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9-16 12:10:42

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摘要】2013年至2020年是湖南省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的时期,加快城镇化步伐对于湖南而言意义重大。湖南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不但需要进一步推动长株潭地区的发展,也要积极培育省级副区域中心,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多城联动发展。要在完善城市功能、培育新市民的基础上实现深层次的城镇化。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化率 路径选择

一、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湖南省城镇化水平仅为33.5%,到2012年底,湖南省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6.65%,同年全国城镇化平均水平为52.6%。2003年至2012年,湖南省城镇化率以年均1.46%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国1.35%的平均增速,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5.95个百分点的差距使湖南省后发赶超压力仍然不小。2.地市州之间的城镇化水平不平衡。2012年,湖南省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地市城镇化率均超过了50%。

图1 2003-2012年湖南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数据来源:2003-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2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沙达69.38%。但湖南14个地市州仅长株潭和岳阳、衡阳五地市城镇化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低于40%的地区有邵阳、永州、娄底、怀化和湘西州五地市州。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城镇化水平也较高,相应地,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城镇化水平也更低。3、城市密度低使城市人口密度过高。到2012年底,湖南省常住人口为6595.6万人,地级市、县级市共29个,从常住人口与城市数比来看,湖南平均227.43万人才拥有一个城市,高于全国204.14万人/个的水平。城市密度低使湖南省城市人口密度过高, 2011年湖南省城市人口密度为3391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每平方公里2090人/平方公里的水平[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计算]。过高的城市人口密度造成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如住房、交通成本上升,城市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

二、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1.农业稳步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012年,湖南省在农业人口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全省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3%,猪、牛、羊肉类产量增长5.1%,禽蛋产量增长1.8%,水产品产量增长10%,2011年底,袁隆平团队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已突破900公斤。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将为城市的劳动力供应和粮食供应提供有效保障。2.城乡差距较大为城镇化提供了较强的拉力。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40元。可以看到,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都在递增,但是前者一直是后者的三倍左右,这一差距将成为吸引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的较强的拉力。3.长株潭突出的中心城市地位将有效带动湖南整体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所谓城镇体系联动法则是指顶级城市作为区域的增长极首先增长,超前发展,并带动中小城市的增长。通过近年来对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长沙、株洲、湘潭三地城区间直线距离均已不到50公里,三地GDP总值占湖南的42.62%,此外长沙作为湖南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以及交通通讯枢纽,其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明显。

三、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以都市群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城镇化进程。都市群是指以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结合,包括与建成区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但空间不一定连续的城乡一体化区域。湖南省在重点发展长株潭的基础上,应选择一些区域城市分布相对集中、空间聚合形态较好、初步具备发育成为城市群的基本条件的地区打造新的城市群,如衡阳、邵阳、永州三市间高速公路车程均在一小时左右,三市人口和GDP总量分别占湖南省的29.53%和18%,其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极不平衡,打造衡邵永城市群,在交通、人口、地理方面都具有有利条件,有利于形成与长株潭城市群的互动之势,进一步加快湖南省城镇化进程的整体推进。2.通过工业化与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推进城镇化进程。湖南省已进入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化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要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统筹发展,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首先,在布局和引进工业项目时要与城镇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以产业的集聚促进人口的集聚,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其次,要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抓住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引进一批能与湖南省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产业。最后,要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如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提高城镇人口容纳能力。3.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实现深度城镇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须以完善城镇功能作为基础,以做好规划有序建设为前提。城市规划部门要在遵循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中心演变规律的基础上,从完善城镇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城镇特色的角度出发,做好城市发展规划。要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设施的投入等措施,要避免以往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上楼仍下田”的局面,在通过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增进城乡间人口合理流动的同时,从生活、消费、储蓄等各方面去改变新市民。只有真正实现了深层城镇化,才能实现通过城镇化促进内需、拉动消费的目标,才能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高质的纵深的内需市场,真正建立内需驱动型经济体,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达到高度城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继宏.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4).

[2]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设计要点[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

[3]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认识[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10(1).

上一篇:基于PLC的板材堆垛自动分离系统的实现 下一篇:刘二海渐进式创新与毁灭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