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考法研究”现象探析

时间:2022-09-17 12:18:51

农村学校“考法研究”现象探析

一些新到农村任教的教师,热爱本职,钻研教学,兢兢业业努力了一年,殊不知,学期统考结束,蓦地发觉所教班级成绩不如平时一些懒散的班,大失所望。他们不知道,农村学校,在功利化社会环境熏染下,“考法研究”日趋盛行,考试中,有许多“猫腻”,分数里,含很多“水分”。

一、“考法研究”及产生背景

“考法”,是指为了考好试,而采取的各种策略与方法。“考法研究”,指对这些策略和方法展开进一步深思熟虑的分析、比较和权衡,从而较好地服务并提升考试的效益。

可是,当前农村学校追逐的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以下简称《 纲要 》)倡导的不一致,反方向运行。缘于行政的强化,上级政府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学校与教师层层签订教育目标责任书,下达升学指标。有主管教育的镇长在教师大会上说:“我,不管其他,最后只要一个分数。”有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如此下令:“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教育部门苦管,以优越成绩迎接党的十召开。”此般情形下,《 纲要 》虽然美好,然而鞭长莫及,敌不过“现管”。

大家都抱怨应试教育的罪孽,甚至声嘶力竭,可是最终谁又逃得脱应试的掌控呢?《 纲要 》颁布已经3年了,可是情况依然如故。况且,上级的决定,直接关乎农村教师的生存进退,考分成了他们的命根儿,教师惟有全力迎合以求生存,《 纲要 》规定当然也就无暇顾及了。

概言之,分数异化了“教育GDP”,上面专等着拿成绩赏罚是问,下面惟有极力迎合,“考法研究”应运而生。

二、“考法研究”的类型

1.牵涉考试内容的“考法研究”

为了从考试内容上取悦或迎合阅卷老师,有的教师玩弄“情感征服”的计谋,如要求学生在作文中不惜逾越伦理红线,创造泪水、炮制各种亲情悲剧或者人生残局,骗取阅卷教师的感动,以使其打分时格外“照顾”和“慷慨”。

长此以往,农村学生势必由作文学会了撒谎,从考试学会了造假和欺骗,人格开始扭曲,收获了高分,却不经意间失去了良知,输掉了品德。

2.牵涉监考教师的“考法研究”

(1)考前,广交“朋友”,联络“感情”。相对于城区,农村学校较为偏远,教室根本没有配备电子监控设施,所以从监考教师身上动脑筋不失为“睿智”之策。如平时借跨校交流、“打篮球”、联谊活动等机会拓展人脉,在一些人看来构筑人际关系网,其目的是图谋以后交叉监考时能够网开一面,以相互彼此关照。

(2)考时,用各种手段贿赂监考教师。如伙食上酒肉奢华;考试过程中轮番上茶、送水果、送点心;给监考教师配备各种读物(譬如报纸、杂志、小说),以供其监考过程中享用。另外,送礼物、赠纪念品……诸般行径,其不可告人的真正用意还是期盼这些受益、受惠的监考教师,在监考过程中或者分心,予学生舞弊的机会;或者碍于情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牵涉学生的“考法研究”

学生是考试的主体,教师除了平时为考而教、替学生搜集考试信息、搜罗考试资料、于黑板上每日更新“距考试还有几天!”之外,往往在如下方面倾心琢磨。

(1)考前,威逼利诱学生。或者高压恫吓学生。如“考不好,等着留级”,致使弱势的学生在沉压重荷之下,不择手段考试,以保“活路”。或者拉拢学生,骗得他们的感情。如临考前,悄悄施予学生些许钱物,以“买”取学生报答之心,乃所谓的“以小钱赚大钱”策略。或者下“封口令”。但凡泄露学校或老师有关考试不良行为者,撵出学校,严惩不贷。

(2)“剔除学困生”的谋略。在考试前采取各种分流措施,以阻止学困生参加考试,避免其拉全班平均分、扯集体后腿、给学校抹黑。诸如让学困生另外考试,随意给个分数忽悠家长;捏造病假理由,提前把学困生“请走”。

(3)考场上的“较量”。① 师生里应外合。如由考生借上厕所之名,偷偷把考题用纸条抄出,顺路捎给早已等在道上的老师。待其从厕所出来,老师把已做好的纸条交与考生,秘密带进考场。此外,个别学校开始出现了高科技手段作弊,如考场内的学生藏有手机,考前,老师会叮嘱学生务必使用静音或者震动状态,以避免接收信息时被监考教师发觉。② 优生分块包干。即在事前的考场座位安排时,特意将班上的优等生均衡地分布于考场的各个点位,令他们分别定点帮扶旁边的若干同学。③ 团结一心,全班对答案。例如,传纸条;将答案写于橡皮擦上互相借用;使用事前暗定的肢体语言;声东击西以分散监考教师的精力、转移其注意力。其最终目的是务必在交卷之前全班学生相互之间校对答案,以提高准确率,提升全班的考试成绩。④ 若监考教师坚持原则,实在无法“下手”,则铤而走险。全班配合创造机会,随机应变,例如帮监考教师添水的间隙,朝其杯中放入几粒“泻立停”。目的:调虎离山,让教师忙上厕所,学生们乘机作弊……

三、农村学校“考法研究”盛行之风的解决方法

1.完善农村学校评价制度

评价,是农村教育的“风向标”。只有真正把教育评价引向正确的轨道,引入将教育宗旨得以实现的境域,农村教师才能得到“解放”,农村学校才会逐渐移步走出“考法研究”这方向性的错误道途,走上正轨。这,实为自上而下的制度保障。否则的话,农村教师只能被动顺应应试评价而疲于奔命,百计千方应对,无法与“以分论教”的体制、机制相抗衡。坦白地说,教师既没这个权利,也无这个能力。

2.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没有好的和尚,再好的经都会被念歪。”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构成了国家的隐忧,尤其在《 纲要 》推广实施的新时期,教师素质无疑成了“瓶颈”,一切可能因之而挫败,所有可能缘之而落空。因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为农村学校当下亟须的“新希望工程”。只有具备师资素质的保证,农村学校才会逐渐离弃“考法研究”之伎俩,静心专注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赢得提高和发展。

3.回归育人的本原

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人格,真正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人格的教育、用灵魂唤醒灵魂以培养健康人性的伟业。袁振国老师说过:“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内涵”,人格立,则人立;“人立,则凡事举”(鲁迅语)。丁钢教授说:“现代社会的危机,是人的危机,人的危机的实质为人格的危机。”那么,人格的完善无疑成为现代教育的崇高使命。可以说,健全的人格,是保证道德底线的精髓,为人生美好的基石。倘使任由“考法研究”之风在农村学校持续蔓延,势必酿成教育的危机,继而导致人格的危机。

“考法研究”所收获的或许是显赫的成绩和光鲜的分数,但却以牺牲人格的健全和心灵的美好为代价。方向错了的研究,比没有研究更为危险。农村教育需要从“考法研究”的阴影中走出来,摆脱分数羁绊,必须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负责,从而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回归至育人的本原。回归本原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方向正确的教育、有幸福感的教育、美的教育。

总之,农村学校的“考法研究”现象如果任由其发展,必将葬送农村教育的未来,需要引起关注。

(作者单位:泸西县金马职业中学,云南 泸西,652400)

上一篇:皮革马利翁效应下的语言教学研究 下一篇:感恩谁:三种感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