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时间:2022-09-16 11:21:26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思考与探讨

背景:地理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一、为什么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

我们从现实状况和理论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1.地理学习方式的现状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大致分为:①被动接受型。地理教师始终是地理讲台的“主宰”,课堂活动的90%时间是教师讲解,而学生处于“你讲我记”的境地,地理学习偏重于对结论的掌握,而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以及结论获得所需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②模仿再现型。这种地理学习类型的主要任务是把学过的地理知识、技能进行再现和模仿,而不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③封闭读书型。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甚至对过时的事实材料与有疑义的地理结论也“照单全收”,另外注重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地理学习方式与地理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紧密。地理课程与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如果呈现给学生的是以“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起来的地理教材,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而相反,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也会制约地理课程的改革进展,如果学生旧的地理学习方式的“惯性”仍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再富有创意的教材还会被作为“背记”的课本来对待。

2.转变地理学习方式的理论根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地理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如果一个中学生毫无地理学习动机,在地理课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接受外界地理信息传输,那么可以说,地理学习在这个学生身上并没有发生。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地理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而不是外界因素与条件,正如有的人所说的那样:“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

用信息加工理论分析,地理学习是地理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地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在信息社会中,师生在汲取信息方面是平等的,比如教师告诉学生:“月亮上没有水。”而学生会对老师说:“月亮上可能有水!”这是因为他们从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得了有些科学家对此问题的新的研究进展和新的说法。双向交流不仅起到信息互补的作用,而且体现了相互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这其中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是先决条件,否则上述的“作用”与“过程”就不复存在了。

一种对脑的研究观点认为,人的大脑可以分为感受区、存储区、想象区、判断区。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就是地理信息在大脑四个功能区域不断加工的过程。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要变为学生内化的地理知识,就要靠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而大脑的活动要依赖于四个功能区的协调运作,但其中感受区的作用是“首当其冲”的,如果感受区的大门不开启,再简单的知识也不可能进人大脑。感受区只有保持开放的与外界主动交流的态势,才能带动其他功能区不断工作,从而体现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人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

二、如何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1.倡导多元的地理学习方式

总结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正确的地理学习方式应该是由多元的、有丰富内涵与发展功能的模式组合起来的结构性的综合体。

按功能分类,可分为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地理学习方式。基础性地理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拓展性地理学习是为扩展知识视野而采取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培养发展性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等),研究性地理学习是地理探究活动,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按内容分类,可分为理论性、实践性地理学习方式。前者偏重对原理的理解与探讨,后者强调在活动中对知识的运用,两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按行为分类,可分为自主性、互动性地理学习方式。自主性体现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自我组织,也突出了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互动性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对话与交流。

2.重视地理研究性学习

在各种学习方式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地理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个可行的研究小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既是对教材主干理论知识的拓展,又是对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有益尝试。研究性学习往往能体现以下属性:

①过程性。地理研究性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而在过程中,一是更加重视参与:诸如思维方式的展开,知识的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环节,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二是更加重视应用:强调学生应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三是更加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

②社会性。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来源于社会、社区及身边。研究过程将走向社会,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课题研究成果将不同程度地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③实践性。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表现在:一是信息搜集和分析活动。二是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学生应根据课题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和考察,获取调查和考察的原始资料,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三是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研究成果。

④乡土性。由于受知识层次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选题宜根据当地(即乡土)的实际来进行,有利于收集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考虑到学生年龄、时间、经济、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在本地收集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比较容易做到,研究成果容易被当地相关部门认可和采用。

⑤创新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尝试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⑥综合性。学生在多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知识,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地理研究性课题虽然需要学生以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为主,但因为地理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关联性和交叉性,因此要求学生灵活利用各科知识,综合应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3.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现实的学习潜力、主导的思维活动品质、个性意志范围和情感范围。同时,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记忆类型、思维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中学生现实学习潜力增长了,随意注意的能力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技能发展了,逻辑思维开始优于直观形象思维。“学生开始在较高的抽象的水平上发展他们的思维与推理能力”,但直观形象思维的作用尚未减少,“具体活动的经验仍继续成为他们构建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地理学习材料的选取、呈现,应当较多地体现直观形象性,如多使用实物、图片、地图、图表等直观材料,文字尽可能生动形象;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已经处于主导地位的实际,逻辑推理与直观形象能较好结合起来,应适当安排具有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让学生通过综合观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思维操作,从具体活动的经验中抽象出更复杂的概念和思想。

中学生的兴趣广泛而又相对地在迅速变换,学习还主要受外部动机的驱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地理学习内容中新奇、有趣的事实或现象。但也应注意到,中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既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又要安排诸如实地观察与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等活动,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亲身体验现有知识的创造经历;既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又体验到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地理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因此,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地理教师须注意研究与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采取适合学生的策略与模式。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励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态度之好坏既取决于其自我意识(自律),也受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他律)。师生关系良好,学生便会对老师持肯定态度,并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认可,从而转化成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的学习兴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树立民主的思想。“民主就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魏书生语)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建立和谐、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做到多接触学生,研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学生;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人格的力量感化学生;并注意形成民主的教学作风,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只有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师生间才能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

上一篇:内科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 下一篇:采取新措施,争取“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