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被官司”该如何规避?

时间:2022-09-26 07:28:35

记者“被官司”该如何规避?

广东某报刊登的“人造美女”一文,曾经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该报还被告上了法庭。广东省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引起社会轰动的新闻侵权官司――“人造美女”案进行了终审宣判,判决确认广东某报的新闻报道侵犯了刘某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判令该报登报对刘某进行道歉并赔偿1万元的精神赔偿。报社一二审官司均败诉。

像记者“被官司”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举不胜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状告记者,把新闻单位推上被告席的屡见不鲜。截至目前,全国发生了几千起新闻官司,有近80%是以记者的败诉而结案的。对记者、对媒体而言,经济损失还在其次,给自己、给单位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却是深远的。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如何不“被官司”,是当今媒体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多年的工作实践,现在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让“事实”说话

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新闻规律的要求,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要求。一个很职业化的记者,是一个很会用事实说话的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来说话,不仅是新闻的根本意义,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但在我们的工作中,有些记者就是喜欢想当然,妄加推测,凭空想象,还有的记者喜欢大量使用修饰语言,这都很容易出现纰漏,惹上新闻官司。新闻报道如何“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工作者追问和实践的一个永恒命题。在新闻写作中,要更好地用事实说话必须做到:事实必须真实。新闻中的人名、地名、现场、情节、数字、结果都要写得具体,才能使读者觉得新闻可感可信。如山西疫苗黑幕、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山西繁峙矿难黑幕……一桩桩被掩盖的触目惊心的事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揭黑记者之所以没有吃官司,在于他们的报道是血与泪交织的真实,他们的报道体现了一个“真”字,因此,他们没有“被官司”。

注重“合法性”

判断新闻报道究竟属于正当的舆论监督还是侵害名誉权行为,归根到底还是看所谓的舆论监督是否具有合法性。

越来越多的新闻侵权诉讼表明:新闻报道产生新闻纠纷,主要是缘于新闻采访的程序、方法和语言的合法性,新闻记者在具体的采访、编辑过程中,必须重视新闻报道程序的合法性。

我国新闻报道的权能是国家专门授予经批准登记的新闻机构和记者的,但要重视新闻报道程序和方法的合法性。无论是公开的面谈、录音、摄像,还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隐性录音、摄像采访,都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进行。同时,还要重视新闻报道语言的合法性。合法的新闻语言应当具备客观、公允、真实的特点,不能使用对他人的名誉权、商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以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有攻击性的语言。新闻机构审查任何一篇新闻报道,都必须综合考虑这些方面。

掌握“平衡点”

新闻报道要做到公正,就要巧妙掌握“平衡点”。平衡点就是在报道一个主要因素时,还要兼顾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

对于同一件新闻事实,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同。记者在采访中不要凭自己的感情站在一方立场上偏袒一方,对报道对象横加指责。特别是监督报道,一定要双方当事人说话,最好让权威部门或有威望的人士说话,记者尽量少评论。当今,各媒体碰到的医疗官司都比较多,经常有患者反映医院“误诊”。如果记者抱着同情心,站到了患者一边,指责医院,这是不对的,还容易惹上官司。我们要巧妙掌握“平衡点”,让患者说话,让医院说话,特别是让医疗鉴定部门的专家来说话。这样,我们既能为老百姓明辨是非,也能让医院心服口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不但自己“被官司”,而且还会给新闻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降低其公信力。

“当事人”要同意

新闻作品的发表只要获得当事人同意,即使发表后有所失当,也可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如今,新闻媒体在报道活动中比较重视这一点,以此来规避新闻侵权纠纷的发生。暗访是媒体采访的一种手法,一般都用于揭发黑暗面的新闻,几乎不针对个人。如果你是被曝光对象,在公共场所你受到了暗访,是不涉及侵权的,只有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时,才受法律保护。

记者来谈一下自己采写一篇批评稿件的亲身感受。在记者生活的城市,结婚本是件喜庆的事情,闹洞房也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个别人有一些阴暗心理在作怪,使“闹洞房”变得野蛮而无序,使婚礼涂抹上一层不文明的色彩。如何对这种恶俗曝光,在采访中,记者得知本市有一起“闹洞房”的恶性事件。得知情况后,记者见到了受害人刘女士。记者看到了她的隐私部位被男宾用圆珠笔水、杨桃红涂抹得乱七八糟,衣服上也染上了许多颜色。在征得了当事人同意后,记者详实采写了《一场不该发生的闹剧》一文,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记者随后又进行了系列报道,采访了办案干警、市妇联副主席、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律师。因记者事先征得了“当事人”同意,又采访全面,没有“被官司”。之后,济水公安分局还抓捕了涉案的5名人员,既保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又让广大市民自觉文明守法,共同维护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我们希望媒体避免新闻官司,但也不必谈“新闻官司”色变。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新闻官司,规避自己的行为,变压力为动力,变“坏事”为好事。不过,新闻官司还是越少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讲,记者在采写每一篇稿子时,都必须尊重事实,谨慎小心,注重合法性,掌握平衡点,才不会“被官司”。

(作者单位:济源日报社)

编校:郑 艳

上一篇:突发性危机事件与政府新闻制度 下一篇:论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