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解读与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实践

时间:2022-07-01 04:50:46

女性主义解读与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实践

摘要:女性主义解读是一种具有女性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的文本解读方法,它引发了人们对集体无意识男权中心解读观的深刻反思。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关照中学语文文本解读,解构男性话语中心,重建女性话语体系乃当务之急。

关键词:女性主义 语文 文本解读

女性主义(feminism)解读是一种具有女性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的文本解读方法,注重“性别意识”及文化建构。女性主义解读理论的出现动摇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正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引发了人们对集体无意识男权中心解读观的深刻反思,成为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重要的文本解读理论与方法之一。

一、女性主义解读的理论基础及基本观点

伍尔芙指出,女性有自己的独特的处境和观察事物的角度,她们应该有自己的,完全不同于男性的文风和语言。例如女性作家不能摆脱她们在文学创作上受歧视的地位,她们首先必须建立妇女自己的批评标准,为妇女的自由创作开辟一间自己的屋子。其“双性同体观”是女性作家第一次突破传统性别对峙的局面,试图在历史的夹缝中为女性确立一个主体的位置。其后,波伏娃认为,在男权控制的社会中,女性是第二性,是“他者”。波伏娃认为,女性的自我形成是男性标准的产物,在女性和男性之间存在一种附属和支配、次要者和主要者、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的关系。女性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必须将男性作为“他者”,这一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女性”主体理论,拒绝了本质主义的观念,以社会分析的方式取代了生理决定论,从而从理论上和批评实践上为女性主义文本解读提供了范例。

女性主义解读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揭示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再生等上面。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要求和僵固不变的看法。男性理智、客观性、独立性等,女性则较多地被分配给一些带有侮辱性质的品质,如情绪化、不理智、依赖性等。性别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社会角色的现实,但同时也使这种现实合理化、固着化。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把某些行为特征与特定的性别人群联系在一起,并不应简单归因于性别差异的其他方面。这样的推断和延伸为现存的性别不平等状况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维护了既定的社会性别秩序和角色分工模式,造成了新一轮的性别再生。

女性主义解读后期的典型代表是以批判的姿态出现在后现代文化景观中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它一反以往女性主义从性别、经济、文化的角度寻找原因及出路的套式,转而向理论本身提出挑战,它不仅要颠覆男权主义秩序,消解现行的男女两性观念,解构所有以往有关两性关系的理论,抨击男性中心的精神、理性和逻辑,而且要颠覆以往传统女性主义据以存在的基础,其目的是超越传统女性主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试图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女性主义话语,推动女性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后现代女性主义接受了福柯的“话语即权力”的重要思想,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制来源于男性话语的霸权统治,女性主义要把目光从解释现实事实转移到关注话语上来,建立起女性的话语系统,从而产生出女性权力。

后现代女性主义在认识论上采取多元论的立场,强调认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她们把“男女平等”看成是在承认个性独特性的前提下女性与男性的具体的平等。这种平等不是女性进入男性领域、用男性标准来要求女性的权益和衡量女性的解放,而是女性以其自身为标准努力做好女人。这样,消解男女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认为男性是为女性的盟友和伙伴,男女关系应从原有的男性统治模式转变为伙伴关系模式。以对话、互补和共识取代矛盾、冲突和对抗,达到以性别差异为其础的男女平等、和谐共处的模式。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在追求男女平等的努力中,视野更加广阔,手段和途径也更为多样化。

二、女性主义与语文文本解读实践

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别意识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学理应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作用,但无论从教材到教学,性别歧视问题成了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发现其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中学语文教材中充斥了大量渗透父权文化顽固影响的被奉为经典的文本;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即使是女教师,由于受到惯常的男权中心的影响,对男女性别角色持刻板态度,无意识地以男性视野为中心解读文本,或有意识地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忽视女性学生性别心理特点。因此,语文文本解读中解构男性中心,重建女性话语体系乃当务之急。

(一)解构男权话语中心

语文教材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桥梁,但在这一传承过程中,男权意识也在教科书中被当代学生悄然接受。令人可叹的是,在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当下社会,女性歧视仍潜入到文化的内质层面。主流的男权价值观左右了政治舞台,女性的政治价值没能很好体现。在根本上未被动摇的父权制社会之情势下,女性要想获得独立的价值和意识,只有无条件认同男性价值观,按男人的标准行事,成功者被誉为“女强人”,之所以得此“殊荣”,是因为此种成功需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一般男人都望尘莫及。女性这种人格和事业上的独立与成功,往往与摈弃个人的家庭和情感生活为代价,成为一种令男人佩服却不被男人接受,始终没有自己独立意识和人格空间的另类。

中学语文教材在引导学生认同男权社会承认的女性“正面形象”时可谓理所当然。许多研究显示,在教材中女性文化偏少。她们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是善良、贤惠、顺从、宽容等。

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女性在教材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高中语文教材以女性为主人公的爱情作品中,女性主人公大多承受了爱情的苦痛。《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丈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而双双殉情。《雷雨》中鲁侍萍被曾深爱过的周朴园逼得要投河自尽,并由此留下一双儿女的悲剧隐患。《林黛玉进贾府》中才华横溢的林黛玉与贾宝玉心心相印,终因不符合男权社会要求忧郁而死。《项链》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不满丈夫的平庸,于是虚荣、浅薄、一心只想向上爬却以十年青春为代价。

语文文本中的这些女性形象大多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代表,她们或才华横溢、或天生丽质、或勤劳善良,但他们的爱情生活却是不满、失意、甚至失败,面对男权社会的巨大压力和男性的背信弃义,往往采取听天由命的被动态度,有着强烈的“宿命论”思想,“从一而终”的男权行为规范规定着他们,或者心甘情愿放弃自己的情感乃至生命,为男性默默奉献,或者先隐忍再以死抗争,想用宝贵的生命唤醒男性的理解与同情,在女性主义看来,这些女性形象没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生活空间。在她们的爱情生活中,男性占支配的中心地位。在充满功利心理、消费心理、玩赏心理的男性眼中,“她”只是一个玩伴、一个工具、一种享乐;她们的美丽、无知、顺从、贤惠渗透了男权文化的审美趣味和功利期待,她们是男性文化中心的必然产物。语文文本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视野去解读,对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观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建构“两性共体”的文本解读话语系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女性主义者有意淡化两性冲突,主张男女两性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独立的女性意识是获得“两性共体”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两性之所以“共体”,不是由于其基本特征的相近相似,也不是由于女性逐渐向男性的“雄化”或趋同,而是由于对两者差异的明确界定。因而西方大多数女性批评家认为,女性主义文本解读的宗旨是,表明本文是如何在阶级、种族的特殊方面,在过去与现在的话语网中为读者建立性别、女性及男性的特征的形式。近几年,中国文学界提出建立一种“双性文化”,也是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移植和借鉴。

以“两性共体”观解读语文文本,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1.男性话语霸权下女性的自我反省与救赎。

在男性话语霸权下,女性有天使般美丽的姑娘,彻底丧失主体性的母亲和妖魔化的妒妇、。女性主义解读不能停留于此,而应以女性独特细腻的视角对女性自我进行反思,以期达成自我救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她美丽、善良、勤劳,丈夫水生要外出打鬼子时嘱咐水生嫂“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作者这样写道:“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后来,水生嫂和几个女人碰到了日本鬼子的追赶也是这样想的:“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可见,对于男女来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女性的贞洁胜过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男女平等意识中贞洁观的平等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在男性思想中至今难以突破。

2.男性正确的女性观至关重要

女性主义者为女性地位奔走呼号,其目的无非是想改变男性的霸权主义,解构男权中心。因此,语文解读实践中应特别关注男人对女性主义的支持,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曾在《祝福》、《论雷峰塔的倒掉》、《伤逝》、《离婚》、《坚壁清野主义》、《寡妇主义》和《关于妇女解放》等作品中,深刻反映中国妇女的生存境遇,关心和同情被压迫妇女,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先声。《祝福》是其中反映最为深刻的一篇,解读时对祥林嫂受男权思想意识浸染而形成的“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必须予以纠正,对女性受传统道佛思想影响形成的“宿命论”必须坚决予以否定,为祥林嫂找到一条救赎之路,哪怕是不切合当时社会现实的。

中国自以来,特别是解放后,女性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女性和男性的看法越来越趋于理性,“两性同体”、淡化性别等观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也不可避免。而目前中学语文文本里的女性形象是男性、父权中心思想下的产物,解读时应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批判地接受,防止新的性别再生现象的出现。语文教材有必要增加一些具有独立女性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以培养包括男性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意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李银河 女性权力的崛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84

[2]克里斯・威登 女权主义实践与后结构主义理论,1987英文版:169-170

上一篇:基于国学研究的语言学意义及发展方向探究 下一篇:儿化词中的“儿”是语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