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培训 有容乃大

时间:2022-09-16 09:15:13

残奥培训 有容乃大

导 言

残奥会是体现人文奥运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鲜活实践。

在残奥会这个平台上,永驻在人们心中的将是这一特殊体育盛会所展示的人性美和生命的真谛。

面对你可能从未见过、甚至想象不到的各种类别重度残疾(脑瘫、严重先天畸形等等),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还是忐忑拘谨,感官上、心理上难以接受?

当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北京市民对残疾人奥运会还很陌生。不知道在今年8月第29届夏季奥运会闭幕之后,北京还将承办第13届残奥会。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届时,北京市民能否以对明星云集的夏季奥运会同样包容的胸襟和热情笑脸,在其后举行的残奥会期间迎接来自150多个国家、地区的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看台上是坐满了欢呼、助威的热情观众,还是稀稀拉拉的冷场与尴尬?会不会出现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谈举止?

“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

北京奥组委执行主席邓朴方针对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的歧视残疾人现象,曾多次说过,“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因此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做好弘扬人道主义的工作。

残奥会的主体是残疾人,而作为筹备残奥会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对这个主体的了解,却是远远不够的。对残疾人曾经的困惑与坎坷,也就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会遭遇事与愿违,好心办错事的窘迫。这也是残奥会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

残奥培训,有容乃大。面对你可能从未见过、甚至想象不到的各种类别重度残疾(脑瘫、严重先天畸形等等),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还是忐忑拘谨,感官上、心理上难以接受?这是每一位奥运工作者、志愿者,以及作为东道主的北京市民都必须面对的考验。需要我们尽快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维护他们的尊严,尽可能地提供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以不受伤害的方式获得帮助,共享奥运大家庭的温馨与快乐。

我认为,这既是残奥培训的出发点,也是残奥培训的落脚点。是2008北京人文奥运精神的重要实践。

为充分体现残奥会“平等、参与、融合”的宗旨,同时兼顾广大残疾人的感受及社会公众的视角和认可,在培训及媒体宣传用语中,应坚持用词准确,实事求是;切忌刻意猎奇,哗众取宠。

摈弃八股式官话、套话,更多关注运动员的命运、志愿者的情怀、首都市民的风尚;用质朴的语言、动情的画面,讲述快乐残奥会,讲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运动员与志愿者、观众激情互动的故事,彰显残奥会的人文情怀和时代特色。

努力避免可能出现伤害残疾人自尊的字眼;尽可能淡化健全人与残疾人的差异描述;而应着重强调两者的共性与融合。这种准确、平和的表述,会更有说服力。

由此可见,传媒工作者也需要参与“走近残疾人・感受残奥会”的培训。

百闻不如一见

我参与的几次残奥会试点培训,组织者都果断地将课堂教学时间缩短,增加实习和参观交流时间,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培训安排了听取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自强模范报告,观看残疾人艺术团演出;到培训基地学习扶助盲人、肢残人的技能;与正在训练的运动员现场沟通、交流,观看模拟比赛等深受学员欢迎的教学实践活动。

这既符合学员的要求和培训规律,也体现重在实践,增进对残疾人、残疾人体育的认识,加深感情、更新观念的培训主导思想,是培训的动情点。

培训也不拘泥于通常意义的授课方式。多数课程采取了与学员面对面交流、座谈、答疑、学员模拟表演助残情景剧等能够加深印象的有效形式;充分调动了学员自身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参与意识,体现了寓教于知识、趣味之中的良好效果,很适合当代青年人的接受特点。

走近残疾人,感受残奥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是理论的问题,而在于实践,百闻不如一见。新近出台的“北京残奥会培训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开展以“走近残疾人・感受残奥会”为主旨,以“感悟生命、共创和谐”为主题的系列实践培训活动;奥组委志愿者部近日考评了北京市申报的近30个条件基本具备的残奥会培训基地,都是着眼打好培训基石的重要举措。

可能出现的“软肋”

10万名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无疑是确保两个奥运会同样精彩的基本要素,但毋容忽视的是注册外众多志愿者同样十分重要的作用。

譬如,机场、车站、宾馆、商场、旅游景点等窗口单位,以及公交运输、居民社区、城管环卫、医疗防疫等多个部门的编外志愿者,都是奥运会的门面与支柱。让更多志愿者立足本职,投身奥运,既是对奥运志愿者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源及各界人士参与奥运的积极性,为奥运作贡献的重要举措。

回顾既往国内举办的大型残疾人体育赛会,可能出现的“软肋”多半集中在志愿者部与其他部门相互交叉的工作领域,即通常称之为“结合部”的那一块。而传统的“以竞赛为中心”思维定势,又可能使志愿者处于弱势位置。一是嫌志愿者添乱,有意无意存在排斥志愿者的倾向,缺乏对志愿者应有的尊重;二是对志愿者使用不当,有“一次性”意识;三是对志愿者期望值过高,甚至超出专业水准服务的要求。由于彼此分工的不确定性和日程安排瞬息多变的特点,加之志愿者对自身岗位及相关部门业务不熟悉,“软肋”的问题就有可能变得突出了。

有鉴于此,需要加大协调力度,注重信息沟通,规范志愿者服务秩序,落实岗位责任,避免多头指挥。特别是要强调对志愿者的关心、尊重与爱护,防止过度“滥用”,以确保志愿者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志愿者机动灵活的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这些都应该是培训工作,特别是对高端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

残奥会观众需要培育

残奥会的观众问题始终困惑着历届残奥会东道主。而从1988年汉城残奥会始,东道主采取了重点组织中小学生观看比赛的方案,效果不错。接踵而至的2000年悉尼、2004年雅典残奥会,以及1989年日本神户、1994年北京、2002年韩国釜山远南残运会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场面都很热烈。

国内1992年广州第3届、2000年上海第5届、2007年云南第7届全国残运会,东道主都把组织观看残运会作为塑造城市文明品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育扶弱助残风尚的一次难得机遇,特别制定了相应激励措施,促使更多的人观看残运会,感受残疾人体育的特殊魅力。

2000年年初,上海市教育局、文明办、团市委就联合行文,要求在第5届全国残运会期间,全市中小学抽出2节语文课、1节体育课、1节思想品德课共计4个学时,观看残运会,之后完成一篇《我看残运会》命题作文。由上海主流媒体组成评委会评选,择优刊载。这一举措激励了上海青少年学生观看残运会的热情。5月残运会期间,共有51万名中小学生和10多万市民观众观看了11个赛场的比赛。

2007年第7届全国残运会,东道主云南汲取了上海五运会观众组织的成功经验,组委会责成相关部门特事特办,逐一落实各项操作环节。在2007年5月第七届全国残运会赛场上,有40万昆明和玉溪市民观看了残运会的精彩比赛,其中自发而来的观众达到26万之众,约占昆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昆明市教育局还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结合组织学生观看残运会比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有超过一半的市区中小学生有组织地观看了比赛。他们组成啦啦队,打出横幅、高举彩旗、击鼓鸣号,热情地为运动员加油鼓劲,全场观众与场内运动员始终沉浸在激情的互动中,心灵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撼。

动员并组织大、中小学生观看残奥会,既增进了对残疾人的理解,丰富了残奥会的内涵,又提高了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这些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同样值得2008年北京残奥会借鉴。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对残奥会的知晓率依然很低,培训工作时不我待。建议相关部门未雨绸缪,及早策划、出台相应的政策,珍惜2008年北京残奥会这一难得的机遇,组织和动员更多的在校青少年学生关注残奥会,走进残奥会。

07“好运北京”国际盲人门球邀请赛和08“好运北京”轮椅篮球邀请赛观众平均上座率不足五成(有组织的在校中小学生观众几乎为零),且进场观众看不懂残疾人比赛的问题,再次提醒我们:社会公众对残奥会的认知率依然不高,对残疾人体育竞赛知识明显缺乏了解。因此,对社会公众的相应培训,特别是对媒体工作者的培训,加大媒体对残奥会的宣传力度,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事。

残奥会的观众仅仅靠“乐观其成”是远远不够的,残奥会的观众是需要培育的。

2008年残奥会是体现人文奥运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鲜活实践,是展示首都北京改革开放、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永驻在人们心中的将是这一特殊体育盛会所展示的人性美和生命的真谛。在人文情怀的崭新起跑线上,健全人与残疾人的理解与互动,是为了实现同一个梦想。志愿者与运动员朝夕相处、携手同行的每一个瞬间,都将是广大青少年直面挫折、感受坚强的难忘人生经历。在这个平台上,2008年残奥会与夏季奥运会一定会以同样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镌刻在世界体育史册上。

(作者系北京奥运培训顾问,原中国残联理事兼宣传文体部主任)

上一篇:难忘的几个瞬间 下一篇:走进桃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