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水利未来发展道路

时间:2022-09-16 08:07:05

浅谈中国水利未来发展道路

摘 要;在水利建设技术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并不存在整体上的差距。在大坝建设技术方面,小浪底、三峡等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在泥沙运动、高速水流、坝体抗震、坝体优化设计等理论方面也都处于国际领先之列。

关键词:水利建设

目前我们与国际水利技术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即一方面在某些大工程上表现出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较陈旧的设备和施工技术。对一些技术先进但造价昂贵的设备和施工工艺还无法采用。

管理上的差距应该说我国对水资源、水利工程、流域的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管理人才的素质及选拔:基于水在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在大多数国家水行政及流域管理人员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由于公务员首先要通过严格的选考,就连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只有1/10左右可以通过,因此其管理人员都属精英。进入水管理公务员队伍之后,首先进入基层工作,2-3年轮换一个岗位,有秩序地参与工程管理、水行政管理、科研等各领域进行全面训练。而且在轮岗过程中有才能者升,无业绩者转入地方,能走上领导岗位者皆有真才实学。高水平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才有高水平的管理。2.管理制度化:有些国家管理制度之完善另人吃惊。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雷打不动的制度,包括什么事由谁办,每月第几周的星期几要开什么会、办什么事、提交什么报告等都是年年不变的。无需发会议通知,到时候开会、办事就成了。所以在管理人员中每一个人该办什么事、什么时候办是谁都清楚的,无需谁告诉你,但到时候会有人来检查你的工作。有时候连行文格式都一成不变,只要填上新情况、新数字就可以了。这避免了许多推委和扯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注重管理工作的总结:针对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因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3管理思路:目前我们的管理思路还比较狭隘,各流域机构的管理大多还仅限于对水系的管理。除水土保持外,对流域内的各种人类活动缺少管理能力。而对水资源的管理也仅限于对水资源量的管理,而不能对水质进行管理。即比较注重对水的资源功能进行管理,对水的环境功能及生态功能的管理不力。水管理的先进经验是强调对流域的管理,在防洪管理方面从工程风险管理转向全流域的洪水风险管理;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从单纯水资源量的分配管理转变到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供水管理,即从单纯追求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转变到引导社会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和控制社会对水资源的不合理需求。基于这种管理思路,流域管理部门对流域内不利于水系发挥正常功能的人类不良活动有较大的干预和制止的权利。因此,比较重视全流域的综合整治,最终目标是追求流域的可持续发展。4.流域管理技术:流域管理技术可分为流域信息管理技术与决策技术。在流域信息管理技术中,我国流域的信息采集技术明显落后。首先是我国雨情、水情监测点密度不足,而且其中自动监测、遥测站点不足。目前我国降雨站总数约2万多个,国土平均21个/万km2,若满足洪水预报精度要求还需增加4倍。即使考虑到降雨站在国土内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无需安置降雨设备,对布站较多的流域来说降雨观测站仍显不足,仍需增加一倍。国外有关降雨和洪水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及商业终端向社会公开。为了实现对工程、洪水、重点防护地区实施监测,几乎动用卫星、遥感、雷达、摄像等各种手段,实行远程传送和控制。开发了轻型背包式摄像及远程传送设备,光缆堤防渗漏及变形监测系统等,对流域内各种动态可实现实时监视。上述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生态等水利发展的五阶段是对世界各国水利发展过程的正确总结,也是水利为满足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要求的必经之路。因此,其过程是不能随意倒置的,水利发展具有极其明确的阶段性,每一阶段要完成一项主要内容,不可能设想一个地区在防洪或供水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之前,去花大力气搞景观或生态建设。我国有些城市不下决心去搞水资源保护,就大搞水边景观建设。结果河边有了林带、绿地、楼台亭榭,但河里却是一潭死水、臭水,不要说在水中嬉戏,人们多一分钟都不愿在这样的水边停留。

就全国的水利建设来说,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如防洪标准低、供水紧张、污染严重、生态恶化,但对具体某一水域来说,它所面临的问题在不同发展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内容。在上述五个阶段中,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等三项内容是属于基础建设,只有这三项任务完成了,才谈得上景观和生态建设,但也不能说后两者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它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对我国多数水域而言,虽然在过去的水利建设中,由于投入不足,每项基础建设都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我国50年来水利建设的最大成就也表现在通过大江大河的防洪、供水工程建设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问题也是因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水域的普遍污染。所以就全国而言,当前应当在继续抓紧解决大江大河防洪、供水问题的同时,下大决心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解决江河污染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景观、生态建设无从谈起,水利现代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无法实现。江河污染问题解决后,可利用水资源增加,水资源紧张局面也会缓解。水利建设是为社会服务,保障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为社会需求及国家经济实力所支配,表现出极强的社会性。所以水利建设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的行为和趋势,加以引导和控制。例如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内的盲目投资和建设,在缺水地区建设高耗水和污染严重的项目,盲目的开荒及湖泊湿地围垦等。过去我们只强调了水利发展要满足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对社会用水需求的限制和管理。所以水利行业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只注重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忽略了对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因为水利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水利行业应当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好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比如,为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既要建设防洪工程确保防洪安全,同时又要对广大危险区域进行洪水风险管理。包括让广大居民明了所在区域的洪水危险性,自我保护的对策,在防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在洪水季节让他们及时得到有关洪水的各种信息及正确的指导。此外,管理部门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人口和资产由高风险区域向低风险区域转移。对供水建设也是如此,既要加强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也要对社会的用水行为和意识进行管理。如根据供水可能实施合理配置,实施定量供水,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对水资源紧缺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关闭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等。因此,在水利现代化过程中,我们的管理要由单纯的水系和水利工程管理扩展到对流域内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在今后谈及水利的社会性时,应是广义的社会性,即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社会性。我们的水利建设不仅仅只满足人类需求,还要满足其它生物对水的需求,因为良好的生态系统也是保证人类正常进化所必需的。

上一篇:浅析中国延保服务市场 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地公用设施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