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标题的内容含量

时间:2022-09-16 07:40:03

放大标题的内容含量

所谓标题的内容含量是指一些新闻作品的标题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吸引读者产生强烈阅读冲动的能量。由于它是标题自身蕴涵的、不借助标题下面的文字就可以产生的能量,所以我们称之为标题的内容含量。

像经济日报推动开封从闭关自守走向全面开放的那篇著名通讯《开封何时能开“封”?》的标题,就是一个内容含量很大的标题。一看标题不用阅读文章,就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让人联想到开封由于闭关自守,致使经济发展滞后的种种行为和现象,从而产生强烈的不读不快的感觉。多少年过去了,这种感觉依然存在。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标题都具有这种能量,即使是具有内容含量的标题,也有内容含量大和小的不同。固然,标题内容含量的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新闻作品的内容含量,而记者或编辑有没有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把新闻作品的内容含量提炼到标题上,应是标题内容含量大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如2007年6月,笔者接到一篇题为《滑县老农李玉战国际论坛讲“水”经》的新闻作品。笔者反复阅读作品,感到标题确实把作品的重要内容提炼出来了,有较大的内容含量,然而又感到提炼得不充分,因为坐在论坛下听讲的还有8个国家的水利部长这一更大的新闻事实没有从标题上体现出来。仔细揣摩这一新闻事实,笔者把标题改为《滑县老农给8国水利部长讲“水”经》。经这么一改,标题的对比更强烈,内容含量更大,冲击力更强,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丰富。

再如2007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为著名人口专家马寅初先生的文章《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这在当时所有国家级的媒体中是做得最好的一个标题。其标题好就好在,记者或编辑把批判马寅初先生带来的恶果高度浓缩在这8个字里面,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力和冲击力的同时,也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这种联想和想象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甚至可以说,只要看了标题,不用看下面的文字,就可以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篇没有变成铅字的文章。因为很多读者都亲身经历和目睹了那场错误的批判,是见证人;其中有不少读者参与其中,还是批判者。因此,他们的感受自然就非同一般了。

这充分说明:一个内容含量大的标题,其价值和作用是巨大的,甚至超过了标题下面的文字而久久流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力放大题的内容含量,是记者或编辑在采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然而让标题具有和正文同样重要的内容含量,却并非易事,因为标题的字数少,要想用几个字或十几个字,将丰富的内容含量涵盖进来,不进行全方位的创造性劳动是不可能的。

首先,这种创造性劳动是精心提炼。提炼在这里指的是从内容含量丰富的文字中提炼出内容含量同样丰富的标题。给一篇内容含量丰富的稿件制作一个内容含量同样丰富的标题,对记者或编辑来说,都有一个精心提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或编辑需要熟悉稿件的文字内容,只有对稿件的文字内容了然于胸,才有可能掌握稿件文字内容的核心;只有掌握了稿件文字内容的核心,才有可能进行标题文字的提炼。把稿件文字的内容含量,通过提炼转化为标题,对编辑和记者来说有两个难点:一是对稿件文字内容含量的核心把握得准不准;二是能否用一句或两句话将其核心内容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一般来说,只要对稿件文字的核心内容把握得准,又能用一句或两句话将其具体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的标题就具有很大的内容含量。

而在新闻实践中没能把丰富的内容含量准确地提炼到标题上的新闻稿件比比皆是,这一方面说明提炼过程的艰辛和不易,但从另一个方面也给记者尤其是编辑尽力放大标题的内容含量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如前几年笔者接到一篇题为《农民魏钦忠,36年孝为先》的稿件,这显然是一个内容表述不清的标题。而标题下面的文字的内容含量却异常丰富,时间跨度也很大,说的是一个叫魏钦忠的农民,36年来一直悉心赡养一位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一个农民却对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且双目失明的老人赡养了36年,而且赡养得非常好,好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好到魏钦忠的孩子们根本不知道这位老奶奶不是自己的亲奶奶。经过对内容进行反复提炼,笔者把标题改为《农民魏钦忠36年悉心赡养一位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引题)孩子们竟不知不是亲奶奶(主题)》。由于引题明确地交代了背景,就使主题的内容含量放大到了和标题下面的文字的内容含量相同的程度。

其次,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巧妙地选取一个恰当的表达角度。同样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从读者关心的角度来表达往往会提高读者的关注度,进而增强标题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从作者走进去的角度来表达,往往会有身临其境的效果,增强其现场感和真实感。现场感和真实感的增强,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提高,自然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内容含量也会随着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而彰显。

而验证表达角度选择得恰当不恰当,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这个角度能否在最大限度地表达出稿件的核心内容的同时,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如2007年4月笔者接到一篇题为《翰墨飘香农家院(主题)――记中原农民书法第一村泥河村(副题)》的文章,这篇文章标题很明了但却显得有些单调,缺少耐人咀嚼的味道,因而影响了标题应有的引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功能,减少了标题的内容含量。笔者经过反复尝试,将标题巧妙地改为《未进村庄先闻墨香(主题)――记中原农民书法第一村泥河村(副题)》,将原来静态的描述改为动态的描述,选取作者走进去的角度,并以作者的亲身感受,写出了在这个充满墨香的书法村,人们习练书法的浓厚氛围,不仅给读者以很强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也能引起读者较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放大了这个标题的内容含量。

再次,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大胆舍弃。如果说好文章是把那些没用的文字舍弃掉,那么作为对文字要求更高的标题,就不仅是把没用的文字舍弃掉,甚至要把与稿件核心内容联系不紧密的文字都毫不犹豫地舍弃掉,只有舍弃了那些没用的和表达核心内容联系不紧密的文字,才能集中标题那仅有的几个字或十几个字把最重要的那一点说深、说透。

如2007年2月笔者接到一篇题为《新乡:农民扭上T型台欢欢乐乐过大年》的稿件。说的是春节前夕,过上富裕生活的新乡农民,以多种形式欢度春节。一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将在城市流行的模特表演带到了农村,组织起农民模特队,在T型台上走起了“猫步“,以展示农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并作为欢庆春节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庆贺方式无疑具有新闻性。但笔者仔细阅读标题感到说得不充分、读着不过瘾。经过仔细推敲,笔者大胆舍弃了“欢欢乐乐过大年”这一不重要的新闻事实,集中笔墨将农民在T型台上的动作说充分、说清楚,遂将标题改成了《新乡:农民T型台上秀“猫步”》。这样一改虽然将“欢欢乐乐过大年”这句话删掉了,但由于非常形象,不仅能让读者联想到广大农民在T型台上表演的惟妙惟肖的动作,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广大农民欢欢乐乐过大年的欢快心情,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最后,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是用好修辞。所谓修辞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而修辞中的“对比”可以使标题产生冲击力;“对仗”可以让标题读之朗朗上口;“拟人”可以给读者以亲和力和形象感等。而好的表达就包括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适合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由于标题的字数少,因而用好修辞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2007年8月16日笔者接到一篇题为《民权:远程教育让农民与专家亲密接触》的稿件。这个标题的毛病在于,它说的是共性的东西,而远程教育在民权与农民亲密到一个什么程度这个个性的东西并未说出来。而稿件说的是,远程教育在民权非常普及,解决了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难题。以此为依据,笔者将标题改为《民权:远程教育离农民最“近”》。通过恰当使用“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将“远”和“近”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不仅产生了较强的冲击力,也给读者以较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远程教育时空上的“远”,与指导民权农民在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难题时所产生的事实上的和感情上的“近”,“远”“近”交融,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美感。

以上所举只是笔者在新闻实践中碰到的几个例子,采用的几种方法。它说明,放大标题的内容含量,是尽量发挥标题的作用,让标题这个新闻的眼睛更亮、更能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放大标题内容含量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记者或编辑在实践中去创造、去总结。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新闻编辑部)

编校:赵 亮

上一篇:论地方媒体舆论引导的路径 下一篇:记者“被官司”该如何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