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观点:盲目追求早成才对孩子身心不利

时间:2022-09-16 09:48:21

密集式学习不符合学龄前儿童身心特点

学龄前儿童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是玩,是在玩耍中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身体运动等感观体验,来丰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有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最好的学习课堂是大自然,大自然里的树皮,泥土,溪水,提供了多元的触觉体验;鸟鸣,松涛,流星划过天幕的声响,提供了丰富的听觉体验;火烧云,变色的秋林,烂漫的山花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视觉体验,孩子必须在自由自在的情况下,才能如海绵一样汲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6岁以下的孩子,尤其不合适生搬硬套地去学习强加给他们的一切,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5~15分钟,关在教室里如成人一样上两小时课会让他们厌倦不已,出现“听不进,记不牢”的现象。要是家长再一味地逼迫和责怪,原本对一切充满好奇并天真烂漫的儿童就会变得郁郁寡欢。其实,家长们与其一片苦心地让孩子学这学那,不如激发孩子的内心需要,在陪他们一起玩的过程中给予他们独立学习和获得经验的机会。

跟人合作的精神不一定要靠上课培养

有的家长说,学到多少知识不重要,只是给他开阔一个视野,培养他的自信,也让孩子学会怎么跟人家交流与合作,知道什么样的沟通口吻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是不妥的。当然,家长有这个意识是难能可贵的,至少,他不急功近利。但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培养他这种能够宽容别人、能够接纳别人、能够跟别人合作的精神,一定要花两万块去给孩子上课吗?那可不一定!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给孩子提供这些经验,例如集体性的游戏,或者是让他们合作做一顿饭,合作打扫卫生,让他们一块儿学习急救知识等。

孩子的交友范围不应该过早圈子化

至于相当一部分家长想让孩子通过精英化的早教课堂结交“非富即贵”的小朋友,希望通过这种课程让孩子进入一个未来CEO圈子的想法,更是太天真了。孩子未来能不能成功,靠的是天赋,努力程度和擅不擅长遇见机遇、抓住机遇的能力。成功带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取决于孩子的个人素养和意志品质,和他是否在“贵人圈”里长大毫无关系。交友范围过早模式化,圈子化的孩子,眼界会受到束缚,也可能传染圈中孩子吃穿用非名牌不行的攀比心理,也会沾染上这个圈子更普遍的“势利眼”,对普通工薪阶层的孩子来说,这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

“全才培养战略”尤不可取

靠无所不学,企图培养出“无所不知”的“全才”,这种培养战略正在被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身体力行,但以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培养出天才的想法只能是空想、幻想。早在1978年,研究人员就跟踪调查过一所知名大学的神童班,那里的孩子就像今天提早接受精英教育的学龄前孩子那样,学得多、全、杂,知识掌握得也非常全面,30年后这批神童怎么样了?被大家公认发展最好的一名神童,如今是某个大学的教务科工作人员。这个例子可以给今天盲目望子成龙的家长带来一点启示:在童年时代学习潜能透支过多的人,很可能在他们成年以后,对学习非常厌倦;少时的“神童”,长大了可能非常渴望去过普通人的生活,哪怕用碌碌无为去换!

所以,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如果真把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那么,像3岁幼儿就开读“EMBA”之类的做法,就请摈弃吧!

上一篇:精英式早教,你选择了吗? 下一篇:辅导孩子学英语,你做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