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分层视觉传播的视觉素养培养

时间:2022-09-23 01:46:59

基于人类分层视觉传播的视觉素养培养

[摘要]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当今社会中85%的信息以视觉的方式进行传播,图像成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的时代对人们直观思考、理解图像的能力和利用图像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视觉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也就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文章分析视觉素养的内涵,提出基于人类分层视觉传播的视觉素养培养策略。

[关键词]读图时代;培养;人类分层视觉传播;视觉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5-0017-05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增长,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这是一个视像膨胀的非常时代,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图像蜂拥而至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言道:“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人类对图像形象的接受始终无法脱离视觉能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具有正常视觉能力并不等于具有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因为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是后天培养和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在当今视觉文化传播对整个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环境下,人们直观思考、理解图像的能力和利用图像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性技能。对视觉素养培养的相关研究也就应运而生,成为当今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二 视觉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1966年,J·Debes首次使用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一术语,提出了视觉素养的概念,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观察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他还把视觉素养从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的能力构成: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和视觉交流能力。(图1)

迄今,视觉素养的概念大约有几十种,但其中影响力比较大、公认度比较高的是国际视觉素养协会(IVLA)在J"Debes基础上对视觉素养下的概念:视觉素养指一个人通过观察并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观察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简单地说视觉素养就是指理解、创作和交流视觉形象的能力。笔者认为,此概念有五个关键词:①“可以获得的”指这种能力是通过后天教育或其他途径获得的;②“理解”指的是能批判地直观感受并理解视觉信息表达的含义;③“创造”指的是个体可以把自己的思想通过视觉信息的形式表征出来;④“视觉信息”包括静态和动态的视觉形象,如图像、动画、视频等,主要是区别于文本符号;⑤“能力”是视觉素养“属”的概念。三 分层视觉素养培养的提出

1 关于知识的两个维度

“外部输入一内部生成”是知识的一个重要维度,它是一个连续体,在这一维度上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知识或技能的基本性质。“个人一社会”是知识的又一个重要的维度。前者将知识看做是居于个体内部的,而后者则认为知识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

2 分层视觉素养培养之概念设计

根据教育家J·Debes提出的“层次能力构成理论”,即视觉素养从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的能力构成: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视觉交流能力,立足“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图2),结合人类分层视觉传播/力口工过程和知识的两个重要维度,笔者认为:对视觉素养的培养应就视觉素养的能力构成进行分层培养设计,即进行分层视觉素养培养(图3)。

(1)视觉感知层

视觉器官(这里主要是眼睛和大脑)与视觉刺激信息.主要涉及刺激物的色彩、形式、纵深和位移四个因素,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人脑对直接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作出反应,解释输入的视觉刺激信息,从而产生视知觉模式和客观事物意义,是浅层次的意义建构。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视觉感知”。这是分层视觉素养培养第一层次(视觉感知能力)的“工作阵地”。

(2)视觉理解层

从视觉感知层到视觉理解层,个体对视觉刺激信息的认知实现了从“一见钟情”到“心有灵犀”的飞跃。在视觉理解层中,认知主体的“视觉功能”主要由大脑负责承担,这时的眼睛已不是作为器官的眼睛,而变成了与精神相连的心灵的眼睛,视觉已成为思想内容的指向和思想行为的表达。也就是说,认知主体在此层次之下更多的是对图像形象背后所蕴涵的思想深度与理论深度进行探讨。主要牵涉到人类分层传播模式的记忆层、视觉表象层。这是分层视觉素养培养第二层次(视觉理解能力)的“工作阵地”。

(3)视觉创作层

Debes认为学习者要能够“理解和享受视觉交流的杰作。在视觉创作层,认知主体首要的任务是进行信息的视觉化表达(即可视化),而后进行信息的视觉化创作。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提升。二者均属于知识维度的“个体”层面,但视觉创作实现了个体从“内部生成”到“外部输入”过渡。

信息的视觉化表达是指能利用图形、图画、图像以及其他形象表达思想观点,实现情感载体的迁移。表达是与别人进行交流的前提,信息的视觉化表达是一个由思维抽象向具体的运动过程,通过经验中的意象,在思维中构造和组合,最后再在现实中以视觉图形图像等形式展现。其实对于认知个体来讲,信息的视觉化表达中已经渗入了信息的视觉化创作。换言之,在信息的视觉化表达中,创造性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视觉化的艺术创作中,更是如此。这是分层视觉素养培养第三层次(视觉创作能力)的“工作阵地”。

(4)视觉交流层

视觉交流是在视觉感知、视觉理解、视觉创作层面上更高的一次能力的跃变。社会中的人们利用饱含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视觉图像和形象进行交流,这就超越了个体,超越了视觉材料本身,成为社会成员间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从而引起“共鸣”的群体、社会效应,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视觉欣赏和视觉批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视觉素养的形成是一个与心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能力形成过程,其本身是不可被分割清楚的,笔者将其分隔成四个层次,只是为了能更好说明视觉素养的能力特征。四 分层视觉素养的培养策略

1 视觉感知能力培养策略

根据人类分层视觉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视觉感知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在更大程度上按照格式塔的组织律(包括图形与背景、接近性和连续性、完整和闭合趋向、相似性、转换律和共同方向运动等)对刺激物进行选择性注意,人脑对视觉器官感觉来的所有信息,进行感觉登记和最浅层次的意义建构。由此机制为依据,我们就如何培养视觉感知能力提出以下策略和建议: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Observational Ability)

观察力是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中,能全面、深入、准确、迅速地把握事物特征的才能。在实际操作层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方法有:

①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养成观察习惯,随时留心观察身边事物;②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感知)某一现象

上一篇: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智慧的评价 下一篇:构建有效的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