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思维环境优化教学效果

时间:2022-09-17 07:53:28

创设思维环境优化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如何触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成为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有力保障,而良好的思维环境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条件与基础,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作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联系生活,创设思维环境

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主要是借助生活经验的支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这样的思维环境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运用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巧妙地为学生搭建理解的桥梁。

例如,教学《24时记时法》,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老师和儿子去车站接外婆”的生活情境:外婆在电话里说“8:00到古田车站”,老师和儿子早上8:00到车站接外婆,可是到了9:00还是没有接到外婆,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积极动脑思索。有的学生说是汽车在路上坏了,晚点了;有的说外婆是8:00才出发,还在路上没到古田;有个学生说外婆要晚上8:00才到,外婆电话没说清楚是早上还是晚上。从而让学生明白一天里有两个8:00,认识普通记时法,并认识到它在口语中应用较为广泛。接着出示学生熟悉的电视节目时间:“××剧场14:00”。教师提问:“怎么会有14:00呢?”然后进行24时记时法的教学。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电视、广播、邮电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普遍采用“24时计时法”。接着很顺利地进行两种记时法的转化教学,很好地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在整节课的练习设计中,也紧密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很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各种经历与体验,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确切的思维理解与支撑。

二、感知体验,优化思维环境

克莱因指出:“数学不是依靠在逻辑上,而是依靠在正确的直观上,数学的直观就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徐利治教授认为:“直观就是借助与经验、观察、测试,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加强感知和体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这样的思维环境中体验并建立与数学新知识的联系。

下面,以我校杜老师的公开课《认识公顷》为例加以说明。因为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是陌生的、抽象的,所以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是教学难点,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建立1公顷的表象,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和1平方千米混淆起来,遇到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单位时不知道选择哪个单位。一些教师就是这点把握不透彻,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结果适得其反,课后要花很多时间补救,反而影响了教学效率。针对以上的分析,杜老师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对学生的思维环境进行优化。在上新课之前,以学校面积为例(我校面积1.3公顷),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走一遭体会它的大小,初步感知,对1公顷形成表象;在课中让28位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并体会其面积的大小,提问:“1公顷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体会1公顷的大小。接着以学校教室为例提问:“一间教室地面50平方米,多少间(200)这样的教室地面是1公顷?我们的教学楼一层有20间这样的教室,要有几幢这样的教学楼?”学生计算后都惊呼,说明他们的体验比较到位了,这是思维拔节的声响,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体会,1公顷其实是很大的。然后教师让学生找一找平时生活中类似学校面积大小的场所(如医院、公安局、县政府、县一中等)巩固对1公顷的认识。最后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古田翠屏湖等景点,填写面积单位,加深学生的理解。课后布置学生到这些面积大约为1公顷大小的场所走一走,深化对1公顷的认识和体会。

本节课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进行分析与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通过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纳,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了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了空间观念。并且在这样的有深度、有广度的思维环境中,和熟悉的事物建立了联系,发展了数学思维。

三、鼓励创新,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米拉斯说:“数学是人类思考的最高产物。”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与儿童的思维发展应该是合二为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

以网络教研同课异构的《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大部分学生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得出三角形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但是有一个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剪成两部分(如右图所示),然后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乍一看大家都很不理解,教师却非常欣喜,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底没有发生变化,高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三角形面积也是‘底×高÷2’。”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体现了新知识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求异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紧密结合生活的思维环境,并注重感知体验、鼓励创新、精心预设、关注生成,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有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古田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预习,语文高效课堂的通行证 下一篇:英语临考复习有“三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