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师历史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09-16 06:10:23

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师历史素养的培养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与教师的历史素养紧密关联。最能体现教师能力水平的是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能力,两者之间有其内在的关联性。从课堂教学的案例出发,作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关键词:历史素养;课堂教学设计;培养 高考考纲要求四大能力,即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阐释事件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述、探讨问题的能力。如何用一本教材去培养学生的这四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这直接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历史素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师的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包括学养(知识储备)与教(jiāo)养(教学能力水平)两个方面。构成历史教师学养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历史专业知识素养、课程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理论素养、史学理论知识素养。

时下,课程改革喊得震天响,伪改革、假探究的课堂教学却还在大行其道。多数老师在教学中依然局限于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老师表面上是屈从于考试的压力,实际上是由于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史学素养观的欠缺所导致的,在教学中,不知也不会处理这类棘手的难题。

试以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如何安排该节课的教学思路?是根据教材的内容顺序按部就班地按照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历史意义来组织教学,还是重构教科书的内容,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都是按照原因、经过、意义这一顺序进行教学,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评价作为教学的核心。这样的教学设计四平八稳,但学生能够从这节课中获得什么呢?老师的课件、教案、板书都十分清楚地标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意义、教训等内容,学生除了记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等结论以外,我们很难看出学生真正的感悟与收获。

如何进行《辛亥革命》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做法,既可以探索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也可以将重心放在对其历史意义的分析上。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老师做出适合课堂的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原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搞好历史教学设计,既包括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素养、课堂教学的经验,还包括要掌握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这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素养。历史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分成三个环节:分析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和策略(筛选材料、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学习评价。依据新课改的理念,全新教学设计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彻底改变。应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分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解决教学问题。教学设计的优劣与否直接体现出一位历史教师自身教养素质的高低,其核心是教学目标的制订。

如果以探究清朝灭亡来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为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又将发生改变。在直接式教学与间接式教学的方法选择上,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采用探究等间接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老师有灵活高超的教学技巧,较强的管理、组织能力,能够在课堂上巧妙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清朝覆亡的原因极其复杂,大体包括以下方面: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军备废弛、改革的失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对西方侵略本质的无知、满人对汉人的猜忌、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等。如果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学生很难有意识地关注清政府统治最终失败的根源。尽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教材中涉及清朝覆亡的直接原因,但对清朝灭亡根本原因的分析并不系统。对于清朝覆亡原因的认识,既需要学生对晚清历史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又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性与发散性的探究。

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了解教科书提供的历史知识框架,进入历史的领域,最终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在心目中重建对历史的认识。在感悟的过程中,由于历史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理解、批判、宽容、反思等健康人格,因此,历史学习天然承担着培养合格公民素养的职能。这就对教师的历史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教师的历史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职责,也是职业价值的体现,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一个学识渊博、有历史素养的教师,应该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的梦想。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写作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校本教师评价制度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