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律疏议》

时间:2022-09-17 12:04:53

摘要:《唐律疏议》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部代表性的法典,具有依礼制律,礼法合一;中典治国,用刑持平;规范详备,科条简约;注疏准确,律疏并行四个特点。《唐律疏议》以儒家学说为理论依据,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法律思想基础。唐代立法重伦理的精神对后世的宋、元、明、清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律疏议》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被称为"法典之王"是我国封建法典高度成熟的体现。

关键词:《唐律疏议》 儒家学说 中华法系 法典之王

《唐律疏议》号称“法典之王”,是永徽三年唐高宗组织专门班子对《永徽律》作解释而产生的“义疏”。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唐律疏议》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古代法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唐律疏议》的立法特点

《唐律疏议》共30卷,12篇,500条。唐律是正刑定罪之法,唐律不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其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依礼制律,礼法合一。《唐律疏议》“礼法合一”的表现主要有:首先,在制定、修撰法律的活动中,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其次,唐律的条文皆“一准乎礼”,许多律条都是从礼的规则转变而来,比如“秋冬行刑”、“七出三不去”等。最后,在解释法律时,唐律往往以儒家经义为依据,比如《诗》、《书》、《礼》、《易》等书籍中的经句。

(二)中典治国,用刑持平。根据“德主刑辅”的思想,唐律的刑罚制度与前朝相比大为减轻。例如,将五刑次序改为由轻到重,“三流”服劳役时间由3年改为1年。因此,唐律是刑罚适中的典型。

(三)规范详备,科条简约。首先,唐律的调整对象涉及社会关系的全面领域。其次,其法律体系各有侧重、互相配合。最后,唐律逻辑严谨、用语确切、文字简要、概念明确,达到了我国古代封建法典立法技术的高峰。

(四)注疏准确,律疏并行。所谓律是指律条本身。疏相当于“传”,就像古代左丘明、子夏为《春秋经》、《礼经》作传一样[1]。《律疏》由“议”和“问答”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议”是解释议论部分,“问答”是假设案例和疑难情况的提出及解答。千百年来,唐律注疏的准确、简洁、周备是有口皆碑的,通过注疏对中国古代法律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研究。

二、《唐律疏议》与儒家文化

《唐律疏议》所体现出的儒家文化表现在封建的婚姻制度、庄敬的祭祀制度、隆重的丧服制度等方面,下面具体介绍这三种制度。

(一)封建的婚姻制度

唐朝婚姻成立的禁忌中规定:“禁有妻再娶”,中国古代社会自周以后,礼制和法律都将“一夫一妻”作为婚姻结构的模式,其核心就是要确认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礼法意义上的妻子,而确立妻的地位的意义就在于确立嫡庶之别,以维护嫡长继承的宗法制[2]。因此,唐代也承认一个男子只能娶一个礼法意义上的妻子。此外,“禁娶亲属妻妾”也体现出了儒家思想,因为中国是一个极端注重伦常的社会,所以妇女与其夫家亲属之间的性关系是绝对不能容许的。

《唐律疏议》以法定离婚理由为标准将离婚分为出妻、和离、义绝三种类型。

1、出妻又叫“七出”,即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七出制度是礼制在唐律中的反映,其内容都是为了维护家庭伦理、等级秩序以及家族利益。另外,唐律同时还规定了“三不去”来对七出加以限制,即一则经持舅姑之丧;二则娶时贱后贵;三则有所受无所归。设立“三不去”的目的是对男子自由出妻的一种限制,避免因擅自出妻而产生社会问题,其对于稳定婚姻关系有积极意义,是儒家仁义精神的体现,更反映出礼制与法律对人伦的重视[3]。

2、 和离,指男女双方不能安宁和谐相处而自愿离婚,与今天的协议离婚相似。其显著特点就是要求男女双方在同意离婚这一点上态度一致,并无分歧。

3、 义绝,指夫对妻、妻对夫的一定范围内的亲属,犯有殴、杀、奸罪,经官府认定双方义绝而强制其离婚。义绝的权力在于法律,适用于夫妻双方;而七出的权力在于夫家,是夫家单方面提出离婚的要求。但是无论是七出还是义绝,对虽已订婚但未过门的女子都同样适用。

(二)庄敬的祭祀制度

祭祀制度也是中国古代“礼”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对长辈生前的“奉养”制度、死亡时的“丧葬”制度以及死后的“祭祀”制度共同构成了子女对父亲长辈“孝”的三种形态。因此,祭祀向来被视为严肃、庄重并带有国家政治和家族政治色彩的一项活动,有严格的仪式、礼节和程序。

唐代对祭祀制度的重视也不例外,其对制度的程序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在祭祀前为了表示敬意,官员们首先必须举行斋戒。斋戒分为散斋和致斋两种。散斋是指主祭和陪祭在正式祭祀前预先分别在宫内进行斋戒,致斋是指在正式祭祀时的斋戒。除了斋戒的要求外,唐律还要求祭祀期间遵守其他禁忌,包括吊丧、探病等。要求举行大祀前的4天散斋期间内,既不可以去吊唁丧家,也不可以去慰问患病者,同时也不可以签署应判定和执行那些触犯死罪的犯人的文书,以及不可以执行杖刑、笞刑这类刑罚。

(三)隆重的丧服制度

根据死者尊卑亲疏不同而为之服丧的制度,简称“服制”。传统礼制将丧服分为5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如果丧服的制材最粗,说明亲属关系最亲密,哀痛也最深,比如斩衰就是丧服中最粗糙的一种,居丧3年,适用于臣为君、子为父、妻妾为夫这种关系最为密切的情况。因而,丧服制度被认为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礼制的一个缩影。而《唐律疏议》则是第一部将丧服制度全面系统化和法律化的法典。

三、《唐律疏议》对我国后世立法的影响

唐代既立法制,又重伦理,这一精神对宋、元、明、清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各朝仍是以礼为纲,礼刑相辅,法律和伦理密切结合。唐律的发展和《唐律疏议》的制定,不仅标志着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而且使中国古代法律的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4]。唐律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产物,其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集众律之大成”,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是我国封建法典高度成熟的表现。

参考文献:

[1]徐永康.法典之王--《唐律疏议》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52

[2]丁佳.论德主刑辅在唐律中的体现.法制与社会.2011.6

[3]杨志萍.论汉律的儒家化进程及其历史价值.赤峰学院学报.2011

[4]侯铭峰.法家“法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1.1

上一篇: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同性婚姻合法化现状及涉外承认问题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