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中的技术与艺术

时间:2022-09-17 12:52:57

新闻摄影中的技术与艺术

新闻摄影作为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交融的综合艺术,丰富了我们的传媒世界,并给历史留下更多真实的美。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技术报道手段,是现代工业社会观察与传播新闻事件方法上的一大技术性革命,运用现代影像技术记录了真实世界的“形”,但这里的“形”不单是技术再现,也是有组织、有目的的艺术再创作过程,其深层反映着新闻摄影者的思想,呼唤着新闻受众对“美”的思考。

新闻摄影是利用技术手段,通过照片画面说明和简洁的配图说明来完成报道,叙述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它最终目的是将事实发展过程瞬间凝固并传达给受众。这就要求记者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艺术的思维,在画面上尽可能多地浓缩新闻要素和对事物认识的导向,最终传递给读者的是画面所表达的视觉信息和思维信息,即用画面进行语言的表达。

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论及新闻摄影时曾讲到:报纸不单是文字,也要有图片,报纸没有图片,就不生动。画面语言表达一定要从受众审美视角去考虑。拍宴会的照片,不要总拍碰杯的。接见时,老是拍坐在那里谈话的,太呆板了。要从各种角度去照。

的谈话指出了,面对同一个新闻事件,拍摄时选取什么形象,截取哪一个瞬间,怎样组合画面要素等等技术性细节在报道艺术上的利害关系。也就是说,新闻摄影作品的表达必须在摄影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充分融入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新闻摄影技术是新闻摄影报道艺术表达的基础,只有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艺术的创作者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在技术不成熟的阶段,创作者决然不能在现场拍到“真实” 的照片,人们也不会有太多的要求,只有当摄影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抓拍为新闻摄影提供了真实报道的可能,新闻摄影记者才会去考虑创作思维和表现目的,也就是运用什么样的画面语言表达什么样的看法。

美国著名战地摄影记者亨利・霍特和艾迪・亚当姆斯在越南分别拍摄了不同的两张新闻照片,反映的是同一场战争,从照片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作者在照片表现的不同主题。一幅用中景镜头表现战友在战争中的情谊――眼睛受伤的军医在危难时刻不顾自己的伤势,摸索着在为受伤的战友包扎,体现了这场战争中的人道精神。而另一幅则完全相反,反映的却是一个毫无武装,被反绑着双手的人在街头被屠杀的瞬间,被害者痛苦的表情述说的是这场战争的非人道。

两位摄影记者同样处在美军一方,反映的是同一场战争,为什么新闻摄影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呢?这就是创作者所处的角度不同,运用的画面语言不同,传递给受众的思想因此就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必须在拥有抓拍瞬间的技术基础上,才能让我们真正看到所反映的瞬间真实。

所有事物不可能只有一个方面,事物发展的过程如同由无数点组成的一条线,而新闻摄影画面语言要表达的是这条线上最能表现事件本质的一个点。正像人们常说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绿叶是生命的象征,落叶是秋曲中的一个音符,一片落叶给人的联想,当然是秋天以至的信息。从审美的角度和获取新闻信息的角度而言,新闻摄影还要尽可能利用瞬间画面语言传达画面以外的信息。

在反映二战结束时人们欣喜若狂的场景的新闻摄影报道中有这样一幅作品,画面是两个男女青年的当街狂吻,路人的微笑,背后两位护士的轻谈,似乎都对这种行为给予默许。摆脱了战争的阴影,人们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呢?新闻摄影记者选取了这幅画面,从具像上讲述的是街头的小故事,但更深沉的意义却是故事外人们刚从战争压抑中释放出的精神,难以言表的喜悦,愿以共享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文字报道所难达到的,只有新闻摄影,利用技术有选择地记录下来,才能升华出更高的艺术表现。

意在像外的表现手法,是新闻摄影画面语言所能起到的最积极作用。作为可视性传媒工具,新闻摄影画面语言的质量则是其产生积极效果的基础。

首先,新闻摄影语言的安排必须像写作那样有层次,有主题。作为新闻摄影表现的主题应占据照片的主要空间。主体的表现不能是孤立的,它需要气氛的烘托。如1998年抗洪救灾的新闻摄影作品,风急浪涌衬托出战士们为人们的利益,不怕苦、不怕死,用青春和生命与洪魔搏斗的英雄气慨。蓝天、白云、鲜花、彩旗,在欢迎抗洪战士胜利归来的照片中频频出现,显示出人民战胜洪魔的喜悦,以及群众与子弟兵间的厚意深情。

新闻摄影画面语言表达中,典型气氛渲染有力地辅助了主体的表达。主体是新闻摄影的主要信息载体,仅仅依靠气氛来烘托是不够的,在新闻摄影作品中缺少对主体细部的刻画,其语言表达也是有缺陷的,会使新闻摄影作品平淡无味。气氛渲染仅仅是对环境的交代,在特殊环境下,记者运用摄影本身的技巧就可以刻画,但对主体一个细部的刻画,有时其魅力和感染力能远远超过画面本身。细部刻画使画面更有张力,新闻摄影只有通过摄影记者的第三只眼对画面细部要素传神地刻画,作品语言才会真实生动,才能拨动人的心灵。

美国著名摄影记者安康斯坦丁・曼诺斯在卡瑞塔金为被刺的丈夫小马丁・路德・金举行葬礼时拍下的《卡瑞塔金在小马丁・路德・金举行葬礼上》,谁也不会把主题搞错。低调的画面仅能让人看到一个黑人妇女和一只抚慰她的手。微闭的眼睛,悲伤的神情,一颗夺眶而出的泪水,似乎正述说着她难以平静的心境。当时,在为这个美国著名黑人人权斗士举行的葬礼上,卡瑞塔金的周围有几百名哭着的送殡者,摄影者完全可以站在人群外拍一张墓地旁几百人哀悼死者的大场面来表现主题,但曼诺斯没有这样做,他选择最典型,最能把悲伤表现出来的细节――用卡瑞塔金的眼泪来表现主题。眼泪能代表所有人的悲伤,能打动千千万万人的心。正因为这张新闻摄影作品在技术上突出了细节,注入了摄影主体的“艺术思维”,其画面语言才会有这样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新闻摄影画面语言的表达,实际上是一个记者利用摄影技术记录新闻,通过画面将自己对新闻事件的态度、价值取向、审美追求及感受传达给读者的过程,其画面语言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认识。

新闻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在艺术领域内有其必然的基础内涵,但与其它的艺术比较,新闻摄影作为应用新闻学的子学科,它是技术的升华。“技”是技巧,而“术”则是具体的人为的方法,在一般的摄影艺术中,除了一般的影像存留技巧外,更多的则是创作主体对客体完美性表现的人为摆布。而新闻摄影则不同,它摈弃甚至是鄙夷创作主体的主观干预,要求主体以“第三人态”(区别于主体与客体的事件参与者的状态)出现,运用技术,无限接近现实地去记录,是技术中术的升华。全面认识新闻摄影必须看到生活的美丑和作者的审美感情的统一结合,最后必须表现为艺术形象的优美形式,它们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才能有审美感染力。新闻摄影的“术”更注重人文,是一种更现代更直接的人文关怀。它需要创作者、研究者在现实的世界中去寻找去发掘历史的“美”和真实的“美”,而不是臆造!这才是新闻摄影作为一门新闻报道艺术真正存在的意义!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上一篇:湘西民族旅游服饰的开发策略 下一篇:《别姬印象》的印象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