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成为初中生的一种生活状态

时间:2022-09-16 01:28:55

让写作成为初中生的一种生活状态

摘 要: 本文从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来论述如何使写作生活化,即素材积累、构思选材、写作过程、评价方式生活化这一问题,从而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教学模式 生活化

写作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必备的一种表达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而且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它可以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也可以展示丰富的内心世界,构筑崇高美好的精神家园。因此历来的语文教学都很重视作文教学,可是平心而论,时下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如人意,日常教学中很少能见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千人一面,或者了无趣味,味同嚼蜡。

出现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学生学业压力沉重,缺乏生活体验,导致素材积累不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为其一;有一定的积累和想法,却不知从何写起,表达成了“拦路虎”,是为其二;以上原因又往往使学生觉得写作文是件苦差事,对写作提不起兴趣,缺乏写作冲动,是为其三。

面对这样的现实,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原因并力图有所改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从作文教学模式入手,改变以往“出题―指导―写作―批改―评讲”的陈旧做法,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做起,积极开拓素材的积累途径,再按照“专题讲座―写作答疑指导―学生自行修改评价―教师点评、写下水文―再写同题材作文再提高”的新模式为初中作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 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果学生对写作望而生畏,就自然提不起兴趣了。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探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写好作文,只要抓住这一点积极引导,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体裁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别人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里。一般学生都比较喜欢科幻和校园小说,或是短小精悍的散文。我们可以选择一篇大家都感兴趣的作品,运用平时掌握的知识,从选材、构思、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其成功之处。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只做引导,主要由学生自己来说,帮学生认清写作的一般规律,打消畏难情绪,同时也为学生写作文积累一些实用的方法。

其次,在分析他人作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改写。改写可以是将其某一情节再作延伸拓展,可以是改写结尾,可以是续写故事。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往往比较容易把握,在实际写作时的兴趣也相对浓厚一些。这些改写练习完成后,可以进行班内交流,大家评一评谁写得最好,这样有助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起其写作热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选取课文或者一些经典篇目进行改写,和作家比一比。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在改写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缩写。有些同学行文拖沓,内容冗长却空洞无物,缩写练习正好可以使其文字简练准确。具体的缩写练习可以是给名著、电影、电视剧写内容梗概,也可以是缩写一个比较长的故事,等等。

在以上两种练习的基础上,应该让学生开始自己的创作。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体裁入手,比如编童话、写歌词等。学生的作品完成后通过班级内部刊物的形式择优发表,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很大作用。同时还应使学生明白:不但要热爱文学,而且要了解并爱好其他的艺术门类,如书法、美术、音乐等。通过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了解和感受,触发、丰富自己的艺术感受力。此外指导学生多读些随笔类文章,细细地体味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力,自己也及时写些日记、随笔,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记录下来,这些都将为写出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开拓素材的积累途径

写作是“意”到“言”的有效转化,意在笔先,方能“下笔如有神”。意从何而来?只能从丰富的写作素材中来。故而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工作。但是“有米”不一定能“为炊”,许多学生面对自己掌握的材料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指导学生有效地积累素材、运用素材是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关键。不少学生平时都有读课外书和摘录的习惯,也在教师的要求下写了不少周记、日记、练笔,但仍然觉得材料匮乏,原因在于这种积累没有方向,没有序列,积累的不见得就是做文章的好材料。同时学生在观察生活时比较盲目,又缺乏思考和分析,加之生活阅历少,所见所闻大体相同,就难免文章千人一面了。

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积累。

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有以下几种方法:(一)通过高效阅读使学生较快地积累材料,进行思考,提高对事物和生活的认知与感悟。这有赖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和课外阅读指导。(二)通过各种方法和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形成独特深刻的切身体验,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必须通过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效果。(三)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话题分类来进行积累,摆脱原来材料杂乱无章的状况,便于临阵选用,提高积累和利用的效率。这对考场作文有很大的帮助。以上这些方法应该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的始终,反复帮助学生去做,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帮助学生解决材料积累方面的实际问题。

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并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学生经常把“积累”误解为“记录”,缺少主动吸收的过程。只有对积累的素材有所把握和感悟,才能写出好文章。如何将掌握的材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首先需要读和悟。我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许多事情不可能亲历,有许多情感体验只能来自广泛的阅读。在读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才是真正的阅读和积累。其次需要记忆。许多经典作品的精彩段落应该能熟读成诵,在记忆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精华进行再一次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今后写作中的熟练运用。最后需要练习运用,如果只是积累不会应用,那材料就是一堆废铜烂铁。这需要教师通过日常教学和组织语文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来点燃学生运用材料的热情,指导他们在生活中自觉运用写作素材,比如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每次上课前请学生轮流对各种社会现象发表看法,组织辩论会,等等。只要坚持去做,养成习惯,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就不是梦想。

三、探索全新的作文教学模式

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按照“布置题目(提出要求)―学生写作―批改评讲”的模式进行,学生缺乏积极性,被动接受写作任务,没有佳作是正常的。现在我们应该探索建立新的作文教学模式:专题讲座―写作答疑指导―学生自行修改评价―教师点评、写下水文―再写同题材作文再提高。学生掌握的写作常识不多,因此有必要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专题讲座来普及写作常识和技巧。根据“积累―构思―表达”这样通常的写作过程,结合学生在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开设讲座,能收到很好的指导效果。我在学期初的作文课上就以“为什么我们的作文这样难写”为题,通过讲座和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先找到作文写不好的原因。然后我通过打比方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通俗易懂,学生乐意接受。分析了写作难的原因,找出了问题的关键点,大多数学生都产生了改变这种现状的想法,困扰大家的缺乏写作兴趣和原动力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后来的作文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收集材料开设讲座,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进行写作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尽量不给学生限定作文的题材和体裁,而是根据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和长处来选择写作的话题。同时打破“无声的作文课堂”,让学生在写作文前能充分探讨,这样就使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获得及时、有针对性的帮助;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获得当“老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帮助和启发其他同学的过程中捕捉到新的灵感,更深入全面地感悟生活。学生在交流时,通过口头表达,还能整理思路,使之有序明确,为写作奠定基础;同时又能激发思维,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避免题材和主题思想的雷同。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只负责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主动权由学生掌握,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爱上写作,不愁没有佳作出现。

学生完成作文后,我们可以将批改任务下放给学生,让他们互相修改、评价。这样做的好处是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和长处,从而反观自身,找出差距或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互相批改再经教师指点,学生能较容易地找到自己的问题和突破口,为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写下水文,和学生一起写、一起改,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做到教学相长。完成批改评价之后,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让学生写同题作文,比较前后两篇文章是否有提高,总结得失;如果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写简短的总结,谈谈对自己文章的认识和想法,下次再写类似作文就能避免不少毛病,对他们来说将会很有益处。

综上所述,我认为:让写作生活化,尤其是写作动机生活化,将会为作文教学插上轻灵的翅膀。“言为心声”,当学生成为倾诉者,成为作文教学的主角,就不会再为完成任务而写作,不会再为获得高分而写作,就能进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世界。当写作成为初中生一种内在的需要和享受时,他们才能自由翱翔在文学的天空,妙笔生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G].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于漪.于漪老师教作文[G].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下一篇: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