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堂上的“对话交流”

时间:2022-09-16 06:35:38

复习课堂上的“对话交流”

摘要:复习课堂需要营造“对话交流”,它能暴露出学生知识上的欠缺和思维上的不足,它能促进学生心灵火花上的碰撞,它能让教师的复习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它也为课堂增添了一些“意外”和“鲜活”。

关键词:复习;对话交流;思维碰撞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7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35

在一次复习课的公开课上,一位教师诠释了“对话交流” 的教学艺术。课堂上该教师展示了一道高考题并围绕题目中的五个小题展开分析。每个小题抛出后,先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接着请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详细分析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之后,教师没有马上揭晓答案,而是在黑板上罗列出几位学生的不同回答,让其他学生作出评价,阐述赞同或否定的理由。经过一番争论后,教师展示正确答案,让学生对照答案重新思考,再请错误的几位学生汇报分析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其他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倾听后,针对某些问题环节,进行追问引导,不断“设疑”,并激发学生自己“生疑”,进而小组交流讨论,直到学生们取得一致见解。整堂课中,该教师用得最多的语言就是:“你是怎么想的”、“你怎样评价”、“说说你为什么错了”。

听完这节课后,我被深深触动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1]。这堂课正是通过对话交流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精辟地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敝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2]。我想这位教师正是在践行先哲们的思想。他创设了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听到了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也“看到”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转变过程。学生的充分表述,既暴露出他们思维上的不足,使课堂中生成性的问题呈出不穷,让教师的引导有了针对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议又促进了集体成长,展现了集体智慧的奇妙力量,也让教师感受到学生已达到的知识层次。我想这种教学模式在二轮复习课堂上是成功的,有效的。

经过一轮的全面复习后,二轮复习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全面回顾,而是查漏补缺,转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训练答题技巧,根治学生的思维定势和习惯性错误的主要任务。特别是高考化学中,学生往往暴露出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叙述不到位、逻辑分析能力欠缺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二轮复习课堂上进行针对性教学。措施之一是采用“对话交流”的教学策略,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后有助于解决一些棘手的重复性错误。

一位哲学家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就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思想[3]。”高三的复习课尤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出来”,化学课堂的生命火花一旦被点燃,学生的思绪就会被点燃,有时候,甚至提出一些更高深的见解,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激发全班同学的热情,这样的课堂才既有深度又有活力,这也是“交流对话”的魅力所在。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中有效地应用“对话交流”的教学策略呢?笔者借用下面几个案例来说明。

[案例1] 交流对话纠正学生认知错误――“粗盐提纯”习题的分析[4]

练习:为了除去粗盐中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 )

①过滤 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 ③加适量盐酸 ④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BaCl2溶液

A.①④②⑤③ B.④①②⑤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①④③

该题是有关物质分离与提纯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除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思维和科学方法论。教师针对该题错误率高且犯错频繁的状况,在课堂分析时不是简单地重复讲解一遍,而是通过与一位学生的交流对话,顺藤摸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再巧妙设问,引发思考。

<师>:你知道如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吗?

<生>:用过滤方法。

<师>:那溶液中的Ca2+、Mg2+、SO42-又分别如何除去?

<生>:可以用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

<师>:选项中的这些溶液为什么要加过量呢?

<生>:可以充分除去杂质离子。

<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可以除去Mg2+离子,那多余的NaOH溶液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盐酸呀!盐酸还可以除去过量的Na2CO3溶液。

<师>:过量BaCl2溶液也能用盐酸除吗?

<生>:陷入深思。通过讨论,学生最终整理出先加BaCl2溶液,再加NaOH溶液,用CO32-除去过量的Ba2+,过滤后加入盐酸,除去前面所加的过量OH-,CO32-,故正确选项为C。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发现该教师的教学方法实质上是与学生深入对话,让学生暴露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二]交流对话促进知识建构―― 弱电解质的习题分析

在高三复习弱电解质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对“弱”的理解尚且肤浅,故在区分强弱酸碱和判断弱电解质的性质时屡屡犯错。某教师改用在课堂中让学生讨论:怎样鉴别醋酸与盐酸?通过交流、讨论、教师的引导,得出了判断弱电解质的常见实验方法:电导法、pH值法,中和法,稀释法,水解法,平衡法,左强右弱法,与活泼金属反应法。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个别回答,个别补充,集体评判,使得错误一次次暴露,一次次纠正,学生的思维一次次被激发,实现了有效复习。课后该教师颇有感受,虽没有完成教学进度,但学生收获的是成功的体验和平等的对话,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内容。

[案例三] 交流对话的课堂走向动态生成――滤纸上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交流对话让教学多了一些弹性和开放性,这往往给课堂带来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为课堂增加许多创意的风景。教师若能敏锐地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发挥教学机智,顺势引导,将会精彩无限。

笔者在复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通过课堂上引入一组演示实验:无焰滤纸和蘸有氯化铁浓溶液的滤纸分别在酒精灯上燃烧。实验结果,前者化成灰烬并消失,而后者生成了黑色和红棕色的固体混合物,要求学生推测产物并加以验证。教学片断如下:

<生1>:根据产物有红棕色固体,说明有Fe2O3。FeCl3在灼烧时发生发生水解,生成的Fe(OH)3,经加热分解成Fe2O3。

<生2>:根据产物有黑色,我认为有Fe3O4或者FeO。

<师>:黑色固体一定是Fe3O4或者FeO吗?它们又是如何生成的?

<生2>:我还没有想到。

<生3>:我认为也可能含有炭。我刚才看到了燃烧时有黑烟,说明滤纸不完全燃烧,产生炭。炭可以还原Fe2O3生成Fe3O4或者FeO甚至Fe单质。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能抓住实验细节是很好的习惯,并且分析产物的思维也很合理。

之后,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想出了许多种检验Fe、Fe2+、Fe3+的实验方法,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有一名学生举手示意。

<生4>:老师,我认为这个实验得到的产物有多种情况。如加热强度大或时间长,产物以氧化铁为主,因为生成铁单质或低价态铁经灼烧后又会变成高价氧化物;若加热不够充分,氯化铁溶液量少或者滤纸多,那么生成的产物中二价铁和铁单质的含量是否会增加?

这位学生的回答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在错愕之余,灵机一动,抛出一个问题:大家认为这位同学猜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反应温度、浓度对产物的影响。之后,我赞许道:“在科学史上,敢于大胆猜测是成就一位伟人的优秀品质之一。这位同学就具备了这种品质。他的结论也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可以加以验证。”在课堂小结时,我归纳了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并利用课堂的生成性内容点出了反应条件的不同,铁的转化产物也会有所改变。学生在这堂课中,经过不断交流,迁移应用了许多Fe2+、Fe3+的检验方法,大致确定了该实验条件下生成物中含有的成分,对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印象非常深刻。另外,个别学生的突发奇想打破了课堂的平静,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全体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打开了他们的思想大门,开阔了视野,我想这对他们将来是终身都会受用的。

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被动的接受,二轮复习课堂上,教师要学会 “留白艺术”。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是由学生发现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知识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交流对话的场所,学生的交流表达才是教学过程流淌的音符,会让课堂充满灵气和激情。二轮复习要营造对话交流,放飞学生灵性的翅膀,让课堂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让课堂成为灵动的乐章。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7

[2]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

[3] 郁德贤.让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舞台[J].化学教与学,2011,(4):32-33

[4] 白建娥.用“对话”点亮化学课堂[J].化学教学,2010,(6):44-46

上一篇:《物质结构与性质》实施探究教学的对策 下一篇:改变,现实的选择与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