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教书更育人

时间:2022-09-17 04:16:38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30-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精神化的语文课能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的热情,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如何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1.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学就是人文教学,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意蕴,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找到生命的意义,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语文教材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如胜的小说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名篇;《邓稼先》一课中,邓稼先把献身祖国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实践自己人生目标的事迹,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能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这些都是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授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运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1 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如在学习《挖荠菜》一课前,我先让学生观看电影《一九四二》中的片段,通过影片同学们对饥饿和苦难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再学习课文的时候就会投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同去体味饥饿所带来的恐惧以及对荠菜的特殊感情,更加激发他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为明天努力学习的决心。

3.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情景,激感。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逐步进入了课堂,他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以极强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我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这一课时,大胆摒弃前人常用的"讲述法"去分析文句的优美,而是采用了"创设情景法",在讲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班德瑞的音乐《清晨》,让学生静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翠竹摇摆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我乘着学生兴致盎然的时候,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是小草萌发、百花齐放;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由于这开放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打开了他们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又陶冶的情操。

3.3 教育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视野和独立思考性。中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德育不应只局限于课本,而应从课本内向课本外延伸。对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道德观察》等反映人们正面价值观的栏目,我每期必看,也提倡学生学习之余也要看,并要求他们每周写一篇观察日记,我给他们这个练习本命名为《我笔写我心》,对于十四五岁的学生来讲他们对社会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愿意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我们经常就当前热门话题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撞击思想的火花,这样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而且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有了自己的正确判断。

记得某期《道德观察》节目中呼吁人们要给残疾人更多的观注和爱心,我现身说法。我班有位残疾女孩儿,走路稍微侧身,家庭情况也不是很好,失去了妈妈,经常因为同学无意的话语而"大发雷霆",造成同学们都不敢过多的接近她。我趁她不在教室的空隙,对同学们说,我们应该关心和爱护这位同学,因为她比正常人更敏感……不料,我话还没说完,有位男生很激动地打断了我的话,老师,你不能这样,这样不是爱她,恰恰是害了她,关心她可以,但不能过分宠着、护着,如果毕业进入复杂的社会怎么办?她一定要独自去面对生活的,那时候怎么办?在学校老师和同学宠着、护着本身就是一种伤害,没有把她当正常人看待,正因为长期这这样,才养成了她敏感又骄宠的性格。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改变对待她的方式,并积极主动和她多接触,将心比心,相信她,一定会明白我们真的是希望她好。这位男生说完,我带头鼓掌,语文课堂就应该这样,充满人情味又不乏理性的光辉。也让我感慨,徒儿们不好"糊弄"了,更感到特别欣慰,让我继续探索教书又育人的真谛。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以人为本,教书更育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一篇:依托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