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成“常态”,全民防治需提速

时间:2022-09-16 06:08:03

秋风起,雾霾又卷土重来。近一个时期,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都相继出现连日的雾霾天气。然而,今年的雾霾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却缘于一场影响甚广的体育赛事。

10月19日,北京马拉松比赛开赛。比赛前夕,京津冀地区便发生了较严重的雾霾天气,但由于参赛的数万名选手中近一半来自国外和国内其它地区,更改赛事时间已不大可能,因而,这场有着国际影响的赛事也只能在严重污染级别的恶劣天气下顶霾开跑。比赛现场,有的选手戴着防毒面具,有的装扮成孙悟空,其用意不言自明。此事更引发网友的吐槽,有的称运动员是“用生命在奔跑”,有的调侃“选手成了‘吸霾器’”。

仅隔一周,在天津举办的另一场马拉松赛事同样没能躲过雾霾的侵袭。从电视现场报道画面看出,空气能见度很差,许多参赛选手都戴着口罩,连摄像师也不例外。此事同样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本是为倡导健康而举行的运动赛事却在很不利于健康的雾霾天举办,这确实令人尴尬。尽管其中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但这也说明,雾霾的频繁发生,已开始深度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甚至可以说,雾霾天气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偶发事件,而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不管你欢迎与否,一到春秋时节,它便不请自来。在这个10月,以京津冀为代表的华北地区便发生了多起雾霾,局部地区还发生了重度雾霾。

雾霾可谓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副产品”,对亿万民众的健康而言,也是“心肺之患”,彻底治理已是刻不容缓。根据2013年9月国务院颁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的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要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由中外学界研究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2013年》则认为,根据英、美、德、日等国治理大气污染的经历,中国要“从根本上而不是一时”治理好大气污染,需要20~30年。

显然,从国家决策层和老百姓的角度,都希望缩短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尽快从根本上改善大气环境。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年来笼罩全国五分之一国土的雾霾,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环境灾难,这是长期重发展轻环保的后果,立竿见影,速见功效的整治成效估计难以实现。有人更担心这个过程变为“生态马拉松”,环保部10月份派出的6个督查组对石家庄、邯郸等8个城市进行的专项督查结果,似乎也在印证这种担忧。

环保部公开的督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未落到实处。尽管各地都建立了应急指挥体系和部门协调机制,但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不顺畅的情况。有些地方的应急预案科学性不强,有的防治措施流于形式,一些县(市、区)只是环保部门在单打独斗。此外,公务车停驶、企业限产、机动车限行等均有不落实的问题。受督查的城市多为目前空气污染的“重灾区”,各级政府采取的整治力度也较大,“高压”之下尚且如此,其它督查不严的地区更可想而知了。

雾霾和大气污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其成为“常态”后,整个社会的应对机制也呈现“疲态”。雾霾笼罩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局外人”。雾霾治理,不仅仅是环保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因此,面对愈显“常态”化的大气污染,全社会和全民防治必须提速

固然,大气污染防治首先是政府的责任,但它如果不能成为全社会全体公民的共识,不能形成全社会的行动合力,其治理成效必然大打折扣。当下,如何调动起普通民众参与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形成“全民治霾”的格局显得尤为迫切。这不单需要公众对污染企业的监督,对非法排污行为的举报。更重要的是,要让普通民众树立起“绿色消费”的观念,改变一些不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比如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自觉节约电能热能、出行尽量乘坐公共交通,从衣食住行等多方位减少对能源及自然资源的消耗。总之,雾霾治理是一场输不起的“生态马拉松”。唯有发动全民的参与,让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自觉加入到治霾的大军中,才能加快治霾的步伐,早日还大地一个蓝天。(作者系《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上一篇:制片人解读《一年级》幕后玄机 下一篇:雾霾频发时,防霾神器风波起