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退耕还林发展与建议

时间:2022-09-16 07:42:18

地方退耕还林发展与建议

摘要:介绍了达川区退耕还林发展情况,对新一轮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做出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一轮退耕还林;发展;建议;达川区

退耕还林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性极强,对地类要求特别严格,合理编制年度实施方案,严格把好“四关”:即把好意愿关、把好对象关、把好面积关、把好技术关,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增长。

1研究地概况

1.1达川区基本情况

达川区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2245km2,24个镇30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4个国有林场站,总人口为121.09万人。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主要由丘陵和低山构成。最高海拔1068.3m,最低海拔245m。土壤属四川盆地丘陵土壤区,大部分为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构成。

1.2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情况

达川区于2001年开始试点实施退耕还林,到2006年底,全区共实施前一轮退耕还林面积7040hm2(包括经开区),涉及5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450个村,8万多退耕农户。其中:2001年退耕还林1000hm2;2002年退耕还林3206.7hm2;2003年退耕还林1573.3hm2;2004年退耕还林333.3hm2;2005年退耕还林793.3hm2;2006年退耕还林133.4hm2。主要造林树种包括湿地松、柏木、桤木、杨树、柑桔、桃、李树、梨等。如今,达川区7040hm2退耕还林面积保存较好,管护措施到位,责任落实。截至2014年6月国家阶段验收,全区实施的所有退耕还林已全面通过国家阶段验收。新一轮退耕还林从2014年开始实施,面积193.3hm2。涉及4个乡镇、16个村、69个小班、2262个农户。栽植树种有金银花、核桃、李树、柑橘、香椿、桑树、桤木、乌梅、花椒等9个树种。2015年规划面积266.7hm2,涉及16个乡镇,21村、67个小班、2571个农户。栽植树种有乌梅、杉木、油牡丹、桤木、李树、猕猴桃、花椒、核桃、柑橘等9个树种。2016年计划面积333.3hm2。

2新一轮退耕还林效益分析

2.1从经济效益上看

新一轮退耕还林经济林平均按第五年开始产生经济效益,5~10a平均每公顷每年产值可达266.7元,年产值可达1388万元。按照50%的生产成本,231.3hm2经济林在盛产期每年经济收益694万元,5~10a内共产生经济收益4164万元。生态林10a即可出材,按出材0.53m3/hm3,价格500元/m3,产值为266.7元/hm3,按照40%的成本,其收益为2400元。35.3hm2生态林10a可产生经济收益127.2万元。10a内,经济林和生态林共产生经济收益4291.2万元。项目建设期按10a计算,10a内,每公顷经济林需投入53.33元、每公顷生态林需投入33.33元,经济林需投入277.6万元、生态林共需投入26.5万元,合计共需投入304.1万元。纯收入=(10a内经济收益-10a内前期投入)=4291.2-304.1=3987.1万元。农户户收入=3987.1*10000/2571户=15508元。再加上国家给予的农户补助480*10000/2571户=1867元。项目建成后农户户均增收15508+1867=17375元。项目区退耕农户每年人均增收579元,10a后经济效益还将持续发展。

2.2从社会生态效益上看

达川区通过实施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增加植被266.7hm2,有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2.67km2。坡耕地退耕还林,不仅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解决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而且对加快植树造林,促进乡村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

3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建议

3.1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工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加强对工程实施的领导、管理和协调。区政府成立以区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工程建设日常。在工程实施中,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区、乡镇政府及村委会是责任主体,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和退耕还林合同,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林业局负责退耕还林的组织实施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退耕还林的综合协同,财政局负责退耕还林资金安排和政策兑现,国土部门负责退耕还林地块核实,各有关乡镇政府按照实施方案负责实施。

3.2强化宣传引导

新一轮退耕还林涉及面宽、政策性强,全面准确地宣传退耕还林政策,把政策真正交给基层干部和群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退耕对象、退耕范围、补助标准、配套政策、实施方式以及退耕农户的义务等要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积极引导通过退耕还林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促进退耕农户增收致富。把国家要生态与农民要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把退耕还林变成农民群众的自愿行为。

3.3严格“七步走”工作程序

针对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复杂性,实行“七步走”工作程序。即一初定:区政府接到退耕还林任务后,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集中成片的原则,初步确定年度实施乡镇及规模;乡镇政府初步确定实施村和地块。二摸清:乡镇政府组织村、组摸清大于25°以上坡耕地的地块涉及农户是否意愿退耕还林;摸清农户愿意栽什么树。三核实:区调查人员、乡镇林业、国土部门工作人员深入现场,勾绘小班图明确四至界限后,核实坡度是否大于25°以上,核实是否为非基本农田;核实是否属于国家禁止纳入的地类。如符合形成现场核实材料,村、组组织丈量农户面积(农户面积以亩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1位)。如不符合解释原因放弃。四同步:一是同步汇总调配。乡镇政府逐小班、逐村汇总农户丈量面积,形成统计表,公示无误后上报区林业局(乡镇如有业主承包的需附承包合同复印件,注明乡镇、村、小班及承包面积)。区林业局统计汇总各乡镇上报丈量面积,如大于计划面积,多出部门转入下年度计划;如小于计划面积按以上程序确定下差面积。二是同步编制实施方案。区林业局组织有资质的调查设计单位编制年度实施方案。三是同步开展“一下两签”,即区政府下达计划文件、区政府与乡镇政府签订退耕还林责任书、乡镇政府与退耕农户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四是同步报批实施方案。五实施:乡镇组织村组、退耕农户或业主按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实施。以小班为单位,栽什么树、栽多少树、什么时候栽、怎么栽、栽后怎么管。六查验:三查+查三。三查:自查、检查、再查,乡镇组织自查,自查合格后申请区级检查;区级检查合格的办理合格证;不合格的,乡镇组织整改,区级再检查,如再检查不合格的,取消当年兑现补助。查三:一查栽植的均匀度,栽植密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二查栽植的范围和面积,绘制验收图,是否在设计图范围内,再求算小班栽植面积,判定是否达到小班设计面积;三查株数成活率,做样地,累计样地面积内成活株数与样地面积内设计株数的百分比,大于85%为合格。查三指标同时合格,小班判定为合格。七兑现:乡镇办理退耕还林合格证后,落实退耕农户合格面积花名册,公示无误后上报区林业局。区林业局审核各乡镇退耕农户合格面积花名册无误后,转区财政局兑现政策补助。合格退耕农户花名册应具备七要素,即村、组、农户名、身份证号码、兑现卡号、合格面积、补助金额。

3.4以科技为先导

实施退耕还林,科技要先行[1]。在工程实施中,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从树种选择、地类确定、造林方法、培育技术等都离不开最适用技术的推广利用,要把退耕对象、面积落实、资金兑付作为三条“高压线”,把好面积落实关、实施方案编制关、施工监督关、检查验收关、资金兑现关,把林业科技适用技术贯彻于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的全过程。做到退耕对象不选准不丈量面积,面积不落实不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未批复的不实施,无监督不施工,施工未自查不验收,验收不合格不兑现补助资金。对未近期完成工程项目任务或检查验收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切实提高新一轮退耕还林质量和效益。

3.5强化工程管理,切实保护退耕农户利益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严禁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政策兑现要严格遵循“先验收、再公示、后兑现”的程序。建立健全退耕还林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退耕农户补助通过“一卡通”方式直接兑现给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种苗造林补助兑现给造林主体,实行报账制,切实保障退耕农户和造林主体的利益。要强化项目技术管理、施工管理、验收管理、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程管理措施。要落实专人管理,不仅要建立文书档案,而且要建立计算机系统档案,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杨人俊,唐永红.浅谈广安区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如何加强科技支撑作用[J].四川林勘设计,2001(1):0-31.

作者:黄海 万兆瑞 单位:达州市达川区百节林业站 眉山市东坡区林业局

上一篇:环境监测微机应用的质量保证 下一篇:自然植被特征与退耕还林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