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的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

时间:2022-09-16 07:03:47

构建有效的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将探究能力纳入到教学的内容标准之中,强调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教学途径。那么,我们怎样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实验教学,达到教与学的双赢呢?下面结合《大气压力》一课,谈一谈笔者的做法。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心理学研究指出,探究的欲望是推动学生进行研究的内部动因,这就是说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参与研究活动,而学生只有主动参与了,才想做、想说、想思考。因此,实验教学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相当重要的。如,《大气压力》一课,上课伊始,先给学生表演了一个小魔术《瓶子吞蛋》,本来一个比瓶口大很多的鸡蛋竟然掉进了瓶子里。见此情景,学生探究欲望被激发了,他们想弄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大家纷纷七嘴八舌,争论不休,猜想着其中的奥秘。这就为下一步继续探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鼓励大胆猜想,找准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所要研究的问题前,(即做实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实验的结果做出大胆猜想。猜想要有利于学生找准探究的方向,但猜想也不是异想天开,要切合实际。如,《大气压力》一课,我让学生猜“为什么起初蛋掉不下去,而我倒完热水后蛋就掉下去了?”在学生预测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倒热水前后瓶子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就确立了实验目标,把握了重点,可以恰当地选择探究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同时,这样的猜想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预测习惯。

三、倡导动手实践,亲历探究过程

以前实验教学,往往都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利用所给材料进行实验,而且有时教师还为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做。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抑或是为了教师顺利地驾驭课堂。其实,这样做的后果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实验课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探究过程为重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去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去操作实验,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并且让他们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探究中发展个性。如,《大气压力》一课,实验之前,我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动手,选择不同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有的组利用两用气筒往外抽易拉罐里面的空气,有的组利用酒精灯给易拉罐里的空气加热……总之,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亲自经历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又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展现。

四、探究后交流沟通,分享探究成果

实验探究的结束,并不代表实验教学的结束。如果学生只实验不交流,彼此也就不能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因此,实验后小组内的交流、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之间有了交流,有了沟通,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会不断积累经验。如,《大气压力》一课,在验证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时,学生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于是,实验后我留有一段时间。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将本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做好在全班汇报的准备;其次进行全班交流,在听取其他小组汇报之时,将重要的信息点进行比较(主要是将其他组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本组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最后经过归纳总结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从而获得科学的结论和解释。探究后的交流、讨论,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因此,构建有效的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丰润区韩城中心小学)

上一篇:基于人类分层视觉传播的视觉素养培养 下一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术文献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