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时间:2022-09-16 11:55:39

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摘 要:从学科建设的地位、学科课程建设要突出实践性、学科实验室建设要突出创新性、学科教师和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等方面,分析论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学科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科建设;学科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133-02

近年来,高校新增学科越来越多,有的高校新增学科数量达学科总数的50%以上,在这种形势下,高校面临着旧学科需要改革,新学科需要建设,质量需要提高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高校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所以,高校必须重视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提高到高校建设的核心地位,千方百计地搞好学科建设。本文将对高校学科建设和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

一、学科建设的地位亟待提高

在今天的改革时代,以学科建设为最主要单元的教学体制没有改变,发生改变的是学科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今天的学科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学科已不能同日而语。1997年,国家教育部对我国实行的学科目录进行了大副度的调整,合并后的学科,体现出了“大学科、宽口径”的时代特征,引发了又一轮的高校教学改革蓬勃发展,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随之,几年来的改革,包括“模块”模式的运用、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整合等,各方面的研究、讨论很多,出现了教学改革百花齐放的景象。

然而,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有以下几个改革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改革效果不尽人意:

一是没有真正解决“宽口径”的问题。“宽口径”的问题是指学科研究方向的覆盖面大,学生可以对不同学科有更深认识,从而毕业后就业面更宽。

“宽口径”教学相对以前小学科教学对应的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更宽,大学生就业面也更宽。但是,支持“宽口径”学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总学时数与学科教学的课时数约束着“宽口径”学科的宽度,两者的比例不尽合理,供学生选修的学科课程较少,课程学时也较少。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没有摆脱过去小学科建设的教育观念的束缚,缺乏现代高等教育观念的指导,没有真正由过去的小学科建设观念转移到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科建设上来,没有在学科建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思想。所以,要着重解决好新的教育观念的建立问题,彻底摆脱传统学科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宽口径”的新观念指导新改革,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没有很好解决课堂教育和实践性教学的关系。教育最好是对话中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或说教,教师和课程最好是作为这种对话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互补融通的,不可偏废一方,而倚重另一方。一些高校不断加大课堂教学的课时数,导致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数得不到保证,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下降。

二、学科课程建设要突出实践性

围绕学科培养目标,针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学科课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有计划地推进多门课程的重建和开发,突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条件配套改革。

学科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点,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难点。许多高等学校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有很多的成功经验。但是,在学科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还需继续突出实践性。换言之,在学科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整体优化过程中,必须按照“突出实践性”的原则,进行优化和重组,把本学科涉及的行业、新兴产业及创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新材料等及时地编入教学内容中,或者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将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实践性和知识性相结合,逐步建设一大批实践性强、学科特色鲜明的优质课程,使大学生真正体会如何运用知识进行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

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不仅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还有针对某些生产实际问题进行的教学。这为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科建设的改革和创新,要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想要实现这种培养目标,显然,在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中,应当充分体现实践性。只有灵活的、适应性强的教学方法,才能与学科教学相适应,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体现大学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学科和职业需求、事业发展需求和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没有这些需求,学科课程建设就失去了意义,将成为空话。所以,应从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设计学科课程体系和学科课程的理论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整合。整合要按照学科课程的特点,依据学科知识结构,对理论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避免以往教学计划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的现象,从学科建设的整体系统方面,全面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能只考虑单门课程与课程实践教学的关系。

三、学科实验室建设要突出创新性

在学科教学中,实验室和基地要具备大学生进行设计、调试、安装、模拟制造等实践操作技能的基本条件,能够加快大学生掌握现代技术手段和过硬能力的步伐,激发其创新思维,培育其较强的创造力。学科教师和实验教师要集中精力建设设施先进、条件良好、经费充盈的实验室和基地。

为了建设好实验室和基地,高校的实验室和基地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已逐步投入教学实践中,实验大楼拔地而起,尉为壮观,但是,实验室和基地的软件建设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缺少与现代化设备相适应的现代实验室教师队伍,实验室与基地的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不科学,造成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这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在实验室建设中,深化实验室和基地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现代高校管理体制,这是搞好实验室和基地建设的关键。学科实验室建设突出创新性的另一方面是在学科实验室项目的开发和设备的研制上。我们看到,有些高校的学科实验室没有很好的实验项目,许多学科本身需要开发的实验项目因师资能力等问题得不到开发,自己研制的相关设备很少,一些传统的实验项目还在进行,创新性学科特色无法体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组织一批具有丰富学科教学经验和实验技能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师,进行认真的研究、开发和创新,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把最具时代特色,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技成果,引入到学科实验中来,为大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

四、学科教师和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学科建设的主体是学科教师和实验教师队伍,他们的学科素质和实践能力决定着学科建设的质量。表现在科研工作上,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和大量的实践信息,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体现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优势特点。

环顾学科建设中的学科教师和实验教师队伍,具有上述“两高”的人才较少。一些教师只能讲授1-2门课;,有的教师只讲授书本知识,对学科发展并不了解,讲工艺的不清楚目前行业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长期不接触生产实践,对学科发展和新技术应用了解掌握得少。试想,具有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教师怎能指导培养大学生,又如何指导实验室建设呢?此外,在教师教辅人员的管理上,多数高校实行课堂教师为专职教师,实验教师为实验教辅人员分类管理,出现了课堂教学的教师只会授课不会实际操作,实验教师只会实验操作不会授课的现象,使本来实验室和基地建设的薄弱环节更加弱化,这种管理体制培养造就的单一型学科教师和实验教师队伍,影响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质量,影响培养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进程。对此,必须创新学科教师、实验教师的管理培养机制,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学科教师和实验教师队伍。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建设:

首先,建立课堂教学教师与实验教师“轮岗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撤消课堂教学教师与实验教师之区分。硬性规定课堂授课教师必须在实验室和基地中承担一定的实验指导工作,承担部分的研究、开发、建设实验室和基地的任务,实验教师和实验人员也必须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工作,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把实验教师与课堂教学教师一样看待,在工作待遇、奖金分配和职称晋升方面一视同仁,更好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学科建设的团队力量,建立一支集教学、科研和实践于一身的坚强的学科建设队伍。可以相信,这样的学科建设主体,必将有利于现代高校本科学科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名师”、“大师”的培育,是我们期待的一种综合性教师队伍模式。

其次,建立行业企业的“代培制”。课堂教学教师与实验教师最为欠缺的是生产实际工作经验操作能力、技术能力。他们到企业去一般是“走马观花”,了解生产实际不深入,不能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带领学生实习,只是了解“皮毛”,尤其是当教师已晋升为高级职称后,更难放下架子虚心向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学习,不能像企业技术工人一样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工作一番。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创立一种行业企业的“代培制”。即无论是课堂教学教师还是实验教师,必须到指定的行业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学科技术岗位的工作。在生产单位,教师以准技术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定期全日制工作,如一学期要去一个月,每年要保证三个月以上的工作日,待基本掌握生产领域的实践能力,经高校与生产单位联合考核合格者后,颁发合格证,作为可以晋升职称的条件。高校与生产单位联合“代培制”形式,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这种“代培制”的有效运营。

再次,建立教师承担教学的“课程轮换制”。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各个高校师资紧张,教师一人承担多门课程的现象很多,教师备课、讲课、实验、设计等教学环节,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影响了教学效果。大学生对此多有怨言和批评,我们应当承认这种现实。因此,应在加大教师队伍引进招聘建设工作的同时,建立教师承担教学的“课程轮换制”,在某一期间内,学科教师轮流承担学科课程,包括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把重点放在教师苦练基本功上,在限定教师每学期讲授课程门数的基础上,实现教师承担教学课程的轮换制度,为每一位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使更多的教师对课程体系、课程群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对学科建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深入进行研究探讨,寻求加强学科建设的创新理论、有效方法和最佳途径。学科建设的状态体现了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因此从高校管理的不同层面,务必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特别要加强新增学科的建设。这项工作长期而艰巨,要常抓不懈,从多方面保证学科建设需要的资金、设施和师资。只有在观念和措施上,跟上时展的要求,紧密结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高校学科建设和质量提升,才能取得新的成就,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学科人才的需要。

上一篇:2+1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初探 下一篇:基于岗位技能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