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辞典中“颖”的释义问题

时间:2022-09-16 06:32:47

汉语大辞典中“颖”的释义问题

摘要:文章先对“颖”一词本义及其引申义源流进行梳理,后指出《汉语大词典》中“颖”词条的所有义项中,存在误释、义项排序混乱、义项分列过细等三方面的问题,最后分析了“颖”词条释义存在上述三方面问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本义 引申义 词典释义

“颖”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为《大词典》)中有十个义项,摘录如下:

一、禾尾;带芒的谷穗。

二、物之尖端。

三、毛笔头上尖锐的锋毫。

四、指用笔书写。

五、嫩芽;芽尖。

六、比喻才智出众。

七、指才智出众者。

八、形容声音高。

九、指刀把末端的圆。即刀。

十、圆木枕。因睡久则歪,容易警觉,故也称警枕。

这个词条中的十个义项,笔者认为存在词义误释、义项排序混乱、义项分列过细三方面的问题。本文先分析“颖”字本义与引申义之间关系及不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大词典》中“颖”字释义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颖,《说文解字》训其本义:“禾末也,从禾顷声。[2]基本各类字词典本义释义均遵从《说文》,然而词条“脱颖而出”之“颖”与《礼记》中“刀却刃授颖”之“颖”的训释却异说歧出。《汉语大词典》义项九为刀把末端的圆,以文献佐证,《礼记・少仪》:“刀,却刃授颖,削授拊,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则辟刃。” 郑玄 注:“颖,也。拊,谓把。” 孔颖达 疏:“言授人以刀,却仰其刃,授之以颖。颖,谓刀也。言以刀授之。”这个正确的解释非常难得,而词条“颖脱而出”之“颖”训为“锥芒”却是错误的。

词条“颖脱而出”《大词典》训为,“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 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 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乃颖脱而出”与“非特其末见而已”两句有递进关系,如果此处“颖”解释为“锥芒”的话,在语义上便与下句相矛盾。关于颖脱而出之“颖”的解释,徐灏在《通介堂经说・礼记二十七》有合理的阐释:“‘刀却刃授颖。’郑注:‘颖,也。’灏案:‘古之刀在下,与刀连体,即刀枘也,……有直径与刀体相连,形如椭圜球,与禾颖相似,故谓之颖,魏晋间人有以刀筑人者,即是物也,后人未见古刀之制,误谓游,贯于下,又不识颖字之义,而以物之利者为颍,故多所未达矣。余昔据《玉篇》、《广韵》训颍为箧,误解郄刃授颍为敛刃于椟,今正之。’” [3]

我们赞同徐灏对“颖”字的合理解释 “颖,也。”这一准确的释义可以得到考古学上的佐证,陈振中先生在《先秦青铜生产工具》中对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刀、锥的形体进行描述:“……柄首作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环的,这种类型的刀是在五六种型柄首的功用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既防止滑把,又可系绳,还可节省铜料。此型为殷周铜刀的基本形制,以弧背凹刃者最多,直背直刃。”“锥是用其锐利的尖端穿刺布、帛、皮等的工具,从考古发现来看,……东周时期的青铜锥,铸铜柄者有增多的趋势,出现环柄锥、有锥,铃柄锥、雕锥等,制作更加精细。河南汲县出土的13件铜锥中,8件是铸铜的环柄。”[4]可见刀、锥之颖就是其柄末的环,主要起着防止手脱把和吊挂携带方便的作用。可与郑玄注“刀环也”以及司马贞对《史记》索引的注释“郑玄曰刀环也”相印证。由此可知“颖脱而出”之“颖”和“刀却刃授颖”之“颖”所指实为一物,都指“刀、锥把末的环”。《辞源》、《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典》等几部现代很有影响的字词典对“颖脱而出”之“颖”或解释为刀把儿上套的环,或都解释为锥锋,实在有必要作正确统一地释义。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汉语大词典》中“颖“字条具体释义上的问题了:字的释义并没有错误,但是在词条“颖脱而出”中将“颖”训为锥芒,而不是刀锥末之圆环,如上所论是错误的。

其次,“颖”字条义项分立过细。义项的概括和分立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客观标准可依,新义项的归纳必须是具有概括性特点的词义的真正分化,而不能只根据临时语境义分列而出。可《大词典》“颖”词条中为临时用义单独设义项有三处:1.义项二“物之尖端”引申出义项三“特指毛笔头上尖锐的锋毫”,这本无误,二者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应新立义项,而且还可以得到文献的支持。但义项四“指用笔书写”只是临时的比喻,并没有形成词义的真正分化,所以不应新列。2.义项五“嫩芽;芽尖”是义项二的临时使用义,“嫩芽之尖端”相对于“物之尖端”,核心义素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不应单立。3.义项六“比喻才智出众” 由义项二引申而出的比喻义,可统指 “才智出众者”,所以义项七当删。

最后,义项排列较为混乱。“禾末”之“颖”怎么与“刀、锥柄末环”之“颖”同名?“禾末”并非指稻叶顶端,“稻叶顶端”义《说文》有“芒”字,“颖”指禾茎的顶端,连接稻谷的细茎,稻谷成熟脱蒂而落,此时禾末细茎上的柄蒂与刀锥把柄末端的形状极为相似,正所谓“物有同状,予之一名”,也属陆宗达、王宁先生所说的“同状引申”。同时“颖”还具有“禾之尖端”这一物象特征,所以“禾之尖端”通过辐射引申的方式衍生出义项二、三、六、八等四义项。又因为该词条有义项分列过细之弊(上已论述),我们不认为义项四、五、七为连锁引申。为了使“颖”这一词各个义项的系统性更凸显,我们认为二、三、六、八等义项应按照引申的先后顺序排列在一起。“颖”本义所指禾末这一客观事物具有两个特征;一为禾末之尖端,二为禾末尖端之形状。由这两个特征形成不同的引申义系列,但不同的引申义系列各有自己的词义特点,我们认为由不同特征引申出来的义项应依据引申的先后排在一块,由于不同特征引申出的新义系列数量并不均衡,本义所指客观事物的特征中,某一数量较少的义项应与最初本义当排列在一块,这样更能揭示其引申关系。义项十“圆木枕。也称警枕。”是依文献《礼记・少仪》:“枕、几、颖、杖。” 郑玄注:“颖,警枕也。”这属假借还是引申?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研究,这种情况的释义可暂居最后。所以我们总结出合理的排列应是这样:一-九-二-五-六-七-八-三-四-十。

以上《大词典》中“颖”字条释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未理顺词义引申的脉络,这样释义错误和义项分列过细的失当之处便可大大减少。第二,词义源流理清后,义项排列顺序还有困难,因为义项关系之间的远近要在字词典中得到准确的排列还必须弄清词义引申系列的不同特点。王宁先生说:“引申的依据是词义特点,词义被捕捉到的特点往往不止一个,被捕捉的特点越多,引申的方向就越多。……在同一方向中,引申义的关系是有层次地依次相关的。……义项分向、依次的排列,才构成系统的义列。”[5]可见字词典编撰者有时抓不住词义的多个特征,或认为词义引申只是链条引申。在这样的认识下,就难以理清义项引申系统,导致字词典中本该成系统的义项序列颠倒混乱。

参考文献

[1]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2](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清)徐灏 通介堂经说・礼记二十七[M].清咸丰四年刻本

[4]陈振中 先秦青铜生产工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宁 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上一篇:儿化词中的“儿”是语素吗 下一篇:现代汉语“给”字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