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几点依据

时间:2022-09-16 12:26:40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几点依据

编辑推荐辞:在中学语文科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或是脱离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或是盲从教参资料和以往教学经验,或是对文本内涵的挖掘缺乏创新性;这说明部分语文教师在设定课堂目标时所秉持的观念亟待规范。基于此,我们推荐了这篇文章。

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笔者试以《背影》教学为例谈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背影》一课在传统讲授中教学目标的设定

《背影》是我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篇目,朱自清在其饱含深情的回忆中,展现出了父子间那深切的爱,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篇文章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诸多问题。似乎谈到教学目标,尤其是像《背影》这样的经典名篇,很多教师都会无意识地陷入一种思维定式之中,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出现种种问题,以致于缺乏自我的独立见解,更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照。

下面是某位语文教师设计的《背影》一课的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运用,把握文中人物特征和动作细节的描写方法,指导写作练习。2.体会作者为父亲的“背影”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味父亲对儿子那深沉的爱。3.感受本文所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理解文本与现代家庭生活的关系,并学会在生活中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这样的教学目标看似合情合理,但仔细推敲起来,就会漏洞百出。在目标设定上,它似乎遵循了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实则只是将三者进行了简单的叠加,而非着眼于真正的沟通融合。首先,它过于追求完美以致犯了贪多求全的毛病;其次,它脱离了文本和单元教学的需要,脱离了学生实际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再次,它对目标表述过于含糊笼统,目标动词的描述也过于隐性化,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这样的教学目标所欲达成的预期效果,自然就要大打折扣了。

二.教学目标合理设定的几点依据

教学目标,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活动的旨向和所欲达成的效果,也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教学活动的归宿。合理、清晰的语文教学目标既能很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有效参照。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许多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么尽取前人之语,要么习用模板套话,要么主观臆断,这也是造成当前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原因。为此,本文将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设定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八年级属于义务教育的第四学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对“散文”学习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自然,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首先要在《课程标准》的框架内进行。以《背影》为例,文章的表层含义自然是通过叙述旧事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但学生在阅读中也要通过对文中语句的体味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某些特殊情感,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例如文中作者曾反复写到自己的“聪明”:“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通过自我体验,学生就不难感受到作者多年来对父亲的一种内疚之情,从而达到了对文本进一步的品味和解读。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而上面所呈现的《背影》一课的教学目标则并未明确地呈现出这种理念。并且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文本与现代家庭生活的关系”这一点,似乎还有些超纲的嫌疑。

(二)基于文本本身特点的设定

1.语文课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要注重体现教材的原生价值

《背影》一文发表于1925年。有的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常常将当时的情景描述为“军阀割据,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作者作为一名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不免会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正是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了真挚感人的父子之爱,同时也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

然而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背影》一文在发表之前,朱自清曾与其父因为家庭之事发生过争吵和冲突,后又因为《笑的历史》一文中语言的过激,加剧了父子间的矛盾隔阂。自然,朱自清一直想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来弥合这种矛盾,并期望能够化解父亲心中多年的怨隔,而《背影》的发表也确实起到了冰释前嫌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背影》的发表在事实上也起到了缓和父子间多年积怨的作用,也实现了“朱自清创作此文的最初价值”,而非单纯地为了表现父子间的爱。

2.语文课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要依据文本的内形式

内形式,即文学作品内容诸因素的组织形式和其结构方式的内在形式。即“作品内容要素的组合关系与逻辑结构形式”。内形式是文本内在特征、内部意蕴的所在,它包含于作品内容的本身,但却能使读者有着广阔而普遍的情感体验。“形式即是内容”,在此意义上,语文教学当然也可以从形式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

在我们通常看来,《背影》一文所展现的内容情感就是父亲对孩子浓烈而深沉的爱。这种理解是否合理,又是否可以将其定位为文章的内形式呢?

“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季羡林说朱自清散文〈背影〉》)结合文章背景和其中所流露出的复杂情感来分析,我们当然不能将这篇文章理解为仅仅表现的是父子之间真挚的爱,至少还有以下两点:

一是儿子对父亲复杂的感受:矛盾中的焦灼,情感的纠结,嫌弃与谅解的交织等等。而这些都是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并需要在文中仔细品味的。例如在文章结尾处有这样几句:“(父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这样的情感虽与表现父爱有抵,但却是极为真实和生动的。

二是父亲心中的复杂情感。通过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困惑:父亲既然已经年老,却又为何执意要翻越月台,去辛苦地买那几斤橘子呢?除了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是否还有其他隐含之处?父亲老了,但他毕竟还是父亲,自然在儿子面前想要极力维持着那样一种昔日的地位和尊严。岁月的流逝使父亲仿佛一下子变得可怜而又可亲起来,而正是在这种可怜与可亲中,似乎许多东西在作者眼里都看开了,也都可谅解了。

想到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篇文章其实内在地萦绕了一种沧桑与悲凉的气氛,而这种复杂情感的曲折表露及其背后裹挟着的沧桑与悲凉,其实正是这篇文章的内形式之所在。

(三)基于学生学情的设定

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朱自清文章的知识积累,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如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已经学习过了朱自清的散文《春》,自然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2.从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的角度考虑,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尽量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兼顾到个体学生的可接受能力。3.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背影》在人教版中属于八年级上册的课文,在语文版中属于八年级(下),在苏教版中属于八年级(上),几版教材不约而同的将《背影》一文编排在八年级的课文之中,这也说明了该文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因而在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兼顾到此,既不能定位过高也不能定位过低。

李耀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学科教学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让朗读把耳朵叫醒 下一篇:大数据孕育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