果 一名运动员被淘汰时获胜者还未得到任何技术分,则给胜者记2分。”在指出竞赛规则中存在的自相矛盾之处后,规则委员会向国际摔联执行局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国家摔联执 行局决定,对第57条应从1990年1月1日起按其在规则中所表述的那样予以执行:――基本原 则是一场摔跤比赛不能在没有任何技术分的情况下结束。――没有技术分的运动员不能获得任何名次分。为使这两段话前后连贯,合乎逻辑,我们必须这样考虑:如果一场比赛因某个运动员被淘汰而以0:0结束,被淘汰的运动员得0分(失败),另一名运动员则被宣布为没有任何名次分的胜者。(以Φ表示)。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想使前面提到的规则合乎逻辑 ,我们必须删除第58条中的规定,即:如果一名运动员被淘汰时获胜者还未得到任何技术分 ,则给胜者记2分,给负者记0分。

总之,运动竞赛规则相对的价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是其制定和修改时所追求 的重要目标,且这三种合理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工具合理性、形式合理性是价值合理性 存在的载体和体现,而价值合理性则引导着工具合理性、形式合理性的正确发展,指引着竞 赛规则的发展方向。

竞赛规则制定目标――价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运动竞赛 的作用如图1所示。

3 结 论

1) 合目的性(符合主体―人对运动竞赛的需求)和合规律性(符合运动竞赛中的客观条 件和客观规律)是运动竞赛规则制定的重要依据。2) 具有“相对合理性”,不断追求其价值合理性、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是运动竞赛规则制定时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 Graham McFee.Sport, Rules and Values[M]. Routledge,11New Fette rLane,London EC4P4EE,2004.

[2] KatrinBerndt. PlayingBy the Rules of the Game, CONFERENCE REPORT: Intern ational TransculturaSymposium,2006,6:10-14.

[3]LEO HSU,Moral Thinking,Sports Rules and Education,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2004,9(1):143-154.

[4] Robert Hogan;Nancy Henley.Nomotics: TheScience of Human RuleSystems[J ].Law &Society Review,1970,5(1):135-146.

[5]SigmoundLoland. Fair Play inSport[M]. Routledge,2002.

[6] 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7] 辛鸣.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8] 男子竞技体操评分规则[M].2006.

[9] 施惠玲.制度伦理研究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10] 司晓莉.对实践合理性合规律性的再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3):7-9.

[11]国际摔联修改竞赛规则[J].国外体育动态,1990(37):291.

[12] 陶志翔.持拍隔网对抗项群理论与应用成果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 (2):252-255.

[13] 刘淑英.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竞赛规则的发展趋势[J].体育学刊,2007(8):114-117.

[14] 刘淑英,王建平.哲学视野中的体育规则[J].体育文化导刊,2005(4):20-21.

[15] 魏秋珍.从器材与规则的改革看乒乓球运动的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04(4):232-233.

[16] 赵士发.关于合理性问题研究综述[J].人文杂志,2000(2):14-16.

[17] 生.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8(6):36-39.

上一篇:运动员个体素质结构理论研究 下一篇: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发展环境与内部运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