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校本实践 弘扬地方文化

时间:2022-09-16 07:32:27

学生校本实践 弘扬地方文化

【摘 要】承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里有着不不断代的历史遗存,尤其是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更是在这里建立起清王朝的有一个政治中心,这就给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在我市全面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今天,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充分挖掘承德文化资源,提升承德文化品位,向世人展示承德的优秀文化成为我们每一位承德市民的神圣使命,也是我校校本课实践的主要目的所在。

【关键词】教育改革 发展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从书本中来,更要从实践中来。实践是联系知识与创新的桥梁,没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学生的知识不可能转化成创新的思想和能力。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和锻炼。活动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远比活动的结果更为重要。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收获绝不仅仅是课题本身所包含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理论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检验和锻炼。

校本课追求的最终目标“以校为本”,实际上可以延伸为“以人为本”,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资源。因为它就在我们身边,可信度高、易取、有价值,学生容易主动接受。通过对家乡的不断深入的“查阅”,能够感受到承德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清统治者的雄才伟略,能够感受到今天的承德正以开放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感受到承德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深情,并以此为推动力,展开争做承德小导游实践活动,服务于我市的文化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着承德独有的旅游文化资源,以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和合承德》为主要依托,展开针对培养学生文化传播、旅游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服务社会方法的研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实践计划,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内容和资源,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在七年级学生中,多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题展板、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并特意在初一年级所在的知新楼楼道内放置不同的景区景点的介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堂教学、搜集资料等形式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及内涵,深入探究清统治者的雄才伟略,掌握皇帝在承德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八年级的社会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承德独特的地理地貌,别具特色的皇家文化,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并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今后的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积累材料、提供案例,同时,也可以不断完善我校校本教材的内容。

校本课程应该具有可选择性,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作为育人蓝图和育人媒体的学校课程应适当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尤其是在我市各种资源极其丰富的前提下,在选材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多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加以讲解。如去年《打狗棍》的热播,使学生对于一些原来很熟悉,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但却又容易忽略的景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丽正门、承德市的三道牌楼、鸡冠山等,于是我们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适时的增加了对这些景点的学习和研究使学生对于校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接受新鲜事物及对事物的理解、领悟能力进一步增强,就可以逐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最初的教师引领,到各个景区讲点的参观讲解,逐步发展为学生自愿结组,自发到各个景点,寻找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拿回来大家一起查阅资料,找寻答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同学对于三道牌楼上的牌匾上所题的字含义有疑问,老师就先让他们去实地考察,看一看牌楼上有没有相关解释,然后再回家搜集相关资料,结果第二天上课时很多同学都惊喜地说:“原来牌楼上面就有对牌匾的解释。”这一下就让学生懂得了对未知事物应细心观察和探索的道理。

学生在探寻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对承德文化更加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项业余爱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开展各项活动的目标定位、实施步骤、具体实践、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从而建立和健全在中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校素质教育水平提供有力的保证。针对实践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和遇到的特殊问题进行专项调研,比如,在八年级学生利用节假日去搜集外八庙中,体现民族团结的具体体现,回来开展专项讨论等活动中,我们可以专门就各班展开的专项讨论活动进行研究,就讨论的目标确定、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组织研究讨论,从而给今后的类似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针对马上到来的旅游旺季,我校也推出了“我做承德小导游”旅游志愿者活动,就是走进各个景区景点,在一些重要位置为游客做义务讲解,虽然在学校都实践演练过多次,但真正去做的时候还是会有许多问题,如学生们不敢与陌生人交流、紧张、自信心不足,还有时游客问到一些没有学过的问题时,不知如何处理等,这都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加培养,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是每一项活动都必备的一项内容。经验源于实践,但仅有实践没有认真的思考和总结,实践不会自动转化为经验。因此,对学校组织开展的所有社会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都会要求负责具体活动的老师认真收集相关材料,及时做好分析,对学生们应用实践能力的发掘,总结探索规律,从而建立和健全在中学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学生们也要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校素质教育水平提供有力的保证,为今后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学生群体作为我市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让学生了解家乡文化,深入挖掘家乡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文化传播、旅游知识的应用能力,以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为目的,使学生通过对家乡不断深入的学习了解,不但能够感受到承德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清统治者的雄才伟略,更能够通过体验、讨论、感悟、反思和不断实践,形成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实效性教学,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具备 “承德小导游”的能力,人人成为承德地方文化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就可以不断提升学校素质教育水平,也为我市旅游文化发展提供后备力量,满足我市文化发展要,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会,促进发展为目的,使学生通过对家乡不断深入的学习了解,不但能够感受到承德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清统治者的雄才伟略,更能够通过体验、讨论、感悟、反思和不断实践,形成热爱家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实效性教学,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具备 “承德小导游”的能力,人人成为承德地方文化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就可以不断提升学校素质教育水平,也为我市旅游文化发展提供后备力量,满足我市文化发展要,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特别权力关系说”和“父母理论”不符合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现状,且在公民基本权利至上的法治社会无法行通,已被新的原则替代。“民事法律关系说”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为基于双方意愿缔结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订立的民法上的合同关系,进而否定高校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行政法律关系说”则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定性为行政法律关系,却忽视了高校与学生之间基于平等法律地位发生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情形。两种定性均无法涵盖高校与学生之间所有的法律关系。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多重性,不仅存在行政法律关系而且存在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高校在对学生管理行为中的权利、义务。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事项主要包括:学籍、教学、学历和学位、档案、社团、宿舍、设施使用、奖励、资助、纪律处分以及校园秩序与安全等。学校因这些具体管理行为与学生产生的法律关系根据管理方式及可能引起的法律后果不同可分为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区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公、私法性质,最主要的标准在于这种关系是否涉及到“公权力”的行使。如高校的学籍管理行为,是代表国家实施的教育行政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与目标,体现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应属于公法范畴。高校对宿舍、设施使用的管理关系以及在设施使用中造成对学生人身、财产的损害所产生的损害赔偿关系,一般属于民事法律关系范畴。

在对学生的管理关系中,高校主要享有以下民事权利:基于高校自身的人身、财产利益享有名称权、名誉权、秘密权、知识产权;基于与学生之间的民事合同关系而享有相应的合同权利;在学生侵犯高校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时享有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相应的,在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中,高校应履行以下义务: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所提供教育服务的质量;履行与学生之间的合同义务;在因学校侵权行为导致学生人身、财产损害时,负有损害赔偿责任。

作为行政主体,高校可对学生行使以下权利: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学籍管理权,奖励权,处分权,颁发学业证书的权利,学位授予权。同时,高校应当承担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的义务。

第三,对高校管理行为的法律监督。高校与学生之间因管理行为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救济可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进行救济。对高校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的法律监督,根据其属于抽象行政行为(如高校依职权制定校纪校规的行为)或具体行政行为(如给予特定学生奖励或处分、颁发学历证书和授予学位等)而具有不同特点。

高校制定校纪校规相当于“行政立法”的过程,应有相应的程序规范,将学生吸纳入规则的制定程序。在文件的形成过程中,可采取座谈会、听证会的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文件的内容和效力取向,使日后文件能够更易为学生接受和遵守。高校制定与专业知识无涉的规则,应符合上位阶的法律、法规。高校在制定内部规则时应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对于涉及高度专业知识的规则就实体方面而言不应涉及合法性判断,高度专业性应成为专家垄断的领域。

对高校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包括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及司法监督。高校处分权的行使应受到相对严格的规制,高校应根据法定的处分事由、方式、程序行使处分权。当学校作出对学生权益相关特别是不利行为时,学生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同时学生对处分不服有提出申诉的权利。当高校作出涉及公民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的处分时,应允许学生提起行政诉讼。

考虑到高校管理的教育性和学术性,司法干预高校行使行政职权只能是有限的。高校在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范围内享有自治的权利,对学生的管理行为受法律保护。如何在大学自治与学生权益保护的冲突中寻找平衡点是在对高校行政管理进行法律监督时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立法机关不断完善与司法实践的不断总结经验。

高校的法律主体地位具有多面性,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定性可以厘清行政诉讼、民事诉讼机制选择之争,促进司法介入,完善法律监督以保护大学生权益,从程序和实体规范两方面加强学校的法治化管理。当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推行高校依法行政是以尊重高校自治为前提。对高校管理行为的法律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考虑到高校管理的特殊性,在保护大学生权益的同时促进大学自治。

四、预防和减少高校与学生法律纠纷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充分的信任是预防和减少学生与高校之间法律纠纷的关键。而要使学生对学校建立较高的信任度,学校就必须切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尊重学生,提高自身依法办学、民主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第二,必须理性地认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树立法律纠纷的防范意识。高校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与学生之间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对应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在管理中,高校应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行政管理权,不越权、不滥用权力,平等地看待与学生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尽量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等价有偿的优良服务。

第三,学校需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加他们对校规校纪的了解和掌握。

第四,学校有必要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态度,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权利。学校管理者至少应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不仅应熟悉、掌握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还要熟悉我国的民事法律法规,充分了解、尊重学生的权利,充分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知情权、选择权、人身与财产安全权、获取相应知识与公平评价权及救济权等各项合法权益。二是要很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提高自己的管理、服务水平。高校既要保证自己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又要强调尊重程序的管理理念,保证对学生处分结果和处分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避免因制度、程序的缺失和处分失当引发与学生的法律纠纷。

第五,完善学生申诉制度,保证学生申诉权的充分实现。这是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高校法律法规和学生规则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明辨是非,减少和缓和学生与学校之间矛盾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邵跃,吴楠.浅议我国高校在管理学生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6)

[2]张强,林燕.高校与学生法律纠纷的防治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

[3]王剑敏,闻曙明,严志.化解高校矛盾 构建和谐校园.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 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如何走近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