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

时间:2022-09-17 06:38:23

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

为了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才,加快发展和提高国家的信息技术水平,缩短与其他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目前,许多中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那么,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怎样培养出既懂学习又能创新的信息技术预备人才呢?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启发式教学和任务式教学结合,营造创新氛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演示操作的方法进行授课,这种模式对于知识的传授是有效的,但是还谈不上创造性教学,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我在课外活动教学中,如:Power-point、Frontpage、Pascal程序设计等,用得较多的是启发式教学和任务式教学方法,此两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效果很好。因为启发式教学重在教师对学生思维的点拨,任务式教学又使得教学有松有弛;在教师的讲授和引导启发后再提出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或任务,如:收集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写实用型或趣味型程序;编排一份小报或制作网页……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同学问协作,或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最终由学生完成。这样既给学生“指明了路”,又给学生“加了压”,学生在独立或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新知识、新方法,还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最后,教师对完成效果较好的学生作业、作品或学生的创新操作方法进行点评,给学生一定的激励。

二、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如在讲授windows 98的目录操作和文件目录属性的设置后,可故意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拷贝到一个隐含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不见了”,纷纷发出疑问。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设置为隐含属性、被复制到其他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近年来,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进行创新设疑启思,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还培养他们的收敛性思维。收敛性思维是在解题中,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我在教学生如何灵活进行文字编辑时,学生要思考用几种软件进行编辑哪种效果最优,是运用word2000,还是记事本,或是窗口画图工具等问题,这时,学生充分发挥了收敛性思维,思维活跃。我抓紧时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文字编辑。

这种教学方法,经过课后的检验,学生掌握得很好,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辩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主要途径有三:

1、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信息技术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

2、通过辅助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直觉力。

3、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发挥专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将来在各自的工作领域中都能有创造性的贡献。

上一篇:课程教学与能力培养 下一篇:中小学校设置“现实生活作业”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