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时间:2022-09-16 07:43:54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素养?这是目前摆在每一位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至关重要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要发生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明乎此,要做一名合格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愚以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业务素质——

一、狠下功夫,夯实语文基本功。

前一段时间,《中学语文教学》开展了这样一个问题大讨论:什么样的人最有资格教语文?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大家知道,“语文是百科之母”这句老话,长期以来几乎成了语文学习重要性的同义语。而读、写、听、说四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长期以来不仅是语文教学之终极目标,不仅是语文学习好坏的衡量标准,更是关乎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本能力。很难想象,一个不会读书、不会作文、不会交流的人能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数字时代站稳脚跟,功成名就。更难想象,一个不懂读书、不懂作文、不懂交流的语文教师,能够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能读会写善交流的优秀人才。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而这一切,必须从夯实基本功开始,必须从写一笔好字,著一手妙文,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等等这些最基本的素质做起!

二、更新观念,永立潮头而不败

“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叶老如是说。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先后进行了七次,加上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已是第八次了。一次次课改的实践经验证明:课程改革的本质、核心和精髓,在于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为什么魏书生、黄玉峰等教育名家在传统教学、统编教材背景下能够脱颖而出,独具风格,自成一派,成名成家?因为他们不墨守陈规,不固步自封,不安于现状!新一轮课程改革固然新在有自成体系的课程标准、教材等等,但我认为比新课标、新教材更重要的是新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的!这就要求广大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使自己始终处在教改洪流的潮头而不败。如果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安于现状,浑浑噩噩,碌碌无为,那么,无论新课程标准多么完美无缺,新教材多么新颖别致,我们的语文教学都难脱“旧课程”教学之窠臼,都难逃进入语文教学死胡同之厄运!

三、终身学习,永葆教学艺术之青春

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愈来愈快的生活节奏,残酷无情的时代竞争,迫使生存于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绷紧神经之弦,高速紧张的在社会这张大转盘上运动着,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作为受教育者的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而人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步而日益进化着的。作为一个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不做时代的弃儿,就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终身学习。读有字书,学习书本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大脑;读无字书,投身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阅历,完善自己的个性;向同行同事学,采他山石,攻自己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向家长学生学,知己知彼,推己及彼,走出校门,走向社区,抛弃封闭,拥有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学习时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在研究教育教学时有的放矢,箭不虚发;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开发课程时高瞻远瞩,广采博取,厚积薄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学生与家长的心灵,走进自然与社会的广阔课堂,成为社会型的开放的教师,永葆自己教育教学艺术的生命活力。而不致于使自己的教育艺术因生命衰老而青春不再,使自己的教学活力因心灵封闭而黯然失色!

新时代,新课程,新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满足学生需求,才可以“得英才而育之”,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让我们共勉。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应重“读” 下一篇:应重视历史作业的“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