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生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策略

时间:2022-09-17 05:49:33

加强小学生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策略

摘要: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艺术教育使他们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育;审美素养;创造力 ;兴趣;想象力;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34-01

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任务就是为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1.兴趣和好奇是学习的主要动力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小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 例如,《聚聚散散》一课,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野藤明珠》墨彩,对于吴冠中的作品,学生不理解,甚至有的认为就是乱画。为了让他们理解作品的内涵,我就从多方面讲解了作品的寓意。是孩子们明白了"聚"与"散",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要求学生看画的时候,思考以下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的?用笔和着色有什么特点?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看到了单纯黑白色彩,有的感受到了线条强烈扭曲;有的领略到平静水面泛起涟漪;有的感受到烟花像树藤,弥漫环绕不分你我。不同的学生感受不同,从而可以启发学生们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想象力,认识与理解艺术美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现实生活的美,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与理解艺术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美术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去体验和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如,《吉祥图案》一课,如果照搬教科书中的方法,教师只需教给学生不同的折、染方法后,再提示一下这是美丽的手帕就可以了,但这样教学效果一般。我经过创设情景,指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很平常的彩纸,它可以变化出无数种美丽的图案,让我们来看看(边说边示范)。 为什么这个小小的彩纸有这么神奇?咱们一起来欣赏分析一下吧。为什么我叫它"吉祥图案"呢?它和其他剪纸有什么区别呢?请你从作品中寻找答案。 A:这些图案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B:这些图案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学生们你一句,我一语的踊跃回答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我国民间美术的吉祥图案形式和题材多种多样,它们色彩鲜艳、构图饱满。人们常常借用一些吉祥图案与其相关事物名称的谐音,寓意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3.小组合作是创造力培养的保障

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会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更能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创造,再结合自身的创造性认识,无疑对创新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在小组合作的空间里孩子的交流还是相对畅通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组合作中对创造力的保护。因此,小组合作非常重要。如,让学生们分组发已做好的吉祥图案。教师请每组同学根据已做好的吉祥图案,研究其内容、形状特点,进行研究,并试着制作。教师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本组所研究的吉祥图案的制作方法。大家在制作吉祥图案的过程中碰到问题了吗?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这时老师根据各组不同问题,予以指导。大家经过自己的努力,制作出一张张美丽的吉祥图案,研究制作出了不同内容、剪法的吉祥图案, 这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或创造一种新的制作方法,制作吉祥图案。看着学生们做出了这么多漂亮的吉祥图案,为了进一步的理解,请学生介绍一下你制作的吉祥图案有什么寓意?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你知道的吉祥图案还有哪些?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这么好的作品,美在哪里?有什么用?我们可以用它装饰哪里呢? 通过提问、创作实践,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

4.美育可以陶冶心灵,对学生产生神奇的感召力

如果说美育使学生的品格纯洁、高尚,进而身心得到美化,那么,教师本身就是美育教育的化身。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道德情操、文化修养,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平淡为神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教师的语言还可以使美育显示出极大的艺术性,从而对学生产生强大而神奇的感召力。一节成功的美术课,教师要充分酝酿情绪,利用自己的语言、声调、速度、动作、姿势和脸部表情的变化,诱发学生与授课内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美术教师不仅担负着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的任务,而且肩负着对学生实施高尚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育的重任。而审美教育的方式只能通过丰富的视觉艺术形象、美的情感等向学生展示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世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目的。所以,美术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一切美的因素。

实践证明,要全面贯彻《大纲》精神,发挥审美教育功能,就必须改革美术教学方法,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维交融在一起。在教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了影响,从而受到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艺术创造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术教学论》,王大根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梁爽,专科,二级教师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上一篇:课外阅读,探寻高中英语学习的源头活水 下一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