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寻求更高发展的对策

时间:2022-09-01 07:32:56

煤炭企业寻求更高发展的对策

摘 要:能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是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消耗结构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煤炭约占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耗的70%。据经济学家估计,上个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前20年,我国国民经济将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经济的增长必然伴随着能源消耗的增加和能源增长,这是煤炭资源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但经济需求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一次性能源的有限性,成为一对矛盾,加之严格环境保护、能源结构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是资源型企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本文拟就煤炭企业发展问题的对策,谈谈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资源型 煤炭企业 发展 对策

煤炭作为我国长期以来的第一能源,承载着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当前煤炭行业继续快速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形式逐渐好转。煤炭企业要抓住当前的在好形式,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落实中央宏观经济决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努力提高煤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断推进煤炭工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要增强大局意识,努力提高煤炭安全供应能力;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坚持科教兴煤,推进煤矿技术进步;重视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视安全生产,确保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等,这些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稳定地增长。

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作为现实经济系统中的一种中间组织,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减少无序竞争,消除经济波动,提高各种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促进经济与技术的有效结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培育大公司、大集团,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世界发达国家共同走过的道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如美国大部批煤炭生产已被整合进10大生产商,其份额由1983年的33.85%提高到2001年的63%,大大改善了美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煤炭工业已经到了不调整产业结构就不能发展的时候,必须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煤炭工业发展模式,抓紧培育和发展煤炭大型企业集团,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个体,提高产业集中度,使我国煤炭工业尽快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应注意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政府在大集团、大公司的组建过程中应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组建大型煤炭集团的主体是现有的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都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曾在维护社会稳定、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政府有责任以国有出资人身份解决好产权问题,特别是选择组建主体上,要授权具有相当实力的大型企业为整合的主体核心,充分发挥其已有的资本运营、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品牌优势,增强企业集团在市场上竞争力和控制力。

二是政府应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继续对煤炭行业加强宏观调控。由于前几年煤炭总量供大于需,国家实施的对煤炭生产宏观调和“关井压产”政策,对调控煤炭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00年以来关闭了大量小煤矿,使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所好转。所以,政府宏观调控煤炭总量、关闭小煤矿的政策要长期下去。

三是政府部门要为大集团、大公司的组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在授权经营、对外资产重组、行业关系协调、区域关系协调、剥离社会职能、辅业改制、企业集团合并纳税、落实煤炭自主经营出口权、减少行政性审批项目等方面,给予企业集团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帮助企业甩掉包袱,增强大集团,大公司自我发展的活力。

四是煤炭企业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做大是把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做强。做强是做大的前提,做大是做强的结果,只有把企业实力做强,才能把企业的规模做大。因此,煤炭企业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成本和产品优势,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创新经营,并逐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与应变调控能力,才帮能使大集团、大公司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构建煤炭产业链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实现企业可持续链条为突破口,在产业替代战略的指导下,以构造产业链条为突破口,以实施多元化产业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新的产业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的过渡,以保证煤炭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的发展。

1.煤炭企业多元经营的类型。煤炭企业多元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有三种类型:一是向煤炭产品生产工艺相近的产业发展,即横向多元化。二是向与企业生产的主导产品生产过程有关系的行业发展,不仅可以向生产过程的前序延伸,发展原材料产品,也可以向生产过程的后序延伸,发展深加工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即纵向多元化。三是跨行业或部门开发,即混合多元化。对现有国内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的煤炭企业大多是纵向多元化的模式。

2.构造产业链条,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着力解决企业的资源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一是“跑马圈地”,扩张资源。对资源型企业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谁占有资源的份额越大,谁就有发展的后劲和说话的份量。把重点选在后备煤田和资源储量的扩张上;加快收购和整合地方煤炭步伐,全面提高产业集中度;整合现有煤炭资源,最大提高生产能力。二是把产业纵向延伸作为构造产业链条的主攻方向。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坚定不移地走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之路,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煤-电,煤-焦-化,煤-建筑、建材,煤-油,煤-气化、液化等多个产业链条。三是打破地域、所有制、行业等限制,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破产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开放搞活非煤产业。

三、坚持科教兴煤,推进煤矿技术进步。

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好转,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则市场需求拉动的结果,并不完全是行业自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煤炭工业要从根本上改变形象,提高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实施科教兴煤和人才战略,这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基本要求。

1.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对那些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煤炭工业未来的共同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尤其是资源勘查、高产高效、煤矿安全、清洁利用与环境保护,煤矿信息和科学管理等技术。建设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以基础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内容,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为内容的科技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煤炭工业的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煤炭企业的集约型成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煤炭产业,实现跨走式发展,加快煤炭工业化进程。搞好技术改造和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加快现代化矿井建设。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努力提高采、掘、运、安全监测、冼选加工等整体性能和技术水平。

2.提高素质,构造学习型企业。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汇集机制。调整政策,多方式吸收引进优秀人才,让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使那些有真才实学,吃苦能干的人才热爱煤炭事业,献身煤炭事业,不断提高科技人员在企业的比重。二是构建学习型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学习教育培训体系,加强职工岗位培训,推进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倡导终身教育和学习的良好风尚,打造企业文化氛围,全面提高职工文化素质,构建学习型企业。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从促进生产力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生产关系围绕市场、资本、新技术大幅度调整,以及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历史转型等意义上讲,网络信息技术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信息经济的出现,将给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的生产、营销和服务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革。面对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形势,煤炭企业只有顺应时展潮流,立足实际,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体制、传统产业,才能够在这场全球化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实现新的更大发展。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全面实施信息化改造,尽快建立起来完善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管理运行体系,实现企业管理人员由日常运作型向管理决策型转变,企业经营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把企业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

1.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选择煤业公司作为突破口,从财务、销售、物流三个方面入手,导入现成物流理念,构建现代物流系统,积极发展企业电子商务,完善企业信息收集、传递、反馈体系,形成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操作平台,从而带动煤炭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2.坚持改革创新,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一是坚持制度和管理创新,建设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二是构建产学研一条龙的技术开发创新运用体系,建立健全决策层、管理层和开发层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全面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煤炭企业与时俱进,促进煤炭企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全面持续增长,提供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大力推进煤炭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开展煤矿专项整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引导、规范、改造和提升煤矿企业,才能产量上规模,安全、质量标准上等级,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煤炭经济管理新论》中国煤炭学会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企业战略管理》徐二明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 《当代中国的煤炭工业》张明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 《成长与战略研究》孙学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5] 《煤炭企业管理》2004-7、8煤炭企业管理杂志社

上一篇:浅析塑料制品中常用荧光增白剂的种类及其性能 下一篇:开拓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