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时间:2022-09-17 10:23:33

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的形成是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特定的社会条件、理论条件和主体条件所决定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平等观 历史条件

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总是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的形成也不例外,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的形成是由特定的社会条件、理论条件和主体条件所决定的。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形成之时,正是资产阶级通过政治革命获得了统治地位并不断推进工业革命进程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爆发及其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与巩固,有效促进了政治国家同市民社会的分离,政治国家将本来不该管而且也管不好的事务和权力重新交还给了市民社会,市民社会获得了充分的社会自治权,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社会得以形成,这为社会平等的实现奠定了现实的社会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才指出:“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①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所建设的社会政治制度,尽管在封建专制、实现社会平等上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它毕竟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即“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②这种社会政治制度以形式上的法律平等来代替实质上的社会不平等,它事实上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即“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③由此可知,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其社会平等观的现实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形成的理论条件

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传统社会平等思想扬弃的基础之上的,这些理论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社会平等”思想的扬弃

德国古典哲学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前半叶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哲学,它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在康德哲学中,“社会平等”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自由”思想中,可以说,自由平等是康德道德哲学的灵魂,即“康德从先验自由的逻辑前提出发,讨论了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的关系。前者只具有自由的消极意义,后者体现了自由的积极意义:自由即自律。先验自由为认识实践自由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从先验自由到实践自由的过渡、自由与道德法则的相互规定中实现了自由的积极意义”。④当然,康德自由思想也并非是一个一元的理论结论,而是具有复杂的层次性,总的来说具有三个层次,即“康德政治自由概念包含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即法律的外在自由,公民的个人自由和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康德的政治自由不是道德的内在自由,而是法律的外在自由。法律的外在自由是康德政治自由的法权保障。公民的个人自由是政治自由的主要表现形式。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是公民的个人自由的集中体现”。⑤马克思科学地吸收了康德哲学中对人的自由的关注以及丰富了的社会批判精神,即“完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离开康德哲学是不可能的,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视角之一就是在与康德哲学的继承与批判的对话中彰显。康德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如人是什么、本体论的解构与重建、颠覆一切的批判精神等对马克思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⑥同时,马克思实现了对于黑格尔“社会平等”思想的扬弃,尽管黑格尔认为社会平等的实现实质上就是“绝对精神”的理念现实,并认为是政治国家决定并制约市民社会,具有“头重脚轻”的理论意蕴,但黑格尔事实上向我们透露了社会平等的现实基础,那就是市民社会。对此,恩格斯强调:“绝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⑦由此可知,正是对黑格尔“社会平等”思想的扬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思想的本体论基础,并事实上促进了唯物史观的形成。

2.对近代资产阶级理论中“社会平等”思想的扬弃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从自然权利学说出发,认为人的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也就是说,社会平等是一件自然的、必然的也是必须给予保障的事情。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况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而生活,这种状态在他看来是一种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由于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因而除了力量与欺诈,不存在善良与邪恶,无所谓是非曲直,从而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而饱受自然状态中恶性竞争和冲突之苦的人们,不得不按照理性的原则订立社会契约,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在霍布斯看来,君主应当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是一切法律的制定者和纠纷的仲裁者,臣民不能有任何的不满和反抗,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社会平等的实现。由此可见,这种社会平等事实上就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的机械团结。洛克是第一个系统阐述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权利”的思想家,在1689―1690年写成的两篇《政府论》中,洛克强调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平等、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但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卢梭认为社会平等的实现,只有依赖社会契约,因为社会契约是“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高度赞扬了近代资产阶级理论中“社会平等”思想,但却认为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社会平等”思想不是建立在人与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与人相互分离和斗争的基础上的;此外,近代资产阶级理论中“社会平等”思想具有形式化的特点,不是一种实质性的社会平等,即“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⑧也就是说,近代资产阶级理论中“社会平等”思想有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3.对前社会主义观中“社会平等”思想的扬弃

所谓前社会主义观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前的社会主义观,具体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反动的社会主义,前社会主义观不管其理论分歧有多大,但其总的理论倾向是标榜社会平等,以及人们自由的实现与保障,不论这种实现或保障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产生于十六世纪并终结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不成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行了深入的揭示,主张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实施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展、因而对本身的地位的认识还基于幻想的时候,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⑨并且认为:“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义,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阶级斗争越发展和越具有确定的形式,这种超乎阶级斗争的幻想,这种反对阶级斗争的幻想,就越失去任何实践意义和任何理论根据。”⑩早期的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是由经济学家、博爱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劳动阶级状况改善派、慈善事业组织者、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戒酒协会发起人及形形的小改良家等创立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体系具有内在的矛盾性,即“社会主义的资产者愿意要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但是不要由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他们愿意要现存的社会,但是不要那些使这个社会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他们愿意要资产阶级,但是不要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看来,它所统治的世界自然是最美好的世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把这种安慰人心的观念制成半套或整套的体系。它要求无产阶级实现它的体系,走进新的耶路撒冷,其实它不过是要求无产阶级停留在现今的社会里,但是要抛弃他们关于这个社会的可恶的观念”。{11}反动的社会主义具体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是由封建贵族、德意志各邦专制政府及其随从――僧侣、教员、容克和官僚所创立或追随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按其实际内容来说,或者是企图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关系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或者“是这些政府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12}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这些“社会主义观”的精神实质,认为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施无产阶级,等等。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深入批判这些社会主义学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形成的主体条件

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的形成,还离不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参与及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所有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形成的主体条件。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愿意为实现社会平等、解放全人类而奋斗。马克思在中学即将毕业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3}可以看出,马克思从中学时代起,就树立了为“人类而献身”的崇高理想。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战友,同马克思一道,热情地投入到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中,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开始了二人的终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恩格斯在巴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的现实状况,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和历史使命。1845年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春,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建共产主义通迅委员会。1847年1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6月,他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1848年2月中旬,在《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

所有这些,充分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具有为“人类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坚强决心和巨大勇气,而且具备了为实现社会平等、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能力,所有这些无疑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平等观形成的主体条件。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277.

④胡,米江霞.自由: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灵魂[J].甘肃社会科学,2009,(1):204.

⑤胡万年,郭启贵,施玮.康德政治自由的层次性[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2.

⑥王宏宇.康德: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J].学术交流,2007,(5):15.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47.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0.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30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0.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

参考文献:

[1]胡万年,郭启贵,施玮.康德政治自由的层次性[J].巢湖学院学报,2009,(1).

[2]胡,米江霞.自由: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灵魂[J].甘肃社会科学,200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王宏宇.康德:马克思思想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J].学术交流,2007,(5).

上一篇: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变化的反思 下一篇:中国文化中的实用理性主义与经世致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