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测度与评价

时间:2022-09-17 03:26:29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测度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选择贸易差额与综合差额作为衡量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指标。通过实证得出了相关结论。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 贸易差额 综合差额 内部均衡

当前我国外部经济失衡的表现形式

贸易摩擦的加剧。近年来,伴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上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呈快速上升的趋势。从总量来看,贸易摩擦的绝对规模在增加。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

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开始显现。2003年6月中旬,美国财政部长约翰•斯诺表示,美国支持我国实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在此之前,欧洲央行行长德伊森贝赫曾认为我国的汇率制度是个“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建议我国政府考虑允许人民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更具灵活性。2005年7月,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我国经济启动并进入新一轮上升轨道,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在政策层面显现出来,对美元汇率开始了大幅度的升值。 外汇储备的超额累积。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开始快速增长。从绝对规模看,我国从2006年起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2008年起我国外汇储备额超过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G7的外汇储备总和。从外汇储备与GDP的比值看,2009年我国该比率高达48.8%。然而,大量文献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远远超过了适度规模,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另一方面,高额的外汇储备带来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和对冲困境,弱化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我国外部经济失衡在国际收支差额中的体现

(一)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是贸易摩擦产生重要原因

宏观贸易摩擦理论认为贸易顺差是贸易摩擦的起因。其中,源自凯恩斯的贸易顺差理论认为贸易摩擦是由贸易一方巨额顺差或逆差引发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摩擦引起;来自戈莫里和鲍莫尔(2003)的理论认为产业存在规模经济或高启动成本,一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会导致另一国贸易状况恶化,这是造成贸易摩擦的根源。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出口导向型的对外经济战略,贸易收支的顺差保证了外汇收入,并带动了国内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我国主要出口地区美国、欧盟等却出现了经济不景气问题,于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对外出口屡屡遭受制裁和限制。在理论上,部分学者研究后发现我国巨额贸易顺差是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案例统计表明,近年来对华贸易摩擦稳定在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对华贸易逆差的那些国家和地区,如表1所示。

(二)持续增长的综合顺差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和外汇储备超额累积

综合差额反映了本国货币在外汇市场总供求状况,是影响本国货币汇率的最直接性因素。我国从1993年开始持续的综合顺差,带来了人民币需求大于供给的长期不均衡状态,人民币升值压力因此而产生。对1994-2009年期间我国国际收支综合差额和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之间高度负相关,系数达-0.8792,且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1的统计检验,表明综合差额确实与人民币汇率之间存在反向共同变动关系。

综合差额反映了本国需要通过变动官方储备来弥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规模。当综合差额为顺差时,就需要增加官方储备以平衡国际收支,而新增官方储备的主要形态就是外汇储备。所以,综合顺差是外汇储备增加的来源,综合顺差的持续增加导致了外汇储备的超额累积。图1表明了1994-2008年期间我国综合顺差额与外汇储备增长额之间的变动趋势,表明综合顺差基本完全转化成了当年新增外汇储备。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测度

只要建立起外部经济问题与国际收支差额之间的关系,就能通过国际收支的差额来反映外部经济失衡问题,进而也就获得了国际收支失衡的测度指标。持续的贸易顺差和综合顺差导致了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以及外汇储备的超额累积,因此它是反映现阶段的我国国际收支的失衡状况的恰当的指标。利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历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1994 -2009年期间我国国际收支的贸易差额和综合差额,如表2所示。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评价

(一)近年来国际收支失衡程度的比较

贸易差额与贸易总额之比。国际上通常用顺、逆差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贸易不平衡度”,该比重小于10%就属于基本平衡。纵向比较来看,我国的贸易失衡正呈现逐步加剧的趋势(见图2)。我国的贸易不平衡度经历了2004-2007年间的逐年加剧,从2008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该比率为8.9%,处于基本平衡状态。横向比较来看,我国贸易失衡处于中等水平。2001-2008年期间我国贸易顺差占贸易总额比重的平均值为10.2%,排在世界第16位。远小于排名在前位的委内瑞拉(32.4%)、俄罗斯(29.6%)、哈萨克斯坦(19.5%)、印度尼西亚(18.3%)、阿根廷(17.5%)、以及美国(-23.3%)等国家的水平。在2001-2008年期间世界货物贸易前10位的国家中,我国的贸易不平衡度排在第3位,仅次于美国(-23.3%)、英国(-12.3%),比较接近德国(9.5%)和日本(9.3%)的水平。

国际收支综合差额与GDP之比。综合差额与GDP之比常作为衡量一国国际收支总体失衡状况的指标。从纵向比较来看,如图3所示,我国综合差额与GDP之比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2002年该比率处于最低值0.8%,2007年达到最高值13.7%,2008年后再度下降,2009年该比率降为8.1%。此外,2007、2008年连续两年该指标年度排名中,我国都位居世界第一。从横向比较来看,2001-2008年期间我国该比率的平均值为7.8%,居世界第2位,仅次于哈萨克斯坦(8.1%),远高于排在第3位的俄罗斯(6.6%)。这表明从国际收支综合失衡情况看,我国位于世界前列,且在近几年表现尤为严重。

(二)我国国际收支失衡与国内均衡的长期关系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是一国内部经济均衡的体现,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总量指标,以全国年末就业人员比重(RE)作为就业状况指标,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物价水平指标,以检验我国国际收支贸易顺差(BT)和综合顺差(BO)对内部经济均衡的影响。变量相关性分析。对1994-2009年期间的BT、BO、GDP、RE、CPI做自然对数变换以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最终得到LBT、LBO、LGDP、LRE、LCPI。对五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贸易顺差和综合顺差分别与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国就业比重之间存在显著同向变化关系。其中,贸易顺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表现出更强的相关程度,相关系数为0.94;综合差额与全国就业比重之间表现出更强的相关程度,相关系数为0,91。但贸易顺差额、综合顺差额与物价水平之间没有显著的变化关系。

变量间长期均衡关系的判断。贸易顺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综合差额与全国就业比重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由于宏观经济数据多属于非平稳序列,而非平稳序列会带来虚假回归问题,因此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稳定性检验,表明原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对LBT与LGDP, LBO与LRE进行协整检验,表明贸易顺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综合差额与全国就业比重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回归分析。因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所以用LBT 对LGDP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贸易顺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内在定量关系;用LBO对LRE进行回归分析,以确定综合差额与全国就业比重之间的定量关系。回归分析结果见公式(1)和(2),回归系数b均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的统计检验,且回归方程拟合较好。

LGDP=6.410+0.518LBT (1)

(20.72) (10.64)

LRE=3.980+0.010LBO(2)

(513.72)(8.73)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具体表现在贸易顺差和综合顺差长期来说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贸易顺差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增加0.52%;综合顺差每增加1%,全国就业比重增加0.01%。

结论与相关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贸易差额与综合差额是现阶段衡量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状况的较为适合的指标。1994年至今,我国处于持续的贸易顺差与综合顺差状态;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国际收支综合失衡程度比较严重,综合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近3年来位居世界前列。从国际收支差额与国内宏观经济变量的之间关系来看,我国的外部经济失衡对内部经济均衡目标的实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长期来看贸易顺差与综合顺差对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增加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贸易顺差的贡献更为显著。

文章认为应正确对待我国国际收支的失衡问题,应充分认识到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均衡目标实现的积极意义。应吸收亚洲“四小龙”外向型经济发展经验,在国际收支双顺差时期,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调整的机遇,及时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积极吸收跨国投资,率先成为全球化条件下走开放式工业化道路的成功典范。考虑到当前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我国应继续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以吸纳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同时,针对当前的以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环境壁垒为主要手段的贸易摩擦新特点,我国出口部门应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考虑到综合失衡较为严重的问题,权衡贸易顺差与资本金融账户顺差对国内经济的贡献,我国应从FDI入手减少资本金融账户顺差,以平衡我国国际收支综合差额。一方面,配合低碳经济,限制FDI在某些高污染产业领域的投资,减少外资总规模,提升外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来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贺力平.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之“谜”[J].国际金融研究,2008.9

2.王子先.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外部失衡与经济模式转型(一)[J].国际贸易,2010.8

3.王思漩.中欧贸易摩擦的趋势预测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9.6

4.张生玲.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与前景[J].国际贸易,2009.12

5.光,张斌.外汇储备持续积累的经济后果[J].经济研究,2007.4

上一篇: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融资融券对沪深股市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