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冶资源枯竭区产业转型研究

时间:2022-09-16 08:25:38

古冶资源枯竭区产业转型研究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对古冶区煤炭资源的开采,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转型是避免古冶区“矿竭城衰”的唯一有效途径。文章提出多元复合转型模式,并对古冶区转型中后续产业发展作简要探讨,最后通过对古冶近两年的产业转型效果的分析,从实践角度证明多元复合转型模式是一种最为合适的转型模式。

关键词:资源枯竭区;产业转型;转型模式

唐山市古冶区是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城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到目前已有120多年的煤炭生产历史,是中国近代工业与城市发展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截至2008年,累计开采原煤5亿吨,为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唐山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对古冶区煤炭资源的掠夺式开采,煤炭资源日益枯竭,古冶区的发展也随之面临着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为了避免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 2009年9月2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率市四大班子及市直部门、开滦集团主要负责同志到古冶现场办公;随后,市委、市政府以唐发〔2009〕30号文出台了《关于支持古冶区加快资源型城区转型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给于古冶35条相关政策,全力推进古冶资源型城区转型工作。35条政策实施2年来,古冶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进展,产业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治理,民生逐步得到保障。

一、古冶产业转型的优劣势分析

(一)古冶区产业转型自身优势分析

1.有利的区位因素。古冶区位于唐山市和曹妃甸的中部连接地带。未来曹妃甸临港钢铁、石化、建材、机械和化学工业的布局,将给古冶钢铁、水泥与装备制造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古冶区距离天津新港、秦皇岛港、京唐港均不足一百公里,可以充分利用京、津两大城市的市场、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顺利实现产业对接与经济协作。同时,古冶区还具有十分明显的重工业铁路运输优势。古冶与京沈高速公路、津唐高速公路相接,205国道和京山铁路京哈铁路横贯全境。发达的铁路网络,为产业引进和发展提供有力交通基础设施保障。

2.较为充足的后备生产用地。随着开滦各矿井因开采年限到期而闭矿,闲置出大量的厂房、商店以及仓储等矿区场地,加上区内原有铁路场站、仓储的撤销或外搬,形成了不少的闲置土地资源,为经济转型与新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用地保障。古冶具有大面积采煤塌陷区、塌陷地与采煤次生沼泽池、煤矸石填埋的土地等,稍加处理后,可作为大农业副产品深加工的企业用地,或转变为工业用地。

3.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古冶区是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区,矿产资源丰实,工业基础坚实,区内有相当丰富的耐火粘土、铝土矿、铁矾土矿、水泥灰岩、溶剂灰岩、建筑石料等13种矿产资源。这些矿产资源具有分布相对集中、规模大、质量好、适合大规模开发的特点,为古冶区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二)古冶区产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古冶区现存的许多问题之所以不能彻底加以解决,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体制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地企双轨运行的二元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政府对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统一管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相互掣肘,“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下,由政府承担过多的社会管理责任力不从心。

2.驻区垂直管理部门权限不够,制约了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古冶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矿区,地企并行、非城非县的管理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无法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一方面折射出原有体制的欠缺;另一方面也积聚了大量的社会风险。

3.财税分配体制不合理,事权财权不统一,城市的运转、改造、建设难以为继。占古冶区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开滦职工和家属生活在古冶,地方政府承担着大量的公共服务职能,但开滦集团驻区13家规模企业都被列为市专享企业,各项税费全部上划为市级专享收入;古冶区微薄的财政收入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基础设施欠账严重亟需巨额资金建设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

4.基础设施建设依旧欠账较多。目前,古冶城区内有急需补坑、盖被破损道路27条,急需翻修、改造道路15条,维修资金大体需要2.5亿元。还有43万平方米的居民各自楼、平房等以及近50万平方米的开滦小区急需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二、古冶区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根据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实践,以及产业转型中主导产业的发展态势或取向可将产业转型大致分为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替模式和多元复合模式三种,通过对三种产业转型模式的分析,古冶区宜选择复合型转型模式,即在转型的初期采用产业延伸模式,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资源型产业转变为下游加工业;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城市逐步演化为综合性城市。

(一)产业转型模式的确定

古冶区宜选择复合型转型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转型初期资金、人才与环境的制约,直接制约了产业更替这一转型模式的选择。作为唐山市的一个区,古冶的空间规模和经济总量都比较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古冶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造成资金较为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流失,同时也缺乏吸引外来人才的能力。因此,在资金和人力资源都匮乏,失业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就业问题,避免资金与人才不足带来的制约,古冶在转型初期宜采用产业延伸模式。

2.产业链延伸方面所做的探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古冶区抓住煤炭资源精深加工,打造了“煤-洗精煤-焦炭-煤焦油-煤化工”产业链和“煤矸石(低质煤)-电-热”产业链。第一条产业链体现了产业增值效应,1吨原煤经过深加工提炼为化工产品,其增值效益达几十倍;第二条产业链体现了资源节约效益,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矸石进行高效热电联产,不仅能够有效利用热能,而且还能腾出大面积土地进行复垦,可谓一举两得。

3.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向复合型转型模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选择产业延伸模式,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煤炭产业,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只是转型的权益之计,在转型的初期比较适用,但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因此,还必须扶持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区。

(二)古冶区第二产业转型总体构想

古冶区的煤炭资源已经进入了衰退枯竭期,只有15-20年的开采时间。按复合型的转型模式,古冶的产业转型可以分为3个阶段:现在-2015年,产业链延伸阶段,工作重点是大力发展煤炭及相关产业发展:钢铁产业、焦化业、电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非煤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2015-2020年,新兴产业的扶植阶段,即煤炭相关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的阶段,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倾斜力度;2020年以后,新兴产业为主的阶段,工作重点是做好煤炭相关衰退产业的撤让工作;加大技术投入,继续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开始新一轮的产业探索。

(三)多元复合模式的具体产业发展建议

1.农业:选择压缩低附加值的传统大田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蔬菜、花卉等,为唐山中心城区与北京提供丰富、新鲜与及时的高附加值农产品;把沼气池建设与畜牧业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农村污染源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推广“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生产模式;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钢铁产业:以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结合国义特钢、宏文集团冷轧薄板、唐山嘉禾冶金炉料、春兴集团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形成大型产业集群,着力发展不锈钢产业项目,打造“炼钢-不锈钢-不锈钢冷轧、热轧-不锈钢制品-废渣资源化利用”的高端产品产业链。

3.煤化工产业:该产业活动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传统的生产流程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水体污染相当严重,必须强化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措施,确实落实“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生产流程。

4.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规模都还比较小,目前处于初步阶段,但属于古冶未来发展的新潜力与重点领域。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加强产、学、研结合,整合利用京津冀经济圈资源,与京津冀实现产业的对接与协调发展。

5.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力发展生产业,为“后开滦”时期现代第二产业发展服务,如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生活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如重点商贸区的建设、娱乐与健身休闲产业等。

三、古冶区产业转型的效果分析

第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三年来,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全区综合实力在全市排位前移。2008年到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良好:全区生产总值由100.8亿元增长到142亿元,增长40.9%;全部财政收入由12.76亿元增长到16.2亿元,增长26.8%;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70亿元,全部财政收入预计完成21.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5.7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始终保持全市前列。

第二,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钢铁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产能达到1000万吨,以特种钢、精品钢为特色,在全省、全市占有一席之地;煤焦化产业,率先提出“压小上大、等量减量淘汰,发展化产、延伸产业链条”的结构调整思路,一批化产项目陆续落地开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日渐成型;水泥产业,统筹全区水泥行业整合重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一流;服务业快速发展,累计完成服务业项目投资4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1%;生产业相对发达,成为古冶服务业一大特色,2010年生产性物流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税收4亿元,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达到76%和80.7%。

第三,节能减排效果显著。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1.7%,五年共削减化学需氧量2510吨、二氧化硫2542吨,净削减率为35.5%和39.8%。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2008年的21天达到2010年的282天。坚持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种养业特色品牌11个,养殖场和养殖小区300余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7%。

第四,民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积极扩大就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实施集中供水、供暖、供气扩供工程,楼房化小区集中供水、供暖、供气率分别达到100%、96%和40%。投资2亿元实施环境治理,新建垃圾转运站115个,水冲厕所50个,区垃圾填埋场、林西污水处理厂年底完工投入使用。开展城乡绿化攻坚行动,新增绿化面积4.6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4%。

四、结论

第一,唐山市古冶区宜根据自身客观条件选择多元复合式模式,即“煤炭相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的转型模式。

第二,古冶区产业转型中应重点发展六大产业:钢铁产业、煤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新能源、现代物流业。其中,钢铁产业和煤化工产业为产业链的延伸,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新能源、现代物流业为古冶区未来发展重点产业。

第三,古冶区在经历了初期的产业延伸与在此基础上的产业更替后,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并逐步演化为拥有完善的综合性城市功能的城区。

第四,古冶区资源型城区转型是一项长期工作。目前良好的转型开局预示了其转型的良好发展前景。在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古冶各级领导干部加压奋进、创新求变,强力攻坚的决心和努力下,一定会成功地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姜春海.资源枯竭烈城市产业转型三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6(5).

2.元.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闫丽珍,闵庆文,成升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进展[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3).

*本文属2011年度河北省党校系统科研项目立项课题。

(作者单位:李文利,唐山市委党校;王超,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李赞,河北联合大学)

上一篇:切实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下一篇:创新导向――广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