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化词中的“儿”是语素吗

时间:2022-06-11 06:11:27

摘要:关于儿化词中的“儿”是不是语素的问题,前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儿”不是语素;另一种认为“儿”是语素,但在它是什么性质的语素上又有分歧,大部分人认为它是词缀,少数人认为它是词尾,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它是词缀和词尾两类。从儿化词的历史衍生过程可以看到:儿化词中的“儿”,无论从其来源考察,还是从其在词中起的作用来看,它只能是词缀语素,是语音形式较特殊的词缀语素。

关键词:儿化词 语素 词缀 词尾

关于儿化词中的“儿”是不是语素的问题,前人有过很多的讨论,但迄今为止尚无定论。其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一种认为“儿”不是语素,如黑红玉[1]和林伦伦[2]认为“儿”不是语素。另一种认为“儿”是语素,但在它是什么性质的语素上又有分歧,大部分人认为它是“词缀”,张树铮[3]认为:“儿”是以语音特征[+卷舌]为语音形式的独立的后缀。现代汉语通行的各种教材大多数也认为它是词缀。也有少数人认为它是词尾,如李思敬认为“儿”是词尾[4];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是它是词缀和词尾两类,如宋玉柱认为“儿”有两个:一个是构词成分,即词缀;一个是构形成分,即形素。[5]而高名凯[6]和刘雪春[7]认为:“儿”是语素,但一个是词缀,一个是词尾。劲松[8]认为有“儿”分两个:一个是形位,一个是语法语素在语流音变中形成的功能聚合单位。

从语言的事实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儿”不仅可以附加在词根语素后,作为一个构词后缀起构成新词的作用,而且词或短语也是可以加“儿”来附加一定的感彩意义的,一般常表“小义”或“喜爱”、“厌恶”等感彩。在部分方言里,形容词后缀及其重叠形式加“儿”后色彩意义有发生逆转的现象,本来“热乎乎、黑乎乎”表达的是不受人喜爱的状态,当加“儿”后,其表小义使这种意义减弱,而其表“喜爱的感彩”的意义突显,从而使“热乎乎儿、黑乎乎儿”表达一种“稍热、稍黑”但是让人觉得恰好的一种喜爱之情。从其语法功能看,儿化后它可以具有多种语法功能,比如构成新词、改变词性,甚至在某些方言中还可以相当于“里”“日”“着”“了”“过”等的语法功能,这也就难怪有如此多的分歧存在。关于儿化词中的“儿”是不是语素、是什么性质的语素的问题,前人大多是基于儿化词在共时平面上的表现加以分析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儿化词历时衍生过程中去考察,这些问题或许能够得到更好地解释。

至于“儿”是否是语素?如果是语素,是什么性质的语素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对儿化词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儿”是比较特殊的语素,从性质上看它有两类,一类是词根语素,一类是词缀语素,其中儿化词中的“儿”是语音形式特殊的词缀语素。

儿化词是词缀“儿”与前附词根性成分的一个结合体,虽然它在不同的方言中,“儿”音有不同的读音形式,有的独立成音节,有的化合在前一个音节上,但它们在语义和语法功能的表现上却是相同的。前人否认它是词缀语素大多依据的是,它的语音表现不是一个完整的音节形式,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根据其语音不独立成音节就否认它是一个词缀语素,因为它完全符合一个语素的构成条件:语素是音义结合体。“儿”语素化合在前一音节上,但它还有语音特征――卷舌特征就是其语音形式,“儿”的语义就是“表小称爱”,为前附词根语素附加了一定的色彩义,这就是它的语义内容,这完全符合一个词缀语素的特点。那它的特殊语音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认为它和儿化词的形成过程有关,关于儿化词的衍生过程和机制,我们此前曾做过较为详细的探讨。我们认为儿化词是一类以“儿”为特殊标志的词的类聚,从它的形成看,它是由“N+儿”这个“儿化词的构词框架”类推的结果,其中的“儿”就是词缀语素,从这一点上说“儿”就是词缀语素,为什么它的语音会出现不独立成音节,而与前面音节出现融合的情况,这和儿化词形成后,其中“儿”词缀语义弱化、虚化有关,从我们对儿化词的衍生过程的探讨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儿”的语音、语义都表现出了磨损。它由一个实义词,逐渐向词缀成分过渡,这正如马清华先生所说“词的损耗不仅能磨去词的意义,也能磨去词的形式,使之词形缩短,棱角尽消,失去表现力,从而导致词形的改变”[9]。如果把一个词的各种历时变体的集合看作一个词位的话,这个词位的语法化历程大多遵循“自由词粘着词词缀形态音位成分零形式的演化序列”[10]。“儿化词”的语音和语义的变化正好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它的语义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语音由完整到弱化,直至失去独立音节的地位,语音磨损和语义磨损互为因果,语义磨损和语法化两位一体。

关于“儿”是什么性质的语素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根据它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词根语素;一类是词缀语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儿”的虚化、语法化有关,在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过程中,一个实词的语法化通常是发生在它的某个义位上,语法化的结果是该词在某个义位上独立或分离出某个虚词。至于这个词的其他义位则仍按实词功能继续使用,不会因为源于某个义位的虚词产生而导致该实词消失。儿最初是表示“小儿”义的实义词,后来出现了多个义项,可以表示“小儿”、“孩子”、“年轻人”、“小子”“幼仔“等多个义项,后来表示“幼仔”义的“儿”的基础上产生了词缀化,最后用来构成儿化词,但是“儿”的其他义项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所以今天的“儿”随着词汇的双音化趋势,虽然基本上不再单用,但它仍有多个义项,所以,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现代汉语里,“儿”有三种意义:(1)实义词根语素:小孩子,孩子,如婴儿、儿童、儿戏;儿子,如儿孙、儿女、儿媳;泛指人,如健儿、混血儿;雄性的,如儿马;(2)轻声语素,作为词缀后附于其他词后,如萍儿、蓉儿、花儿、鸟儿等等;(3)儿化标记,如小燕儿、小刀儿、白白儿、快快儿等等。其中(2)和(3)的意义都属于词缀语素的性质,因为从语法功能上看,它不是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而是为词义增添了附加义。

现代汉语中的“儿”语素应该是两个不同性质的语素,实义词“儿”由于经历了一个由实到虚逐渐演变的过程,它分化衍生出了几个义项,其他的义项不会因为“儿”某个义项的虚化而消失,而是继续在词中使用,所以今天的“儿”有两个语素,一个是词根语素,一个是词缀语素。但是儿化词中的语素“儿”无论从其来源来看,还是从其在词中起的作用来看,它只能是词缀语素。

参考文献

[1]黑红玉.“儿”是非语素――兼议“儿化的作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2).

[2]林伦伦.普通话里表示儿化的“儿”是后缀吗?[J].中国语文天地,1996(5).

[3]张树铮.论普通话“-儿”缀的语音形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3).

[4]宋玉柱.关于“儿”的语法性质[J].语文月刊,1991(2).

[5]李思敬.汉语儿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刘雪春.儿化的语言性质[J].语言文字应用,2003(3).

[8]劲松.“儿化”的语素形位学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4(1).

[9]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10]马清华.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汉语学习,2003(2).

上一篇:女性主义解读与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实践 下一篇:汉语大辞典中“颖”的释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