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影艺术与视像呈现

时间:2022-09-16 03:35:31

影视摄影艺术与视像呈现

[摘要]电影的摄影是运用摄影机、镜头、胶片把客观的事物及其运动过程通过媒介记录下来。他的艺术表现手段是光线、运动、画面构图的处理和各种摄影技巧的运用。电影摄影,是导演构思的最终实现者,一部电影视觉形象的最终产生,是由摄影师和导演所合力完成的,再好的导演,如果没有一个好摄影师去实现他的构思,再好的创意也最终会付诸东流,由此可见摄影在电影生产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摄影艺术摄影师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203-01

影视摄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他首先是技术不断进步诞生的产物,同时也与各种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影视摄影创造可视形象的技术手段是光学镜头、感光材料及摄影机械设备;它的艺术手段是光线、运动、画面构图的处理及摄影技巧的运用。因为影视创作是集体的行为,作为视像呈现的负责人――摄影师,也要了解导演的意图和构思,然后再调动自己的专业技巧来完成拍摄;同时,摄影师在实现导演构思的过程中,也必须要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建议,因为影片的整个画面控制权是掌控在他手中,导演构想的实现与再创作,需要摄影提供足够多的画面支持,他们的努力,会直接在银幕上得到最完美的呈现。电影摄影工作从来就不是孤立地进行的,一个好的摄影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艺术修养和技术能力。电影摄影几乎涉及到所有的艺术领域,如绘画、文学、戏剧、音乐等。

摄影与绘画:绘画和摄影同属于视觉艺术,两者是非常接近的艺术类型。因此摄影师具有一定的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绘画作品的构图其实也是摄影构图的一部分,电影摄影的画面布局、色彩、光影、风格处理都是从绘画中吸收而来的。如果说摄影师拥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对影片画面的表现将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从电影《巴里.林登》中可以看到每个画面都像古典油画一样的构图、色彩和光线。在影片《卧虎藏龙》中可以感受到中国画所特有的意境。

摄影与文学:一部电影的制作首先要取决于构思,构思往往表现在文字逻辑思维方式上。电影摄影是文学形象的视觉化。在文学领域,大部分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视觉感,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这首诗中有声有画,具有很强的可视性。所以,要做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应多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中探索出形象创作规律、风格表现方式。可以说文学为摄影师依据。

摄影与戏剧:戏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为两者都是表现主体的活动。电影艺术的发展是以表现舞台戏为开端,逐步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形式。像中国早期电影作品《定军山》就是以传统京剧作为表现内容。尽管两者在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在塑造形象、场面调度、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是一致的。怎样将镜头前面的人物运动进行戏剧化的表现,合理调度被摄主体,使画面更富于视觉效果是摄影师经常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摄影师对戏剧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摄影与音乐:摄影师的音乐得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节奏的把握。无论是画面内部被摄物体运动的表现或者是摄影机的运动都涉及到节奏。节奏的存在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观看心理。快的节奏表现出热烈、紧张的感觉,慢的节奏给人一种舒缓、平静的感觉。二是画面对音乐得表现。电影画面经常和音乐是同时出现的,这就要求摄影师对音乐的表现内容有较好的把握,能够抓住音乐的主体形象。像在电影《生死时速》中通过片头长达1分30秒的连续画面和音乐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影片基调确立和情绪渲染的效果。

摄影师:摄影师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技术处理的负责人。并领导摄影小组进行工作。他是摄影组的灵魂人物,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和导演商讨摄影机的机位选择,另一个是拍摄的时候负责主要的摄像工作,照明师的工作也需要在他的指导之下完成。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电影摄影工作是一项技术与艺术融于一体的艺术,对摄影师的思维、创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电影生产工作复杂性的特点,摄影师一般会面临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因此一名好的摄影师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只有掌握电影画面造型语言、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摄影师,才能拍摄出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影片。一名合格的电影摄影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具有高度的耐心和灵活的反应

摄影师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应具有高度的耐心和灵活的反应。摄影师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摄影机镜头,从杂乱的外部世界中挑选能反映事件发展会本质内容的画面形象,以及被摄主体的典型动作、语言和表情等。摄影师在拍摄现场,必须善于等待,等最富有表现力的时机、关键人物的动作、精彩场景的出现,特别是拍摄大场面或不受人为控制的被摄对象。同时由于电影生产的特点,需要摄影师能够提前5-10秒开机拍摄,才能保证画面的质量,这就要求摄影师必须对事件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够在事件发生前选择好拍摄角度,并做好准备工作。否则稍有迟疑,就会错过好的画面。

2.较强的现场意识和组织能力

无论是哪一种电影类型的拍摄,摄影师的工作基本都是在现场对摄影机进行调整,捕捉典型人物、典型活动、典型事件,拍摄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画面,以保证影片的后期剪辑能顺利进行。摄影师要必须具有“我在场”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拍摄的激情,对现场有灵活的反应,才有可能预见被摄主体的下一步动作。同时,摄影师又要能跳出现场环境进行拍摄,因为电影摄影的技术要求摄影师要客观、冷静地进行工作,如果摄影师沉醉于现场气氛不能自拔,就有可能不能实现对摄影机的精确控制。

影片的拍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围着摄影机或者摄像机工作,还有一些人负责照明工作。尽管随着胶片技术的不断进步,照明已经不是复杂的一件事.但在绝大多数时候,照明仍是一件足以影响拍摄效果的重要工作。照明师一般直接对摄影师负责,就像导演有自己较为偏爱的摄影师一样,摄影师一般也有熟悉的照明师。对于电影艺术的创作来讲,光线,是它的灵魂,光线直接参与了初创阶段的文学构思、画面设想、光线设计和形象造型、环境再现等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在众多艺术之中,电影是借助于光的作用与手段实现艺术形象塑造的一个典型;光线是电影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媒介和重要工具。

我们在看到摄影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应看到电影也是一个集体行为过程。他的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电影的制作,实质上从初期设想阶段到影片的最后发行都可能发生变化。在电影生产和销售的漫长流水线上,各种艺术、技术和组织人员,都在各自的工作上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并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把关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上一篇:浅析我国饭店服务质量问题 下一篇:论新时期高职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