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模块分析及启示

时间:2022-09-17 04:40:50

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模块分析及启示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为例,从“问题研究”内容的选择、“问题研究”内容的组织、“问题研究”内容的呈现三个方面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问题研究”模块分析,并从中获得一些教育教学启示。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 “问题研究”模块 分析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30-02

一、“问题研究”内容的选择

(一)关注时代问题。“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人教版高中地理“问题研究”内容的选择正是基于这一基本理念,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时代问题。“人教版地理必修1”中五个章节“问题研究”模块依次关注的问题分别是:宇宙空间资源开发(月球)问题、城市热岛(环境)问题、水资源开发问题、围海造陆(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绿化问题。

(二)注重迁移应用。“问题研究”模块设置在每一章的最后面,在内容上符合每一章的主题,与正文的知识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问题研究”的内容是正文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例如,在学习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的知识,迁移应用这部分知识,去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即“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在学习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之后,学生已经认识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这部分知识,去探讨利用南极洲的淡水资源解决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即“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二、“问题研究”内容的组织

(一)结构脉络清晰。“问题研究”内容的组织结构基本可以分为三部分:问题背景和研究思路、知识拓展、问题反馈。在问题背景和研究思路中首先是给出相关的材料导出问题主题,然后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提供研究思路,即给出了一个研究的方法指导;在知识拓展中是给出2到3个资料模块(“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中模块名称是“读图分析”),每个资料下设资料分析模块;在问题反馈部分,每个主题的栏目名称因问题的类型而不同,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反馈名称是“分工设计、完成对接”、“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反馈的名称是“分析预测”。

(二)基于探究过程。教材在“问题研究”模块中都提供了研究的思路,体现了基于探究过程的特征,即以学生的思维过程来设计问题,组织材料内容。以“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为例,这个主题给出的研究思路是:首先,“读图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其次,“搜集、阅读资料,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再次,“讨论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最后,“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

基于这个探究过程,与研究思路相对应的材料内容是:“读图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对应“读图分析”下的资料1;“搜集、阅读资料,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对应“读图分析”下的资料2;“讨论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对应“读图分析”下的资料3;“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建议”对应“提出建议”模块“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弱城市热岛效应”。

三、“问题研究”内容的呈现

(一)问题类型多样。“问题研究”中的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的类型。杨爱玲提出“问题研究”有畅想型、反思型、分析型和论证型。类型多样的问题类型有利于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畅想型问题侧重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反思型问题则注重对学生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分析型问题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论证型问题侧重于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地理必修1”为例,五个章节“问题研究”所属类型分别是:“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属于畅想型问题;“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属于分析型问题;“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属于论证型问题;“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属于畅想型问题;“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属于反思型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研究”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了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能够在问题的情境中,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一种直接的体验。“问题研究”情境化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学习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问题研究”的情境化,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既注重过程和体验,也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综合培养。例如,在“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中,通过文字语言的描述和直观的沙漠环境和南极冰山照片,学生可以通过思维、想象营造出自己身在沙漠和南极的情境,获得间接的体验。

四、“问题研究”的启示

“问题研究”模块在新教材中的创设,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同时也对地理教师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挑战。通过对地理教材的深入分析,我们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关注时代问题,开发校本案例。“问题研究”模块内容选取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时代问题,体现了关注时代问题的特征,体现了地理学科培养现代公民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促进学生成长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关注时代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碳排放”的时代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情况不同,“问题研究”中的主题案例并不能适用于这种差异。因此,在关注时代问题的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收集相关主题素材,开发出合适的校本案例。例如,《火星救援》电影的热映引发了人们对火星的关注热,因此教师可以将“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主题转换为与火星基地有关的主题。

(二)完善知识体系,注重迁移应用。“问题研究”模块是正文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正文部分包含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是否掌握是能否进行“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的实施可以看作对学生已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体系的检测和进一步完善。因此,教师在“问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以其中的相关问题为中心,一步步引导学生按照相关的学科知识逻辑,依据已有的知识迁移应用,逐步深入探究某个问题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来检测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中有关月球满足人类生存的条件的相关问题,其实就是前面章节中“存在生命的行星”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

(三)基于探究过程,培养综合思维。“问题研究”模块以学生的思维过程来设计问题,组织材料内容,提供了研究的思路,体现了基于探究过程的特征。探究过程是思维过程的外在表现,思维过程内隐于探究过程之中。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性的角度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去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为此,教师应按照问题研究的思路实施教学,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问题研究中,可以按照探究过程实施教学,在分析“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时,既要从自然地理条件分析,又要从人文地理条件分析。

(四)注重活动教学,提升实践能力。“问题研究”模块属于活动性课文,它的设计体现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高中地理新课标理念。同时也符合杜威的“做中学”、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锻炼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例如,在“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的主题教学中,可以采用地理调查的方式实施,对所在城市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的调查研究。

总之,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模块的实施需要地理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在教学中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值得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思考。

【参考文献】

[1]杨爱玲.普通高中实验地理教科书(人教版)中的“问题研究”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乔学富(1987― ),男,河南安阳人,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廖伟业(1968― ),女,广西横县人,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侯刘起(1986― ),男,河南驻马店人,南宁市第一中学科研处副主任,硕士,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张 清(1975―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市第一中学工会主席,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责编 刘 影)

上一篇:英语高考第一轮复习的六种策略 下一篇: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