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患者伴发焦虑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16 09:38:40

【前言】心律失常患者伴发焦虑的研究进展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2社会心理机制 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1]:①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心理障碍患者依从性往往很差,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导致对原发疾病疗效降低,病情迁延不愈,进而导致疗程延长;②影响患者的预后。心血管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高,预后不好;③...

心律失常患者伴发焦虑的研究进展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导致亚健康人群逐渐增多,常常使人们产生过重的心理负荷或社会压力,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及躯体疾患。在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恩格尔(O.L.Engel)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心血管系统的生物节律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目前主要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来分析,但影响心律失常发生和预后的因素众多,除经典的自主神经系统外,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有证据显示这种应激性心律失常(SIA)的机制十分复杂,可能涉及人格、中枢神经系统、遗传等方面,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细节和相互关系对应激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机制的细节和相互联系目前尚不甚明确。本文拟从心律失常患者伴发焦虑的发病率及发病机制做一综述。

1心律失常伴焦虑的相关性及发病率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行为应激与恶性心律失常之间有联系。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增加器质性心脏,尤其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国内冯文化对167例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心脏彩超、心肌酶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先做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然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评估患者心理障碍情况,发现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105例(62.9%),无焦虑或抑郁症状的62例(37.1%)[1]。美国Lessmeier等报道59例室上速患者发作时有32例(54%)伴有焦虑和惊恐发作症状,女性多于男性[2]。Lampert等曾对42例置入植入式心脏除颤仪(Implanted-CadiacDefibrillator ,ICD)患者的情感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研究,记录患者情绪状态和体力活动水平,调查了需电击的心律失常发生前15min内行为应激情况,结果表明焦虑与恶性心律失常明显相关[3]。国外有学者就对117例发生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其中62例经历了心脏骤停,55例患者出现症状性室性心律失常,据心理专家评价发现,有25例(21%)患者在发作前24h发生了急性情绪障碍,结果提示心理学变化与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Mirela等[5]通过研究焦虑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置入ICD的患者术后1年死亡率的关系,对1012例置入ICD患者完成焦虑状态特征总表(State-Trait AnxietyInventory,STAI),终点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或置入ICD1年内死亡。该研究显示,在ICD植入后的第1年,19%的患者经历了室性心律失常,4%的患者死亡。经校正分析,焦虑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风险比[HR]=1.017;95%可信区间[CI]=1.005-1.028,P=0.005)和置入ICD后1年内死亡率增加(HR=1.038,95%[CI]=1.014-1.063,P=0.002)。与低焦虑患者相比,高焦虑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了1.9(95%[CI]=1.329-2.753,P=0.001)和死亡率风险增加2.9(95%[CI]=1.269-6.677,P= 0.01)。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257例患者中,经调整人口学和临床协变量后,焦虑与上述患者死亡率有关(HR= 5.381,95%[CI]=1.254-23.092;P=0.02)。结果:焦虑可独立于人口学和临床协变量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和ICD植入后1年内死亡率的风险增加。

2焦虑对心率失常的影响机制

2.1生理机制 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延长: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与复极的总时间。新西兰Straus等对3105例男性和4828例女性(年龄≥55岁)进行队列研究,基线访视(1990年至1993年)和首次随访检查(1993年~1995年)期间确定心电图QT间期。随访的6~7年,研究分析上述研究对象的QT间期与心源性猝死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死于心源性猝死的共有125例,而异常的QT间期延长可使其风险增加3倍,提示QTc延长是促发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在这之中心理应激可能是作为QTc延长的一个诱因而起作用的[6]。QT离散度(QTd)增加:QT离散度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中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Uyard通过对健康男性志愿者的QTd进行测定,发现心理障碍(如焦虑状态)的发生可导致QTd的增加,而后后者往往提示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衡,故研究者们认为QTd增加也可以作为促发心脏猝死的一个因素[7]。心率变异性降低:心脏跳动的频率受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研究发现HRV可定量反映自主神经的活性及其调节功能变化,对评价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8]。国内有学者在对伴发抑郁、焦虑的心律失常的160例患者睡眠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研究中发现,上述心律失常伴焦虑、抑郁患者HRV明显降低,提示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存在障碍;存在睡眠质量障碍的心律失常伴焦虑、抑郁患者,更易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这可能与自主神经对心脏调节功能障碍更严重有关[9]。何勤等在焦虑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系统功能特点研究中,对40例焦虑症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短时程(10min)心率变异性分析,发现焦虑症患者组平均心率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焦虑症患者存在较高水平的交感神经功能兴奋状态;焦虑症患者组SDNN、rMSSD、PNN50及HRVI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焦虑症患者自主伸进的整合功能下降、迷走张力降低。其中SDNN即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HRVI即心率变异指数反映心率变异程度,这两者数值低即表明焦虑症患者整个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较低;rMSSD指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PNN50指两个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个数占一定时间R-R间期总个数的百分比,两者反映迷走神经张力情况。其次,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可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多,心脏前负荷增加,心力衰竭加重,诱发心律失常[9]。国内唐继志在探讨心律失常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活动与临床诸因素的相关性的研究中,分析55例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与30例无心律失常的心脏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临床相关指标,结果提示心脏病高危性心律失常患者存在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和失衡,且与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大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程度密切相关[10]。

2.2社会心理机制 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1]:①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心理障碍患者依从性往往很差,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导致对原发疾病疗效降低,病情迁延不愈,进而导致疗程延长;②影响患者的预后。心血管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高,预后不好;③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焦虑等负性心理障碍可以通过上述一系列生理病理机制导致心律失常发病率升高、病情加重,患者的健康状况进一步下降,生活质量进一步降低;④医疗费用增加。合并焦虑的患者由于症状反复不能缓解或反复发作,导致反复就诊或住院及住院时间延长,使医疗花费明显升高,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

2.3心律失常伴发焦虑的发病机制 除目前社会因素外,分析可能的原因还有:①患者对长期患病而给家庭和他人带来负担较为敏感;反复的住院易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产生消极情绪[12,13]。②由于疾病带来的痛苦使患者常有恐惧的体验, 担心病情恶化、复发,久病及反复住院后丧失个人独立性[14,15]。③由于疾病的影响,患者日常活动活动能力受限、社会活动频度减少,进一步导致其欠缺生活信心及热情,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妨碍患者在主观和客观上获取社会支持资源。④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疾病,需长期终生治疗,病程长,且医疗费用昂贵,易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⑤患者长期患病可能丧失劳动能力,因而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心源性猝死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如果能够对于合并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冯文化.焦虑, 抑郁情绪与心律失常的关系167例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2004,39(4):675-676.

[2]Lessmeier T J, Gamperling D, Johnson-Liddon V, et al. Unrecognized paroxysmal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otential for misdiagnosis as panic disorder[J].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7, 157(5): 537.

[3]Lampert R, Joska T, Burg M M, et al. Emotional and physical precipitants ofventricular arrhythmia[J]. Circulation, 2002, 106(14): 1800-1805.

[4]Reich P, DeSilva R A, Lown B, et al. Acute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s precedinglife-threateni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s[J].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Medical Association, 1981, 246(3): 233-235.

[5]Habibovi. M, Pedersen S S, van den Broek K C, et al. Anxiety and Risk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n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J]. 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13, 75(1): 36-41.

[6]Uyarel H, Okmen E, Cobanoglu N, et al. Effects of anxiety on QT dispersion inhealthy young men[J]. Acta cardiologica, 2006, 61(1): 83-87.

[7]孙彩霞,张颖,沈俊飞,等.老年冠心病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4):1896-1897.

[8]李炜.心理干预对心律失常患者焦虑的影响[J].全科护理, 2012,10(10):904.

[9]唐继志,孙华群.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临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7(3):163-165.

[10]胡大一,刘春萍.焦虑抑郁障碍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医刊,2006,41(3):53-54.

[11]牛忆军.姚祖德.赫红军.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查对比分析[J].检验医学,2011(4):1564-1565.

[12]于海涛,李伟,杨丽华,等.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0):228-229.

[13]李雅嫦,邱方城,严礼华,等.UF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2005,15(4):145-146.

[14]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96.

[15]金大鸣.UF100型尿沉渣自动分析评价[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3):190-191.

上一篇: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下一篇:人性化舒适护理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心理应激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