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现实的选择与理性的回归

时间:2022-10-14 01:59:32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1-008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1.037

2011年高考江苏化学卷在2010年试题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弥补了2010年试题的不足和缺憾,试题的质量和考试的结果都得到了社会和中学教师的肯定。与2010年及以往几年试题比较,2011年试题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适当放缓试题的梯度

2010年试题考生的总体感觉是试题的压迫感较强,最关键是这种压迫感过早地在选择题中出现了。比如第14题的“等效平衡”问题就出乎所有考生的意料之外。由于选择题解答不是很顺利,导致心理焦虑,影响解题信心。2011年试题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选择题的数目安排中体会命题者的用意。

虽然整套试卷的试题总数仍然为21题,但选择题数目由14个增加到15个(Ⅱ卷相应减少一题),其中单选题增加3个,多选题减少2个。选择题以简单的基础题和常规题为主,这样的设计安排可以保证考生获得足够的基础分。试题中没有出现像2010年第14题那样对考生打击较大的试题。即便是最后的第15题也没有对考生的答题心理产生太大的影响:

〔2011年江苏卷.15〕7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反应:

CO(g)+H2O(g) ?葑 CO2+H2(g)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2>t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在t1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0.40/t1 mol・L-1・min-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mol CO和1.20 mol H2O,到达平衡时n(CO2)=0.40mol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mol 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增大,H2O的体积分数增大

D.温度升高至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同样是化学平衡问题,2011年的试题既兼顾了基础和能力的考查,又不脱离中学的教学实际。特别是题目给出的反应CO(g)+H2O(g)?葑CO2(g)+H2(g),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中所有组分浓度的幂指数都是1次方,这就为选项B和C借助平衡常数表达式定量分析带来了方便。反观2010年第14题,反应N2(g)+3H2 (g)?葑2NH3(g)要通过平衡常数去分析要困难得多。

二、注重试题的人性化设计

应该承认,2010年的许多试题都设计得非常好,有些可以说是精品,但把这些题目集中在同一张试卷上,考生在考场上就有些吃不消了。其根源在于试题的“情景化”呈现方式上,尽管看起来试题包含的化学原理并不复杂,但要让考生将这些化学信息从陌生的情景中“结晶”出来并非易事,学生要一遍遍去读题、看图、析表,反反复复、来来回回是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如果一份试卷上这样的题目集中出现的话,除了时间不够外,很容易导致精力消耗和心理疲劳。

〔2010年江苏卷.19〕阿立哌唑(A)是一种新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可由化合物B、C、D在有机溶剂中通过以下两条路线合成得到。

(3)合成F时还可能生成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85的副产物G,G的结构简式为 。

其实本问题的考点应该是定位在官能团的性质和反应类型上,完全没有必要让考生费力的去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试题可以这样呈现:

Mr(B)=163 Mr(C)=216 Mr(D)=231

如果这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能被考生注意的话,其方便的解法是:

C与D合成F的主反应为:

Mr(C)=216 Mr(D)=231 Mr(F)=216+231-81=366

主产物F与副产物G相对分子质量之差:Mr(F)-Mr(G)=366-285=81,显然G相当于在F的基础上再消去一个HBr。G的结构简式为:■。

这一小小的变化,将考生从烦琐的原子数统计中解放出来,答题的感觉就截然不同了。

2011年试卷在人性化方面有了很好的体现,试卷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Ⅱ卷试题安排顺序的变化:

2011年试卷将相对简单的工艺流程题和有机题前移,而将不太容易得分的化学实验题后置,这种安排很有人情味。这种先易后难的安排在同一道试题中也有所体现,即每个题中的设问起点都较低,难度是渐进上升的。考生每一道题都很容易上手,但不同能力水平的考生解答的层次是不同的,这样设置问题既稳定了考生的答题心理,又保证了试题的区分度。

〔2011年江苏卷.16〕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O)

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SO2转化为SO3的反应为2SO2(g)+O2(g)?葑2SO3(g),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过量的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酸溶及后续过程中均需保持盐酸过量,其目的是 、 。

(3)通氯气氧化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该过程产生的尾气可用碱溶液吸收,尾气中污染空气的气体为 (写化学式)。

该题的问题(1)最简单,考生一般不会出错;问题(2)至少可以答出一个答案;问题(3)大多考生会少写HCl,甚至有写SO2的。

另外,2011年试题的表述做到了尽可能地简洁精炼,有利于考生阅题、析题和答题。比如第17题提供的敌草胺的合成路线只有3步。

而同类型的试题2008年和2009年都有6步之多。

三、让试题考查得更有效

2011年试题提供的条件和设问更加明确清晰,没有给考生解题设置过多的干扰,让试题的考查更加有效。比如同样是图像信息,对比2008年试题的图像,2011年的图像是不是更容易解读?

同样是电解,2011年的电解池比2010年的电解池开口数更少,进出物质都明确告知。

另外,2011年试卷中化学计算作为Ⅱ卷一道单独的大题被取消,化学计算被分散到第18题和第20题中,且试题的难度也不大。这显然是考虑到让考生在考场上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化学计算是有困难的,而且大大加剧考生的心理焦虑,还影响其他试题的解答。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第19题化学实验题的设计,试题在提供一系列滴定实验操作后,并没有意料中的实验数据计算,而是问了还需要补充的实验步骤,让大多数考生措手不及。但这种改变似乎更符合实验题的考查功能,也更能体现化学实验题的真实与本质。

2011年高考江苏卷的变化表面上是试题难度的变化,其实质是命题者对试题功能的重新认识,反映的是命题者命题理念的变化和调整,是高考命题改革过程中的一次有益的试探与尝试,其实施的效果必然对2012年的命题走向产生影响。

上一篇:复习课堂上的“对话交流” 下一篇:元素化合物性质探究实验的微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