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淡马锡”征程

时间:2022-09-17 01:58:32

年来,新加坡国资平台公司淡马锡,不断为上海国企管理者提及。在这些管理者看来,这家源自华人世界的公司遵循并获得成功的国资管理模式,或是解决僵化的国企问题的一剂良药。

“我们十年前就曾经搞过学习淡马锡的交流研讨活动。”一位上海国资委前官员回忆说,当时认为,尽管有许多现实问题,但学习淡马锡的模式是一条相对合理的国企改革模式。上海市高层对淡马锡模式也一直“情有独钟”。

2013年底,国企改革大潮再起,淡马锡又成为国企改革领域的热门词汇。

不过,尽管意属淡马锡模式,此轮上海国企改革提及的学习淡马锡却并非照搬。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明确表示,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不是照抄淡马锡模式。上海“国资改革20条”将政企分开和依法管理作为重点——这是国企改革的根本。

作为国有经济重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前述上海市国资委前官员介绍,1978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主要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为核心,探索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1993 年行业主管局“翻牌”,产生了一系列行政化的公司,其后的10 年里,国企改革开始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并最终基本上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

第三个阶段,即2003年后,在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架构基础上,上海针对国企做强做大的思路,展开国资产权改革。

2008年,上海市对国企改革再次作出顶层设计,提出要以企业市场化改革为核心,推动资产资本化、证券化。

在此阶段,上汽集团、上海建工集团、百联集团等多家上海大型国企实现整体上市。整合后,上海国资证券化率近36%。根据公开的数字,上海国资系统上市公司共有65家,其中,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委的53家,大股东控股50%以上的有20家。

在这一阶段,淡马锡模式再次被高层强化,在2010年,上海专门建立了国资平台——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不过,在一些专家看来,这家被赋予淡马锡式职能的公司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缺乏的是专业化的机制和市场化的管理。

不过,此前几轮上海国企改革,资产整合效果显著,这也实际上为本轮改革打下基础。

本轮上海国资改革从国企联合、兼并、开放式市场化重组、资产证券化,迈向国资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变革的新阶段。从外部环境和企业治理情况看,学习淡马锡模式的外在条件正在变得越来越成熟。

然而,淡马锡模式并非简单的现代企业治理。“新加坡淡马锡可以请印度人来当一把手,上海的国企可能做到这一点吗?”上述前国资委官员表示,从企业管理形态与治理层面来看,上海的国有企业与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真正市场化企业的决策独立性,却是上海国企难以学习的。

为了破除积弊,本轮上海国资改革再次强调“去行政化”,并将重点落实到国有资本的监管上,以优化国资布局带动国企改革,试图弱化国资管理部门的行政性职能。

上海“国资改革20条”也提出,将推进市场化导向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严格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合理提高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这些思路的终极指向,都是希望破解上海国企改革中,长期悬而未决的政企不分问题。从“管国企”到“管资本”的变化,也是试图让主管部门更多体现出资人的角色。

此轮上海国资改革提出,对于市场竞争性企业,未来将主要管三个人,即董事长、总经理和党委书记。但并未明确给定的未来国企高管的任免方式,任免范围,以至于有评论担心,“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张晖明表示,国资改革就是要解决如何隔离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如何隔离政府与市场管理之间的关系。

从这一点来看,上海国企改革未来的难点,仍会是如何找到有效的方式将行政运作转向市场化运作,将由政府主导的企业任免权交给董事会。

上一篇:“微增长”的天花板 下一篇:例释“并提”与“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